倪虹潔《二手傑作》再演母親:拍吵架戲很耗情緒傷身體|角色

《二手傑作》倪虹潔角色版海報。《二手傑作》倪虹潔角色版海報。

由寧浩、於和偉監製,壞猴子影業新銳導演王子昭執導的「壞笑」喜劇電影《二手傑作》於10月27日在全國上映。影片講述馬墨(郭麒麟飾)墜樓「自殺」,他的父親馬寅波(於和偉飾)替兒子寫了一封才華橫溢的代筆遺書,竟然一夜成名……在這部關於兒子「死」了,爸爸「紅」了的故事中,演員倪虹潔飾演馬寅波的妻子、馬墨的母親潘冬妮。於和偉、倪虹潔、郭麒麟一家三口在戲里戲外都表現得十分默契,感情自然流露,所以就算在宣傳期,他們都以「爸」「媽」「兒子」的稱呼相處,倪虹潔表示,這種默契大概來自一種演員的相信,「演員會有自我催眠,情緒是一定會帶到戲外的,既然一家三口都經歷了風風雨雨,我們現在看到對方,也不自覺地會待在戲里,總之這是一次酣暢淋漓的表演體驗。」對於倪虹潔來說,這也不是她第一次飾演媽媽,據統計,她在影視作品中已經至少演了十多次母親,但每一次角色的形象和故事背景都不一樣,她說自己非常享受飾演各種角色,也發現,性葛文和的自己,在戲里受到激烈刺激後,還是挺能吵架的。

很多場戲要眼含熱淚釋放情緒

《二手傑作》講述了一個關於「兒子‘死’了,爸爸‘紅’了」的荒誕故事,高中語文老師馬寅波人到中年,生活沉悶,一心想出書當作家。兒子馬墨墜樓「自殺」,馬寅波為了面子替兒子寫了一封遺書,竟然讓兒子一夜爆紅,而他也假借兒子的名義,實現了自己逐夢文學圈的願望,出書、炒作、頒獎,紅得不亦樂乎,兒子的突然醒來,讓整件事情的發展開始變得離譜起來。而在這個過程中,在家裡一直堅持「孩子為大,勸丈夫少撒謊」的妻子潘冬妮(倪虹潔飾),成為整個故事中「掌握著家庭的風水」的角色,但面對日益瘋狂的老公,他們的婚姻也出現了危機。當倪虹潔初期接觸到《二手傑作》的劇本時,她能在這個本子裡看到身邊時常發生的事情,比如對一段感情的嗬護,努力經營家庭,將老公的書桌放在陽台上,和老公日常的對話爭論……她認為這個劇本是鮮活的,既然有了共鳴,她非常希望能將這個人物表現出來,給觀眾們看。

潘冬妮(倪虹潔飾)最大的心願就是平常和睦的一家三口過日子。

在倪虹潔看來,潘冬妮是一位很有性格的女性,她有自己的風格。生活中的她比較浪漫,會給丈夫製造驚喜,雖然馬寅波薪金不高也沒什麼本事,但她一直很欣賞對方身上那股子執著的書生氣。潘冬妮認為馬寅波就應該是一位爸爸、一位丈夫,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平常和睦的一家三口過日子,但丈夫一定要出人頭地、飛黃騰達,這樣的想法差距也造成了兩人的關係錯位。隨著丈夫越來越沉淪在追名逐利中,潘冬妮對這段婚姻也越發失望,在演繹這些戲份時,倪虹潔一直讓自己沉浸在角色的內心裡,很多場戲都要眼含熱淚,讓情緒得到徹底的釋放:「我習慣於跟著角色的處境走,她是逐漸心灰意冷的,發現自己沒有辦法拉住老公,對這個家的希望也逐漸暗淡,這會體現在她的眼神和狀態里。當最後老公為了自己的面子要讓孩子繼續延續謊言的時候,她的情緒就徹底爆發了,她心裡是很有主見且堅韌的。」

生活中只敢砸沙發墊,戲中吵架要砸杯子

倪虹潔所說戲中潘冬妮的「徹底爆發」,指的是潘冬妮與馬寅波一次因為觀念不同吵架,在這場戲中,除了咄咄逼人的台詞,潘冬妮更是狠狠地將玻璃杯砸碎在地,還「嗆」了丈夫一聲「你連砸個杯子都不敢」。倪虹潔對這場戲印象非常深刻,她與於和偉都要處於一種情緒爆發的最高點,一次拍起來特別「耗情緒、傷身體」,「我記得那場戲拍的時間很長,我們要從各個角度吵一遍,最長一次甚至吵了12分鐘。比如一天這麼長時間地處於情緒崩潰,吵幾個小時,確實容易讓人精神疲憊,演員就是這樣,消耗很大,但在放映的時候心裡就會覺得‘還好我當時這樣做了’。」除了情緒的波動,讓倪虹潔更意外的是,她第一次發現原來自己這麼能吵架,能「戰鬥」,畢竟作為一個在江南長大的人,她的性格一直很溫婉,很少情緒激烈,「說出來不怕你們笑我,我這輩子唯一砸過的東西就是沙發上的一個墊子,我很難會表達我的氣憤,再大的爭吵我其實也是有理智的。我記得那次,自己很生氣,環繞四週一看,杯子砸了還要收拾,桌子也不能砸,電視機又挺貴的,肯定也不能搞破壞,所以最後就剩一個墊子了(笑)。」

片中有很多吵架發脾氣的戲,在倪虹潔看來特別「耗情緒、傷身體」。

倪虹潔笑著說,演繹潘冬妮對她來說真是一個莫大的考驗,她需要改掉往昔的客客氣氣,用最真實的憤怒演繹她對丈夫的不滿,「我不認為潘冬妮是一個很凶很辣的潑婦,她平時對待丈夫也很溫暖,但觸及她的兒子了,她認為講再多道理馬寅波也不會明白,所以才會有這次宣泄,所以這場戲我拍得很過癮,也沒有想到原來我也可以這麼激烈,甚至拍完以後我在鏡子中看到自己都不敢相信。這場戲讓我更加認為演員除了在自己的世界里,是需要適應所有變化和客觀的情況,根據與對手搭檔合作的默契在短暫時間內作出判斷,分析角色的立場和心情以及與我的衝突,再來讓自己火力全開。」倪虹潔表示,這次與於和偉有大量對手戲,也讓她從彼此的表演中學習到了很多,「我一直覺得他氣質很好,他才是真正的老戲骨。在演戲時,他有很多的經驗,又是一個非常熱心的演員。他非常願意手把手地教你演戲,或者給你很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基本上我們拍到後來的模式就是現場開始對詞、做台詞修改。這部戲,我最大的成長就是學會了適應不同人的即興的反應。」

【專訪】

不畏懼媽媽標籤,把每個角色演得不一樣

新京報:《二手傑作》具有很強的現實主義色彩,也有很多關於人性的探討,你認為最後的結局意味著什麼?

倪虹潔:至少到今天,我還是潘冬妮(笑)。其實婚姻並不是你在電影上看到的那樣,永遠在爭吵。婚姻也會有甜蜜的時候,它應該代表了一個家,如同我們在外工作的時候你就想回家,所以無論是哪一位家庭成員都需要用心去經營,把這個家變好,我也相信最後馬寅波回歸正常,他們的感情會變得越來越好。

新京報:很多評論都說你和於和偉、郭麒麟一家三口的化學反應很強,如果你們再合作,你希望是拍攝什麼題材呢?

倪虹潔:第一部主要講的是爸爸馬寅波,那麼第二部潘冬妮是不是也該有一點自己的變化?我希望第二部講媽媽的故事。第三部再是兒子長大的故事吧(笑)。

新京報:拍電影、演角色,讓你最愜意的原因是什麼?現在對拍戲是享受多一些還是會感到疲憊?

倪虹潔:說真心話,我是覺得演員是一份很厲害的職業,很多時候我不認為我在演這個角色,而是盡力成為她。我可以今天結婚,也可以明天面對死亡,我能享受現在的生活,也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既能養活自己,還能經歷別人的人生,多幸福的事情。其實我對每個角色都很感慨,她們有好的,為什麼好?有的角色活得開朗通透,一定程度上也會感染我,讓我更愛自己。所以這給演員帶來了很多力量,懂得規劃自己的人生。

如果《二手傑作》要拍續集,倪虹潔希望第二部講媽媽的故事。

新京報:很多人會認為倪虹潔很美、很年輕,但她其實已經演了十多次母親這類角色了,是否會擔心大家逐漸把「母親專業戶」這種標籤貼在你身上?

倪虹潔:到這個年紀的話,就是一個新的年齡跨度,對各種角色都應該接受,只要劇情豐富、人物立體,其實你是有機會把每一個媽媽演得不一樣的。我不擔心大家給我貼這樣的標籤,因為我也可以告訴他們,看看我別的作品,比如《愛情神話》《裝腔啟示錄》等,我還是願意跟著本子走。就拿演媽媽來說,我身邊很多女生會給我講述她們的故事,我去任何一個地方也會觀察那些地方的女性,有20多歲就有兩個娃的,有50多歲跳廣場舞的,每個人身上都有非常豐富的狀態,所以演戲的時候,我的目標就很純粹,不管身份是什麼,我不想浪費每一個角色。

新京報:在角色選擇上,你也不會刻意區分嗎?

倪虹潔:對,就還是跟著本子走。它能打動到我,就是那個故事要我在看她(角色)的時候,我就能想起那個人在我面前,是怎麼喝水的,怎麼做表情的,一定要有這種感覺。說實話,我是個挺貪玩的人,不工作的時候也喜歡旅遊、打遊戲,因為我充滿好奇。既然我把很多時間花在工作和角色上,我就希望對得起這段時間,也要對得起這個角色。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