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褚君浩院士:隱身衣離我們有多遠?那些“腦洞大開”會成為現實嗎?

在魔法世界里幫助哈利波特屢建奇功的“隱身衣”,在現實世界里也有了實現的可能。

近日,嗶哩嗶哩在北京舉辦的“bilibili超級科學晚”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介紹了“多種光學隱身方法的效果測試”,並現場展示了利用特殊材料實現的“隱身術”。褚君浩表示:“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不是魔術,而是科學手段。未來哈利波特的隱形鬥篷或將成衣櫃里的日常用品。”

褚君浩院士表演隱身術(圖源:嗶哩嗶哩)褚君浩院士表演隱身術(圖源:嗶哩嗶哩)

對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對中國紅外物理學家、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褚君浩進行專訪。褚君浩透露,“隱身術”的本質就是對光的操控,不論是他在晚會上展示的神奇材料“柱鏡光柵”,還是目前早已投入應用的紅外隱身技術、雷達波隱身技術等,都離不開對光的操控。

“將這種看似魔法的科學技術搬上舞台,更多的還是希望激發青少年兒童對於科學的興趣以及熱愛,從而達到科普的目的,並且把追求科學、崇尚科學的種子種進孩子們的心裡。”在科研之外,褚君浩本人也是一位“科普達人”。在他看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好科研工作更是離不開興趣與熱愛。

以下為專訪內容:

澎湃新聞:您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在“bilibili超級科學晚”上展示的三種隱身技術的原理是什麼嗎?

褚君浩:那天給大家展示的“隱身術”借助了一種讓光線有規律折射的材料“柱鏡光柵”。它由一排排微小圓柱狀凸透鏡排列組成,每一根柱狀凸透鏡都會把背後的物體壓縮成一個細條,透鏡數量足夠多時,就會把物體分解成無數個相同的細條,讓人彷彿看不見了,從而在視覺上達到“隱身”效果。但是這種方式需要注意你和材料之間的距離,如果你完全貼緊材料,就無法實現隱身。此外,還可以利用折射率“隱身”,例如,高硼矽玻璃和甘油的折射率相近,當使用高硼矽玻璃材質的物體在甘油裡運動時也可以“隱身”。這其實就是實現“隱身衣”的原理之一,當你穿上一件衣服,它的面料和空氣折射率一致時,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自如“隱身”了。

褚君浩給小學生做科普報告介紹紅外探測器 受訪者 供圖褚君浩給小學生做科普報告介紹紅外探測器 受訪者 供圖

總的來說,“隱身”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說就是通過材料科學技術、通過微納技術來實現對光的操控,也就是光的操控的科學。

這樣實現對光的操控的案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比如眼鏡(近視鏡、老花鏡)、變色太陽鏡(鏡片裡面摻雜某種雜質,能夠吸收紫外線)、智能玻璃窗(夏天能夠把室內的冷氣阻斷,冬天阻擋室內的暖氣排到室外)、定製杯子(在杯子上塗一層熱敏材料,水倒進去就會呈現生日快樂)等等,都是目前社會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光學技術。

澎湃新聞:現在這些隱身新材料能不能實現製作一件“隱身衣”,很多年輕人覺得社恐想要擁有“隱身衣”,為什麼現在市面上似乎還沒有見過?

褚君浩:可以,但目前來說沒那個必要。很多科學技術轉化本身基於需求,如果社會上有需求,大家就會去做。比如說隱形耳麥、隱形眼鏡等。現在需求比較多的是紅外隱身、雷達波隱身。有需求,才會研究這個技術,技術才會不斷髮展。

對於年輕人的“社恐”,我覺得可以研發一種帽子,這個帽子裡面就藏著這種隱身新材料,等你不想被人看到的時候,你就一點這個帽子讓新材料降下來,別人看你就是模糊的馬賽克,想被人看到的時候就升上去,也算是“社恐面具”了。

因此,關於“隱身”是否能夠走向普遍的應用,就看社會上是否有這樣的需求。比如我們所說的“隱身衣”,理論上是可以做出來的,但是市場比較有限,目前這個“柱鏡光柵”材料主要應用在光學實驗室中。

澎湃新聞:很多網友腦洞大開,展開關於材料應用的討論,比如說可以拿它用來美化市容市貌,把一些配電箱、垃圾房用這種材料隱身,可以實現嗎?

褚君浩:可以實現的,但是也有缺點,因為本來這些設備大家可以看見的,現在看不見了,可能會撞上去,存在一些安全隱患。所以,一項科學技術從研發到真正普及,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除了需求問題,還有成本問題、安全性問題、法律問題、倫理問題等等。比如有的人在車牌號上面使用隱身材料,車牌號看不見了就可能會違反交通法律。

澎湃新聞:從“隱身”這個話題來講,科學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研究的,又分了哪幾個階段?

褚君浩:科學的研究是從很早就開始了。第一階段就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偽裝,類似於迷彩服等主要從軍事科學逐步發展過來。

第二個階段就是精準隱身,分波段隱身,因為做到全波段隱身比較難,知道你用什麼波段檢測,就在什麼波段實現隱身。如果要紅外線發現不了飛機,就可以在飛機上塗一種材料,這種材料的比輻射率特別低,儘管溫度很高,但輻射的能量會很低,紅外攝像頭就捕捉不到。第二類就是比輻射率與背景接近,也可以實現隱身。比如說,我身上佩戴一把槍,就要讓槍的比輻射率與環境接近,就可以使它融入環境中,達到隱身的效果。

20世紀80年代,褚君浩在實驗室工作 受訪者 供圖20世紀80年代,褚君浩在實驗室工作 受訪者 供圖

最近這些年,就從雷達波、紅外隱身發展出來超材料研發,運用微納結構進行水平更高的隱身,可以擴展到可見光的波段。

這三個階段,也是隱身的三種形式,其實是都需要的,隱身是要通過多渠道、多途徑來綜合實現的。

澎湃新聞:你覺得做科普和講課有什麼差別?

褚君浩:從科普的角度來說,主要還是啟發大家對科學的興趣。讓大家知道光是很奇妙的,對光的奧秘有一定的理解,對科學產生興趣,提高想像力和創新精神。

我認為,教育有三大要素,第一個要素就是基本道德教育,第二個是知識教育,物理化學等基本需要掌握的知識;第三個是學習創新性的思維能力,能夠用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精神去發現世界、理解世界。科普也是更加註重後兩個要素。

褚君浩展示“隱身”新材料 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 攝褚君浩展示“隱身”新材料 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 攝

科普要關注邏輯關係、知識點的概念問題、來源、知識點跟技術、產業、社會發展的關係,對不同的人群側重點也不同。對學生的話,主要側重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的思維方法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對於幹部、公務員來說,要側重科學發展趨勢,講智能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要用科學助力決策。對企業家來說,要側重科學發展的前沿,指導投資與企業發展,給他們一些參考。

我還給不識字的幼兒園小朋友做過科普,對幼兒園小朋友來說,不能講得太深,我問了一系列問題把他們引導到一個紅外世界中。比如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太陽光有幾種顏色,然後再問我們為什麼能看得見,進而引導到在可見光外面有一種光叫紅外線,如何看到紅外線,需要紅外眼鏡,進而引導大家思考紅外眼鏡的用途,如測溫、拍照、運用風雲衛星進行氣象報告,放到月亮上看光譜分析成分等等。這一系列問題,對小朋友們就起到很好的作用。

所以,科普一定要根據他們日常理解的事情進行解釋和展開。科普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

澎湃新聞:對青年科研人員的賽道選擇,你有什麼建議?

褚君浩:選賽道最重要的是看你的興趣,要儘可能地跟你的興趣、能力相匹配。如果你選到與自己不那麼匹配的賽道時,就要培養興趣。如果你深入了之後還沒有興趣,就說明你不是很適合這個賽道。

對於科研而言,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興趣,就會勤奮,就會很願意鑽研琢磨。同時,也要勤勤懇懇,一步一個腳印地做研究,也要有誌向,把國家的、單位的、個人的誌向融合起來。做科學研究是最容易把國家、單位、個人的需求結合在一起的。

研發是艱辛的,科研人員也很辛苦。現在科研人員太忙了,彙報、報告、開會、做PPT,所以還是希望有一些體制上面的改進,讓科研人員的主要時間用在科研上。現在國家也重視科研人員的待遇,整個科研都很卷,水平都比較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