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喜歡「科目三」

    這幾天,短影片軟件里,海底撈服務員紛紛為顧客跳起「科目三」舞步,熱度已經超越店裡點播率超高的《生日祝福歌》。

    如果還不知道「科目三」,現在就給你補補課。

    「科目三」舞步最初在廣西梧州流行,也叫廣西「科目三」,據說可以追溯到一場婚禮,是當地人自創的用「魔性」舞步代替婚鬧,慶祝新人喜結連理的舞蹈形式。

    它舞姿瀟灑,只需跟隨節奏任意伸展四肢,扭動身體;它隨時隨地能跳,也可以通過控制節奏來表達情緒,更不必講究穿著打扮,即便是一身西裝,也不會讓其他人覺得「違和」。當「魔性」舞步配上DJ歌曲,「科目三」逐漸傳播到全國各地,成了一個新的「洗腦」熱梗。

    網民們通過這個舞步衍生出了「廣西人必考的三個科目」的網絡話題:科目一考試內容為唱山歌,科目二考試內容為嗦米粉,科目三,就是這套「絲滑小連招」。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最近的短影片中,年輕的海底撈店員隨音樂節點左右搖擺,在火鍋的香氣和熱鬧的氛圍下,呈現了一場「超帶感」的舞步。有些門店已經開始進行「科目三」員工培訓,並回應稱:「是為了滿足顧客的多元需求」。

    大學生往往是「熱梗」傳播的「主力軍」。

    前幾天,我在食堂剛坐下,不遠處,傳來「科目三」的伴奏——「劍起江湖恩怨,拂袖罩明月」。一個男生自帶音響跟隨音樂韻律左右搖擺,雙手交叉疊換,跳得很起勁兒。不少正在吃飯的學生放下筷子舉起手機向他喊:「哥,瞅這邊!」曲盡後,小夥鞠躬離去,食堂響起掌聲一片。

    年青人愛看、愛跳「科目三」,是因為它的節奏感強,步伐隨意灑脫,是表達個性的方式之一。

    今年10月,「科目三」還在咱們的寶島台灣掀起了一波熱潮,有台灣同胞說:「我們全班都會跳喔!」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出現在台灣舞者田晉瑜的「科目三」影片中,一套招式下來,洪秀柱用閩南語說,「這麼簡單的」。

    被一部分人認為「土味」「聒噪」的舞蹈,引起了全球青年的情感共鳴。各國「顯眼包」們或在街區或在臥室,喊著「英區不大,創造神話」「俄區上分」等口號,隨之加入了「全球搖子大賽」。

    記得多年前,很多韓流歌曲和日本的二次元作品傳到國內,引起人們的狂歡。2013年,《江南style》火遍國內的大街小巷,我們班里颳起了一陣 「騎馬舞」風潮。體育老師們還專門改編了一段「騎馬舞」,作為課間操。

    那時,女孩子們都愛跳《Nobody》,雖然聽不懂也唱不明白,但是大家都愛跟著MV里的唱跳歌手亂扭,還曾偷偷拿家裡的床單或長絲巾裹到身上,假裝是演出禮服。

    而「科目三」出海,讓我看到中國的時尚感染力和創作力在增強,中國年青人的舞動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越來越多全球不同IP的網民跟我們看著一樣的內容,用繁體字、外語表達他們的觀點想法。

    我們在網絡上流行的「神曲」也經常被外國友人爭相模仿,「恐龍抗狼」「求佛」等熱梗還有小學生唱的《孤勇者》,都獲得了很多外國友人的關注。

    「科目三」的高熱度,BGM(背景音樂)功不可沒。DJ舞曲的節奏快,鼓點密集,能很快帶動聽眾情緒,也更易於舞蹈編排。在短影片平台上,越來越多歌曲以DJ形式被二創,並產出一輪又一輪爆款影片。

    「科目三」的配樂《一笑江湖》,原本是戲腔國風歌曲,歌詞豪邁大氣,經過改編後,創新了歌曲的表現形式,成了一種雅俗共賞、流傳度更高的大眾音樂。這首歌也隨著「魔性」舞步,成為不少外國青年博主的經典BGM。

    最初的創作者或許不會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中國歌曲就這麼出圈了。

    年青人眼中的美是多元化的。有人愛聽莊重的古典樂,有人熱衷於唱rap,有人會伴著婉轉的古風歌曲翩翩起舞,也有人經常練習「喊麥」,但一樣的是,人們更追求情緒和個性的表達。

    每一種文化和文化現象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未必完全拘泥於「高雅」「有內涵」的審美觀念,接納更多元、更多樣的文藝形式,瞭解各種流行內容在年青人中風靡的原因,才能推出更多滿足年青人需求的文藝作品。

趙雪霏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1月23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