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23年支持中國民間環保力量 2023“福特汽車環保獎”獲獎名單公佈

華龍網訊(齊澈)日前,2023“福特汽車環保獎”獲獎名單正式公佈。自然之友環境研究所憑藉其在環境公益訴訟及政策倡導、公眾參與等方面的持續貢獻和不斷創新,在近100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本年度“福特汽車環保獎”年度大獎。另有7家優秀環保社會組織榮獲年度先鋒獎,此外,還有10個項目分別榮獲本年度“福特汽車環保獎”設立的生態旅遊路線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兩大主題獎項。

2023福特汽車環保獎獲獎名單。 福特汽車供圖 華龍網發2023福特汽車環保獎獲獎名單。 福特汽車供圖 華龍網發

隨著3月份“福特更美好的世界”公益項目正式啟動,2023“福特汽車環保獎”共收到了來自全國超過200個項目的獎項申報提案,其中包含“年度貢獻獎”申請提案近100份,“生態旅遊路線獎”申請提案40多份,“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獎”申請提案近70份。在對申報項目進行初步篩選後,項目組對30多個申報項目進行了實地調研和盡職調查,並且經過評審專家委員會的嚴格評審,最終產生了本年度的獲獎名單。

今年的年度大獎獲獎機構——北京市朝陽區自然之友環境研究所,憑藉其對中國環境保護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獲得了評委會的一致認可和積極肯定,這也是自然之友2001年以來,第五次獲得“福特汽車環保獎”。作為中國成立最早的民間環保公益組織之一,自然之友在過去30年間持續從事環境保護、不斷創新,在環境公益訴訟及政策倡導、公眾參與、環境教育等領域作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彰顯了公益力量在推進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和獨特價值。

自然之友:綠孔雀案漂流調研現場。 福特汽車供圖 華龍網發自然之友:綠孔雀案漂流調研現場。 福特汽車供圖 華龍網發

此外,“福特汽車環保獎”還授予了包括蘇州工業園區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在內的7家優秀環保社會組織“年度先鋒獎”,主要表彰他們運用政策倡導、公眾參與等工作手法在減汙降碳、物種和棲息地保護等各自深耕的領域有著突出的貢獻,並逐漸起到了參與議題議程設定、提供樞紐支持、成為行業智庫輸出方法等引領性價值。

經過過去幾年的申報和評選的實踐,“生態旅遊路線獎”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獎”兩大主題獎項也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優秀項目申報,成為“福特汽車環保獎”的新生力量。今年有超過100個項目申報這兩大主題獎項,競爭尤其激烈,最後10個具有代表性的優秀項目獲得了相關獎項。

評委會認為,“福特汽車環保獎-生態旅遊路線獎”獲獎的5個項目,充分發掘了本地自然和文化資源,將本土知識轉化為科學語言,將科學考察、生態保護、農事、自然探險等轉化為生態旅遊體驗,較好結合了生態保護、自然教育和社區參與,建立本地生態旅遊品牌。項目有的直接由社區居民設計和運營,有的積極整合社會組織、高校與政府資源,將生態旅遊融入鄉村振興。據不完全統計,5個獲獎項目自啟動以來累計吸引近17萬名遊客,為其提供自然體驗等服務;為社區帶來超過六百萬元收入,提高當地居民收入的同時,更促進了當地社區的經濟發展。

包括“牧民參與式草原生態恢復項目”在內的5個項目獲得了“福特汽車環保獎-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獎”。這些獲獎項目不僅體現了環保社會組織助力草原地區提升氣候適應能力、監督促進鋼鐵行業減汙降碳,以及規模化促進公眾向低碳行為轉變等方面的探索和成果,同時體現了氣候變化影響的廣泛性及與行業轉型、社區服務、公眾教育等工作的協同效應。

今年,“福特汽車環保獎”還先後開展了5次圍繞生態旅遊和氣候變化主題的空中講座課程,累計吸引超過20,300人次直接參與。該系列課程邀請行業專家及一線環保組織負責人面向公眾及其他環保公益組織進行分享和互動,並通過社群進行答疑解惑,為更多的環保個人和組織提供陪伴式賦能。

2021年至今,對獲獎項目開展探訪的“福特汽車環保獎——生態之旅”也已連續舉辦3次。三年間,項目組邀請媒體、達人、車主和員工參與到活動中來,對“福特汽車環保獎-生態旅遊路線獎”的獲獎項目或參評機構進行實地探訪及體驗,同時也通過線上、線下的平台積極面向社群開展生態之旅活動、普及生態旅遊知識,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環境保護和自然教育相結合的新型生活方式中來。

自2000年在中國啟動,“福特汽車環保獎”已經連續23年支持中國民間環保力量,累計資助超過500個優秀環保機構或項目,總計授予獎金3460萬元人民幣。福特汽車(中國)傳播及企業社會責任副總裁楊美虹表示:“成立120年來,福特一直把‘創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讓每個人自由出行,追逐夢想’奉為願景和宗旨。創始人亨利·福特就是一個環保主義者,在20世紀初就已經在思索如何用更多的可持續材料製造汽車。這就是我們‘福特汽車環保獎’誕生的基石和初衷。‘福特汽車環保獎’引進中國23年以來,我們一直堅定支持中國民間環保組織的發展。我們不光是提供資金支持,也在能力建設方面給予幫助,和他們共同成長,為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