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城重開,欲答實體店「超綱」題
在上海,說到買書,很多人會想到福州路上的上海書城,別處買不到的書,多半可以在那裡找到。誕生於1998年的上海書城,是上海人心目中「文化地標」般的存在。
作為當時全上海、也是全國面積和體量最大的實體書店,上海書城共7層樓、總營業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陳設的書籍品種達到全國出版量一年半至兩年的數量,打破了一些書店從業者和讀者對於書店只是「馬路邊的門面」的固有認知;上海書城取得的成功,也帶動了其他地區一批大體量書城的出現。
然而,在互聯網經濟大潮衝擊下,網購成為讀者的主流購買方式。實體書店生意難做,紛紛尋找破局方式。2021年12月,上海書城福州路店(以下簡稱「書城」)暫停營業,「閉關修煉」將近兩年後,於今年10月28日重新亮相,從外觀陳設到經營思路都煥然一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爭議。
實體書店遇上「超綱」題
全新的書城很是亮眼:建築外觀被設計成由許多書冊堆積成的城市形象,夜幕降臨後,穿孔鋁板製成的外立面閃閃發光,引人注目;書城內部引入了奶茶店、咖啡店、餐廳、文創商店、喜劇空間等多種業態;書籍陳設方式從平鋪改為放入立式書架,還有「通天書牆」這樣的時尚設計。
重新開業當天一早,書城門口便有新老讀者排隊「打卡」,一週後仍然賓客盈門。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鈕也仿透露,開業一週內,書城平均每天新增1500位新會員;除出租商舖外,日均營業額達30多萬元,平效(商場每單位面積的銷售額——記者注)明顯高於上海書城的其他門店。
不過,消費者對於煥新歸來的書城看法很不相同。
開業一週後的週日,兩名20多歲的女生告訴記者,作為本地人,她們從小就逛慣了書城,無論是買書還是約見同學都常選擇這裏。當天她們是特地從郊區趕來「湊熱鬧」的,覺得書城比過去業態更多、更年輕化了。和妻兒一起來逛的80後邵先生則說:「第一感覺書的分類有點亂;也有喜歡的地方,過去是簡約風格,現在環境比較溫馨。」
在社交平台上,有網民旗幟鮮明地表達不喜歡:「濃濃的網紅風,不適合看書,只適合喝咖啡軋朋友(上海方言,即談戀愛——記者注)自拍,俗氣」「書的分類過細,找書不容易」「有的書架十幾米高,它的意義究竟何在?」也有網民表示理解,「書店又不是慈善機構,需要靠效益生存」「不得不改,僅靠賣書肯定虧得一塌糊塗」。
不同的聲音,背後是實體書店在互聯網經濟時代的生存發展難題。鈕也仿坦言:「如果把書當成純商品來看待,真不是一門好生意。書的客單價低,消費頻次又不高,作為標準品,它最容易被互聯網‘幹掉’。」
鈕也仿告訴記者,目前全國圖書市場約有60%在線上銷售,在長三角「包郵區」,這個數據會更高。「在互聯網平台購書,價格更便宜、品種更多、耗費時間更少,這三大優勢是目前實體書店無法踰越的。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向愛書人提供符合他們需求的實體書店,是一個‘超綱’的命題。」
書仍是核心競爭力
「福州路上有很多書店,如今的上海書城仍然是這條路上、也是全上海體量最大的書店,它是上海實體書店的風向標,所以我們一定要盡到責任,下定決心去重新改造。」鈕也仿說。
實體書店如何與網店競爭?書城團隊的答案是,書本身仍是核心競爭力。在全國每年出版圖書40萬種、網店裡的書品種已經遠遠高於任何一家實體書店的背景下,書城要通過提升選品的專業性和學術性,打造文化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讓讀者在逛書店時「長草」。
目前,書城的店員平均年齡28歲,11%是研究生學曆,60%是本科學曆,有不少是「海歸」。不同專業出身的店員打理相應門類書籍所在的樓層,負責書籍添配和調整;其中,書城的文學書樓層交給作家打理——由中國作協會員擔任主理人。
「文學有一種力量,可以打破國家、族群、文化之間的壁壘,全世界的實體書店,賣得最好的仍然是文學類圖書。」鈕也仿告訴記者,與改造前相比,書城重視文學書樓層,特意打造了凸顯主理人個性的「作家書房」,呈現作家本人的作品和他(她)推薦的書籍;主理人每兩到三個月輪轉一次,首期是暢銷書作家蔡駿,下一期則是馬伯庸。
「作家書房」的主理人除了來書城辦新書發佈會,有空時也會進來坐坐,讓讀者在不經意間邂逅自己喜歡的作家。鈕也仿說:「我們的想法是,讓創作者更多地走進閱讀者的閱讀生活,也讓閱讀者更多地走進創作者的創作生活。」
顧客周女士過去常帶女兒來書城淘書,一逛就是兩三個小時,她發現書城的閱讀空間變得更大了,「以前座位很少,很多小朋友席地而坐,現在增加了座位,讀書氛圍更好了。」記者注意到,書城四樓的臨街方向安裝了一排9米高的落地窗,窗前有一排座椅,這片空間是特地為親子閱讀設計的:左右兩邊的書架放著「大人的書」,後面1000多平方米放的都是童書。
書城開業當天,「上海書城」App也同步上線。App彙集了全上海新華書店、上海書城各分店和各種主題書店的書籍和服務,推送書籍折扣券、文化活動通知,並推出了「半日達」服務,讓讀者能在線下「長草」,線上下單。
書店可以有無限可能
生意難做,是擺在實體書店門前的實在問題。上海書城改造的一項思路,便是建立起「產業縱深」:用餐飲、文創、讀者見面會、展覽、演出等業態和活動留住讀者,延長讀者在書店逗留的時間,也讓書店呈現出多種文化形態,擁有更多可能。
鈕也仿介紹說,書城改造前,每年約有200場作者見面會,而現在,每年呈現給讀者的各類文化活動將有約1000場,「我們平時與全國800多家出版社保持聯繫,其中頻繁往來的有300多家,這些出版社的新書發佈會、作者見面會一般傾向於選擇客流量多、在讀者中影響力大的上海書城進行;此外,書城還會有戲劇、音樂會演出和攝影展等活動」。
書城會根據入駐商戶的業態特徵,配套安排周邊圖書品類。比如,餐廳門口有美食、生活類的圖書;免稅店周邊安排旅遊觀光的書;劇場外面放著戲劇、音樂類的書;美術館外則有藝術與科技類的書。
記者注意到,書城7樓的寶可夢專區吸引了很多年輕消費者。開業當天,這裏舉辦了64人的寶可夢卡牌對抗賽,比賽現場氛圍熱烈,賽後手辦和卡牌的銷量也很不錯。鈕也仿說:「寶可夢這個文化IP的估值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其實年輕員工剛提起寶可夢的時候,我本人和很多老員工都不知道這是什麼,但我們相信年青人願意為熱愛的事情付出。」
關於書城的這些新變化,鈕也仿說收到了不少讀者的意見與建議。在書城里,時不時有熟識的讀者拉著他「「抽水」」。對於爭議較大的「通天書牆」,他回應說:「書牆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副本儲存,整個書城有10多萬種、共50萬冊書,每種書在底下襬一兩本,剩下的放在上面;二是視覺上比較立體,可以拍照打卡。」
至於讀者反映的「像迷宮」「找書難」問題,鈕也仿回答說:「有的讀者喜歡在書店裡兜兜轉轉、沉浸其中;有的還是鍾情於原來一目瞭然的風格,所以我們會改進,把書的歸類導向標誌作進一步完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1月28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