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來京港合作領域解鎖多個「首次」,創造兩地經貿往來歷史
11月30日,第二十六屆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簡稱「京港洽談會」)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圓滿閉幕。在本屆京港洽談會上,太古集團頤堤港二期項目、豐台站城一體化項目等34個雙向投資重大項目簽約,簽約金額為672.2億元人民幣,數量和金額均高於上屆。
新京報記者梳理1997年首屆京港洽談會以來的成果發現,京港合作領域解鎖了多個「首次」,創造了兩地經貿往來的歷史。
金融、科技創新等領域達成多項合作意向
以「深化合作 共贏未來」為主題的本屆京港洽談會,在全面加強京港兩地經貿協作、助力兩地經濟持續向好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京港兩地政府、協會與企業之間提供了投資信息互通有無、投資商機交流溝通、投資意向精準對接的高質量平台。
太古集團頤堤港二期項目、豐台站城一體化項目、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圖像算力中心、和睦家國際醫院等34個雙向投資重大項目簽約,涉及兩地在高端消費、商務服務、數字經濟等經貿領域的多項合作,簽約金額為672.2億元人民幣,數量和金額均高於上屆。
會議期間,發佈雙向投資招商引資項目161個,招商總額503.7億元,涉及企業融資、園區合作、樓宇合作、土地融資4大類,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智能製造與裝備、科技服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等產業。
此外,在金融、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領域也達成了多項合作意向。北京市金融監管局發佈了《2023外資資管機構北京發展指南》,並與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創業及私募投資協會簽訂了合作備忘錄,進一步支持北京企業「走出去」,推動優質外資金融機構來京發展,促進京港兩地金融業務實合作。
在生物醫藥創新領域,京港兩地相關部門共同發起成立了京港生物醫藥領域創新合作聯合體,為兩地生物健康領域學術交流、人才流動、產業互動搭建合作網絡。圍繞京港青年創新創業、共建區域創新中心等方面,京港兩地簽署了戰略合作和科研合作協議,旨在持續激發京港青年創新活力,促進創新創業和科創項目在兩地雙向流動,高水平打造交流合作平台。
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和機遇,京港洽談會這一平台在助力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必將為香港帶來持續發展的機遇,雙向合作效能將輻射到更廣領域和更深層面。未來,京港兩地企業將共享國際科創中心帶來的投資機遇、「兩區」建設帶來的政策紅利、全球數字標杆城市帶來的發展生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帶來的廣闊市場、京津冀協同發展帶來的產業空間和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帶來的優質服務。
堅持「優勢互補、共創繁榮」,兩地經貿合作不斷深化
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京港雙方達成共識,以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的形式推進兩地經貿合作。26年來,京港洽談會始終堅持「優勢互補、共創繁榮」的宗旨,合作領域不斷加深和拓展,對京港兩地經貿交流與合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盤點曆屆京港洽談會發現,京港合作領域解鎖了多個「首次」,創造了歷史。
1997年10月,首屆京港洽談會在北京成功舉辦,開創了京港兩地合作新模式。2001年第五屆京港洽談會上,圍繞「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的市場需求,京港雙方在長期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兩地在城市基礎設施、服務貿易、危舊房改造及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開展實質性合作,從而加速北京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步伐。
2002年,第六屆京港洽談會上,北京首次嘗試境外人才招聘,時任香港貿發局中國內地總代表朱英表示,這表明京港洽談會已走出了「北京到香港引資」的單向局面,而變成了真正雙方互補、互動的合作局面;2003年,第七屆京港洽談會上,香港力推「自由行」,北京放開市民到香港的「自由行」,進一步帶動了香港旅遊業和相關服務業發展;2009年,第十三屆京港洽談會上舉辦了首屆香港品牌商品展覽會,設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的展會6天累計接待顧客近10萬人。
隨著時代發展,京港兩地合作不再局限於經濟方面,而是逐步擴展到與民生相關的範疇,涵蓋內容更為多樣。2011年的第十五屆京港洽談會,特別開設了人才交流、住房保障、衛生合作、軌道交通等專場,總共14個專題,京港兩地合作的焦點再次聚焦民生領域。2016年,第二十屆京港洽談會上,更多北京優質企業選擇香港作為融資平台實現了「走出去」,北京在港直接投資首超同期吸引港資規模。
2017年第二十一屆京港洽談會上,首次設置了「重大戰略」板塊,重點推介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機場、冬奧會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商機。此外,在這一屆京港洽談會上,北京首次對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進行全面系統介紹,設置「京港科技創新合作專題活動」重點推介北京市「三城一區」;舉辦了「京港‘高精尖’產業合作專題活動」共同探討京港兩地在智能製造、虛擬現實、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技術應用與金融合作。
受到全球疫情影響,2020年第二十三屆京港洽談會在香港和北京分別設置主會場,專題活動會場設在北京,均以線上形式進行,採用會議直播、現場錄製、遠程會議和洽談對接等手段,實現「雲對話」「雲洽談」「雲對接」和「雲展示」。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