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考」灰產調查:遠程代考為何成線上招聘「隱秘的角落」?
「助考」服務形成灰色產業鏈,遠程代考為何成為線上招聘「隱秘的角落」
「老師(遠程)控制你的電腦,你手放在鼠標上假裝答題就可以。」
「我們都是團隊合作,保正確率,穩進面。」
近年來,線上招聘考試越來越多,找「兵工廠」進行「遠程代考」的現象也屢禁不止。在社交媒體、電商等平台上,出現了許多線上考試「包過」服務,宣稱「專業可靠」,嚴重影響了求職市場的公平秩序。為何「遠程代考」會成為線上招聘「灰色地帶」?應該如何有效治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為此展開了調查。
「接頭暗語」五花八門
正在求職的應屆畢業生王琪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找「兵工廠」遠程代考的行為在身邊並不少見,由於難以找到舉報途徑,每次碰到有人作弊都無可奈何。
求職者李思文前段時間在社交平台上「抽水」,在參加完某國企的線上筆試後不久,就刷到了該場考試作弊的帖子,這讓她十分憤怒,「也太不公平了」。考前,她曾特意撥打該國企的考試監督電話,確認考試的監控情況,表達了自己對於「單機位」(指僅用一個攝像頭監考)考試的擔憂。近日,記者再次撥打該國企公開的考試監督電話,提示號碼為空號。
記者發現,在部分社交媒體輸入「代考」相關字眼,平台會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部分關鍵詞也已經被屏蔽。但一些考試作弊交易的「接頭暗語」仍隨處可見。每當考試前夕,代考機構會發佈相關帖子招攬生意,為了應對平台關鍵詞屏蔽,「助考」「一對一輔導」「真題攻略」等也成為代考機構的宣傳話術。個別求職者還會發佈帖子尋找作弊組織。代考機構的業務範圍覆蓋了互聯網企業、銀行、國企等各類用人單位。
一些機構會利用監控盲區,在考試過程中實時給考生發送答案,甚至為考生總結出了「機位調試技巧」。記者隨機聯繫了幾家代考機構,發現即使在「雙機位」(指除了「單機位」還要增加第二機位,放在身體後側方實時監控)的要求下,也會有機構慫恿考生鋌而走險。
還有一種作弊方式,是通過遠程軟件讓「兵工廠」幫助考生代做,「老師(遠程)控制你的電腦,攝像頭還是拍的你,你手放在鼠標上假裝答題就可以。」一名代考機構的工作人員介紹,這種運用遠程軟件的代考方法不一定都奏效,部分考試系統會檢測出遠程軟件的存在,這時,就要使用某特殊技術軟件輔助代考。
隨著「遠程代考」商機的出現,這種特殊技術軟件的安裝逐漸成為代考機構的上遊產業。記者在某電商平台搜索這種軟件,出現不少與「遠程答題」「考試」相關的商品及服務。一些賣軟件的商家還會活躍在社交媒體平台,在相關招聘考試帖的評論區,用較為隱晦的話術向即將參加線上考試的求職者兜售。
記者詢問發現,許多售賣這種軟件的商家都會提供找「兵工廠」的「一條龍」服務,軟件安裝費用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非熱門企業的「兵工廠」代考費用為幾百元到上千元。
「我們都是團隊合作,保正確率,穩進面。」一家代考機構的工作人員頗有信心地說,還曬出了以往成功「上岸」的聊天記錄和截圖。
不止筆試,線上面試也能「助攻」。另一家代考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在線上面試的過程中,該機構負責面試的老師會實時向考生發送文字,幫助考生回答面試官的問題。深入溝通後記者發現,該工作人員所在機構存在「陰陽業務」的情況,他們對外聲稱是求職輔導機構,卻也承接「遠程代考」的非法業務,「選擇正規輔導,你就跟考研一樣要準備;選擇代考,你就只需要接收答案。」該工作人員介紹。
是什麼讓代考機構有了可乘之機
「代考行為的出現嚴重影響了招聘的公平性和精準性。」某互聯網公司資深人事孔衛華表示,對於企業來說,「遠程代考」等作弊行為的氾濫會浪費企業的招聘資源,讓真正優秀的學生無法通過正規途徑被選拔出來。而對於學生來說,以「投機取巧」的方式進入企業,也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在入職的時候,我們都會在勞動合約中明確對誠信問題零容忍,還會簽下誠信承諾書。求職者如果有代考行為,一經發現立即開除,對求職者的聲譽也會有很大影響」。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少企業開始使用線上招聘篩選求職者。海南智源就業創業研究院特聘專家夏青雲表示,相比於傳統的招聘模式,互聯網招聘的成本更低,在初篩階段更有效率,但卻無法對求職者各方面的行為進行深入觀測。「‘遠程代考’的出現就是互聯網招聘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夏青雲從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相關工作已有20多年,在他看來,「遠程代考」現象的出現不僅僅反映求職者的誠信問題,更反映出企業招聘的「漏洞」。「一些企業為了圖方便,用的線上測試試題一直不變,使用的招聘考試系統也沒有針對招聘崗位來定製,甚至直接套用其他行業的考試系統模型,這讓代考機構有了可乘之機。」
王琪今年秋招求職「主攻」互聯網公司,她發現,幾乎每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線上測評內容都大同小異,「它們的考題都是從某題居里隨機抽取的,都沒有換過,有的又是‘單機位’考試,作弊不難實現。」在她看來,這種線上測評的考題內容缺乏對於報考崗位的針對性,很難考察相應能力,有的考試題量多難度大,她覺得「沒有太大必要」。
記者在調查中看到,不少代考機構都聲稱自己的「兵工廠」是「專業的」或「內部人員」,有的聲稱是來自高校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或教師,有的則聲稱是企業內部的工作人員。
組織或參與「遠程代考」將承擔什麼法律後果?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網絡法學研究所副所長商希雪表示,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明確了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的代替考試罪,但針對其他考試並未有相關規定。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組織考試作弊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規定,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以外的其他考試中,組織作弊,為他人組織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或者非法出售、提供試題、答案,符合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擾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罪等犯罪構成要件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但這並沒有直接針對替考行為,現行法律也沒有直接規定‘遠程代考’行為是否構成違法。」商希雪表示,「這種作弊方式成本低,對求職者來說即使被發現了也就是不予錄取,再加上監管不力,才導致這一現象頻頻發生。」
但商希雪表示,企業與求職者在考前簽訂的誠信考試協議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一旦查實存在「遠程代考」行為,企業可以據此追究求職者的違約責任。
要從企業招聘開始進行源頭治理
「還是要盡快完善相關立法。」商希雪表示,如果「遠程代考」現象朝大規模、產業化的方向發展,會擾亂整個招聘市場,最終也會侵害整個社會的公共秩序。因此她認為,除了用人單位要與求職者簽訂考試誠信協議、在勞動合約中規定誠信條款之外,針對招聘考試中出現的「遠程代考」現象,治安管理處罰法可以增加對這一行為的相關行政處罰,從法律層面去規範。
她還建議,可以建立黑名單制度,將替考行為計入個人誠信檔案,促使大家更加誠信地求職。同時,商希雪也表示,建立黑名單制度並不意味著「一棒子打死」,為了給初入社會的應屆畢業生一些包容的空間,可以適當設置「改錯的機會」。
在企業層面,商希雪覺得,要從企業招聘本身開始進行源頭治理,「企業還是要儘量組織線下的面試,完善相關管理機制,這是更切實的做法」。
「遠程代考」已不是新鮮問題。近年來,為解決這一問題,不少企業在考試系統的調整升級方面頗下功夫。如今,已有一些考試系統能夠智能識別考試中出現的作弊行為,人臉身份驗證、實時影片監控等技術都已經成為部分考試系統的「標配」。
但在夏青雲看來,在技術上堵漏洞「治標不治本」,要先從企業內部管理找原因。「當企業發現針對自己的‘遠程代考’行為時,首先應該肅清內部員工可能存在的問題,如是否泄漏考題、是否參與代考行為。」
其次,解決考題不變帶來的隱患,可以考慮設置AB卷,考試時隨機發放,「但是也存在考題難度可能不完全一樣的問題」。
第三,要改變招聘形式,將線上線下結合起來。夏青雲表示,企業在線上測評環節結束後,要適當地通過電話等方式抽查一部分求職者,通過一些有效互動進一步瞭解求職者,同時也能測試出自家的招聘系統是否科學。之後,可以根據反饋的數據,針對企業特質、招聘崗位的特點量身打造更加適合的招聘方案。
從事招聘工作多年的孔衛華則覺得,降低線上考試的評價比重也許會是應對「遠程代考」問題比較好的方式。他還表示,企業應該出一些與崗位技能相關的、更加開放的考試題目,「企業可以從中判斷求職者的思維模式,這是很難造假的」。
「希望企業能夠出一些與業務相關的題,比如說寫一個具體方案。」王琪覺得,這些內容對她來說才是有成長的,她希望在求職中能更好地認識自己、鍛鍊能力。
高校在對學生的法律教育方面也要持續發力。商希雪認為,首先,高校可以在現有的大學生就業規劃指導相關課程中,加入法律教育的部分,向學生普及整個求職過程中所涉及的法律常識,列舉並分析典型案例,讓學生認識到違法犯罪的嚴重後果,增強他們遵法守法的意識。
其次,還可以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宣教,如設立誠信求職宣傳週等活動,營造知法、守法的良好校園氛圍。
最後,商希雪表示,可以在高校開設法律方面的通識必修課,讓大家都有機會接受法律方面的教育,在求職過程中不會因為「法盲」而掉入各種陷阱中。
「應屆畢業生簽訂的三方協議,不僅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更是一份‘誠信合同’。」夏青雲表示,當應屆畢業生因為「遠程代考」等作弊問題受到處罰時,他所在的高校同樣會在企業的誠信名單上「扣分」,這對高校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營造一個更加誠信、公正的求職環境,需要相關部門、企業、高校、求職者以及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
(應受訪者要求,王琪、李思文為化名)
「氪金」求職 真能讓找工作變容易嗎
「有時候感覺跟面試官聊得挺好的,結果一出門就收到拒信。」近一段時間,應屆畢業生王蒙將全部精力都放在找工作上,卻屢屢碰壁。看著周圍同學接二連三找到工作,王蒙決定成為求職市場的「氪金玩家」——花高價與一家求職中介機構簽訂了「保offer(錄用通知)協議」。
「報班1個多星期,求職進度像是開了3倍速。求職機構幫我聯繫了一份遠程實習,馬上又要入職實地實習,內推確實比我一個個投遞簡曆效率更高,很快還要上導師輔導課。」王蒙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祈禱」自己的努力加「氪金」能有個好結果。
自2022年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千萬大關後,202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將達到創紀錄的1187萬人。求職市場的火熱催生出了一批求職中介機構,只要學生願意花錢,它們便可在求職的每一個環節為學生提供保姆式的「一條龍」服務。
當一些應屆畢業生成為求職市場上的「氪金玩家」,找工作真的會變得容易嗎?
求職中介機構可靠嗎
當前市面上的求職機構普遍可以為畢業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修改簡曆、實習內推、網申崗位篩選、筆試面試輔導以及offer簽約指導等服務,每增加一項求職服務,價格也水漲船高。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調查發現,保姆式的「一條龍」服務背後卻也隱藏著一個又一個陷阱。
樂西在網上運營著一個曝光求職黑中介的社交帳號,他經常會收到學生講述自己被求職機構欺騙卻維權無門的投稿。
有學生反映,求職中介機構承諾的內容往往與其提供的服務「貨不對板」。有的求職機構簽約前向學生承諾將提供導師一對一輔導,交了錢卻變成幾百節線上錄播課,課程內容並不具備專業針對性;承諾的實習內推在實際操作中,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大減價扣;合約中承諾「保offer」,實際只有一些小公司的錄用通知,而非求職者心儀的公司。
此外,過度向求職機構披露個人信息,也存在著隱私泄露的風險。樂西發現,有學生與求職機構簽訂合約後,每天都會收到大量騷擾電話與短信,嚴重影響學習生活,但卻無可奈何。
有的求職機構為了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會主動誘導學生偽造簡曆、實習證明、工作經驗等以獲取更多機會。記者調查發現,江蘇一家求職機構明面上為學生提供求職輔導,背地裡卻提供所謂的「個性化求職高訂服務」,也就是線上筆試遠程代考、面試線上助攻。「你可以想像一下這個輔導力度。」該機構工作人員表示,「我一個秋招季不知道做了多少」。
每當學生發現求職機構無法兌現承諾想要維權時,對方的回覆話術包括「今年求職市場不景氣」「我們已經盡力了,你的簡曆在求職市場不具備競爭力」等,學生們大多投訴無門,只能不了了之。
當然,並非所有的求職機構都不可靠,李希就在網上分享了自己通過求職機構順利找到理想工作的經歷。但每當有網民私信讓他推薦求職機構時,他卻通常會拒絕。「是否需要求職機構、選擇什麼樣的求職機構跟個人情況有很大的關係,這需要認真辨別和篩選。」李希說,「並非報了求職機構就可以高枕無憂,仍然需要勤奮努力。雖然我找了求職機構,但我的求職筆記記了滿滿一大班,簡曆也投了200多家才拿到滿意的offer。」
樂西表示,是否需要尋求求職機構的幫助得根據個人情況理性判斷。同時,要確認求職機構的市場規模與經營狀況,瞭解機構的資源優勢、擅長領域,認真核對合約條款等,避免掉坑。
「求職機構的工作按理說應該由高校來做」
「有需求就會有供給,求職機構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一方面,他們確實幫助部分學生找到了理想工作;另一方面,求職機構也可以幫企業高效篩選出合適的求職者。」某互聯網公司資深人事孔衛華表示,招聘並非企業日常工作,卻需要投入專門的人力與資源,他所在的互聯網公司有時會將校園招聘外包給對當地就業情況更為熟悉的求職機構,這樣極大地提高了招聘效率,節約了招聘成本。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求職中介機構進入求職市場,也造成了很多問題。」孔衛華認為,首先,一些求職機構提供的內容與服務並不保真,極易對學生與企業造成誤導;其次,花錢找工作,錢越多提供的服務越多,找到的工作就越好,會擾亂求職市場環境,造成不公平;最後,從長遠看,求職機構對學生的指導幫助可能會影響高校收集真實就業反饋,無法及時發現在就業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海南智源就業創業研究院特聘專家夏青雲表示,求職機構背後的商業邏輯其實就是就業資源的兩頭倒賣,通過將包裝好的學生輸送給企業,一邊向學生收取課程費用以及推薦費用,一邊向企業收取獵頭費用。
「在校招市場上,學生是就業主體,企業是需求主體,學校是供給主體,充當了連接學生與企業的作用。」夏青雲表示,「求職機構的這些工作按理說應該由高校來做,求職機構只是鑽了市場需求的空子。」
孔衛華結合自己的經歷談到,企業進行校園招聘時,大部分高校都會配合他們發佈招聘信息、提供宣講會以及招聘場地,但很少有高校主動聯繫企業尋求更深入的就業合作。
正在求職的應屆畢業生王琪回憶,「剛入學時,學校要求我們寫一份未來幾年的職業與學習規劃,但寫完後並沒有得到任何反饋,也聯繫了一些當地企業供我們實習,但很少有同學願意去。」
高校應擺正心態主動尋求與企業的深度合作
高校並非不重視就業。記者進入各大高校的就業創業指導平台時發現,各類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招聘會、宣講會、求職講座應接不暇。某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向記者表示,學校肯定全力提供所能提供的服務幫助同學。
根據多年校招經驗,孔衛華認為,高校在指導學生就業方面可能還存在三方面不足:
其一,高校就業指導老師與企業、市場脫軌。孔衛華表示,「現在許多就業指導老師自己就缺乏求職經驗與社會經驗,無法為學生提供幫助。另外,熟悉行業情況與市場動態的專業老師大多不負責學生就業,導致很多資源白白浪費。」
其二,高校並未擺正自身在求職市場的地位與心態。孔衛華將企業比作求職市場的甲方,高校比作乙方,「想要學生更多更好地就業,乙方應該積極主動尋求與甲方的聯繫。但現實情況是,企業進入校園招聘,往往被管得多、得到的服務少,除了提供場地與人員支持外,很少有高校能夠與企業達成深度就業合作。高校往往是乙方身份,卻是甲方心態。」
其三,高校就業工作前置不到位。許多高校都是等學生升入高年級後才開始為其提供就業指導服務,「我接觸到的許多應屆畢業生,求職經驗大多都是通過一場場筆試面試積累下來的,沒有系統學習,也浪費了許多機會。」孔衛華說。
「除了學生自身的努力外,學校在就業指導方面的做法,也會使學生求職結果產生質的差別。」孔衛華表示,重視就業、重視與企業合作的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市場化程度更高。求職時,他們會更加明確自己的優勢,對未來就業規劃清晰,更快進入工作狀態,某種意義上也節省了企業人才培養的成本。
幫助學生更好地在就業市場求職,夏青雲認為,高校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首先,高校應設計更清晰具體、更具針對性的就業課程與指導規劃,將就業創業指導工作前置。學生提前瞭解就業市場,就能有更多試錯糾錯的時間。
其次,從事職業生涯規劃、就業輔導的老師應當具備企業一線從業經驗,瞭解企業、市場真實需求。調動熟悉市場、手握資源的專業老師積極參與就業指導工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幫助學生求職就業。
最後,高校應擺正心態主動尋求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主動分析企業需求,積極提供更多增值服務。可以與企業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定期安排企業進入校園開展校園巡講、實習指導,鼓勵企業提前介入,與高校一同培養人才。
孔衛華認為,在就業方面,學生自己也應擔起責任。首先,正確認識自己,分析自身優劣勢,找到市場定位;其次,轉變求職觀念,尋找最合適的工作,如果暫時無法確定未來發展方向,也可以先就業再擇業,在工作中逐步確立目標;另外,學生應主動將就業規劃前置,明確目標工作所需能力後,通過各類活動、社會實踐豐富自身職業競爭力,越早準備越早進入狀態。
(文中王蒙、樂西、李希、王琪均為化名)
求職不應成為一場「氪金遊戲」
花錢買一份保就業錄用協議?或者膽子再大點,花錢讓別人替你考試?就業市場的競爭加劇,讓一部分求職大學生企圖通過「氪金」的方式實現「彎道超車」,但這種方式真能實現「超車」嗎?
採訪前,我們認為遠程代考可以用技術解決,把技術漏洞堵住就可以杜絕。可科技的發展也會讓各種作弊手段更加易得、更加隱蔽。堵技術漏洞短期有效,但長期來看似乎治標不治本。
遠程代考反映了誠信問題,可僅僅批判學生的個人誠信能否解決問題?
「我沒找過代考,但聽說周圍一些同學找過。」採訪中,一名應屆畢業生向記者表示,「當有些人通過代考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且風險幾乎為零,我內心也會動搖,畢竟誰不想找到好工作呢?」當求職成為一場「氪金」遊戲,原本需要過關斬將的崗位考試成為學生與代考機構在監控鏡頭下的雙簧表演,對那些堅守誠信原則的學生是否太不公平?
求職是學生進入社會的第一堂課,這堂課的內容應當是誠信,是堅守,是公平,絕非是「價高者得」。如何上好這堂課?需要企業重視招聘中的代考問題,主動擔負起解決系統漏洞的責任;需要高校將就業指導工作前置,讓學生在求職中做到心中有底;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及時彌合由技術引發的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求職環境,用「良幣」驅逐「劣幣」。如此,學生們方能意識到誠信無價,上好求職的「第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