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公佈戰國簡「破譯」新成果,五音圖「五角星」引觀眾嘖嘖稱奇

「這一輯文獻內容與先秦時期的禮製音樂還有思想相關,展現了中華禮樂文明最原初最真實的面貌,大部分都是前所未見的……」12月10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叁)》成果發佈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據悉,本輯整理報告共刊布《大夫食禮》《大夫食禮記》《五音圖》《樂風》《畏天用身》等五篇竹書,均為傳世文獻未見的佚籍,為研究先秦時期的禮製、音樂以及思想提供了新的資料。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叁)》成果發佈會現場。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叁)》成果發佈會現場。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展示先秦時期禮製音樂及思想

五篇竹書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大夫食禮》與《大夫食禮記》兩篇禮書。這兩篇竹書編連為一卷,分別有竹簡51支與14支,前者記載大夫食禮中賓主、儐相的行禮儀節,後者記述行食禮過程中執事者行事的具體禮節。這是散失的先秦禮書在戰國竹書中的首次發現,不僅再現了戰國時期禮書的原始面貌,而且體現了楚地大夫食禮的一些特點,對先秦禮製以及《儀禮》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兩篇音樂類文獻也十分重要。《五音圖》中央繪有一個五角星,其上角對應宮組音名,其他四角對應商、角、徵、羽各組,按逆時針方向依次分佈。五角星圖形由「宮—徵」「徵—商」「商—羽」「羽—角」「角—宮」五條連線構成,展示了五音生成的規律,其背後蘊含的思想是「三分損益法」,與《管子》《淮南子》等書記載的五音生成順序相合。《樂風》分兩部分,前一部分記載音律名稱,後一部分性質尚難明確。兩篇樂書為中國早期樂理體系以及先秦音樂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畏天用身》是一篇思想類文獻,共17支簡,內容完整,無缺簡,圍繞天人關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展開論述,充分展現了戰國時代積極進取的精神,為先秦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獻。

《五音圖》中央繪有一個五角星,其上角對應宮組音名。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五音圖》中央繪有一個五角星,其上角對應宮組音名。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清華簡整理進入攻堅階段 新一輯整理工作已啟動

2008年7月,約2500枚(含殘片)流散境外的戰國竹簡,入藏清華大學。經專家鑒定,其內容多為經、史一類涉及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的典籍,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從未見過,具有極高學術價值。在李學勤、黃德寬的相繼帶領下,整理報告目前已順利出版13輯。

「現在大家看到五音圖當中的五角星肯定都會嘖嘖稱奇,但其實我們最初看到竹簡非常沒有頭緒,竹簡空間形態其實是散亂無序的,而且每支簡上的文字符號信息都非常少……」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助理程浩介紹,在不斷地討論和思想碰撞中,整理工作逐步完善,對於一些具體問題的看法也會有一些不同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叁)》書影。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叁)》書影。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關於清華簡後續整理研究工作,程浩透露,按照總體規劃,報告一共要出十六輯,還會出一個考古報告對整個清華簡的日常整理工作進行總結。目前,第十四輯的相關工作已經展開。

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清華簡整理已進入攻堅階段,整理團隊將克服困難,保證每年一冊的出版進度,早日將這批重要材料向社會與學界公佈。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