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熱到發燙背後:他身上摺射了普通打工人的什麼光芒

董宇輝身份獲得「晉級」。

在剛剛過去的週末,東方甄選核心主播董宇輝小作文事件迎來大轉折。12月16日,東方甄選公告稱免去孫東旭東方甄選執行董事、CEO職務,董事長俞敏洪兼任東方甄選CEO。16日晚間,在俞敏洪的個人抖音直播間內,俞敏洪與董宇輝二人出面回應相關輿論熱議問題。18日淩晨,東方甄選微博帳號發佈直播預告稱,俞敏洪和董宇輝將於12月18日晚8點進行直播,董宇輝的身份已成為「東方甄選高級合夥人」。

但人們對董宇輝的關注並未結束。12月17日晚,「東方甄選已註冊多個董宇輝商標」的詞條再度吸引了網民關注。網民們又開始為董宇輝的命運憂慮,擔心看似happy ending(圓滿結局)的結局背後是另一個「坑」。

十多天里,人們對董宇輝事件的關注,甚至超過了OpenAI的「宮鬥」。最熱的時候,董宇輝相關詞條霸佔了近半熱搜。其引發的熱議,已經堪稱國民級別,很難再單純地用「飯圈」來解釋。

大量「自來水」在話題下為董宇輝鳴不平,痛批東方甄選,認為董宇輝值得更好。有網民直接將董宇輝比作熱門電視劇《新聞女王》的女主Man姐,憑藉自身的能力與才華,硬生生闖出一條路來。

與此同時,董明珠的一頓猛批將孟羽童送上熱搜。外界似乎不自覺地將孟雨童和董宇輝這兩個名字關聯在了一起,把「董宇輝 孟羽童」的詞條送上熱搜。

董宇輝們的遭遇為何會如此受關注?他的身上摺射了普通人的什麼光芒?新一代年輕職場人又是怎麼看待他們的發展空間的?

董宇輝。東方IC 資料圖

「偶像」董宇輝

在董宇輝事件中,外界立場似乎出奇地一致。

在大多數話題下面,網民不斷控訴東方甄選對董宇輝的虧待。粉絲數也成為大眾聲援董宇輝的武器。「小作文」事件發生後,東方甄選抖音帳號曾掉粉200萬,與之形成對照的,是董宇輝帳號粉絲數猛漲300萬。

粉絲數的此消彼長間,東方甄選的股價一度三天內下滑近20%。

董宇輝的故事為什麼會引起網民如此大的共鳴,人們在共情些什麼?

從出身來看,董宇輝出生於陝西潼關,父母都是農民,自小在農村長大。2015年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大學旅遊學院,隨後加入新東方成為一名高中英語老師。2016年成為新東方學校英語教研主管。2019年開始網上授課,曾任新東方在線高三英語學科負責人、培訓部主管。2021年,因為教培行業政策原因,新東方轉向直播,成立東方甄選,12月28日,董宇輝第一次為東方甄選直播。此後,因獨特的直播風格而走紅。

「可以說,在董宇輝的人生起點之上,他走出的每一步都要比同環境的小夥伴努力很多,才能超越周圍人,達到另一個高度。」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分析認為,董宇輝的故事之所以能觸動如此多人,是因為人們在這個年青人身上看到了平凡人的努力、不屈和韌勁,以及因此收穫的新人生。董宇輝的成長歷程是一個不斷依靠自己的毅力和努力拾級而上的過程,正是這一點,讓打工階層產生了很強的共情。

有網民在董宇輝相關話題下評論:在他董宇輝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讓大家相信努力有用、讀書有用、勤奮有用,看到前進的希望。

和一般所謂的「網紅」不同,董宇輝「出身農村、身材矮小」,沒有俊朗的外表。但陳端認為,恰恰是平凡的樣貌,給董宇輝帶來了親和力。強調內容,極具文化底蘊的內容風格,讓他成為特別的那個。

「董宇輝個人在他直播間中呈現的,就是屬於平凡青年的這種夢想和情懷,這些共同成就了董宇輝,讓他變成一個獨特的時代IP。」陳端表示。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董宇輝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個人,而成為某種社會文化心理的映射。「和李佳琦、薇婭等其他網紅主播不同,董宇輝更像是一個偶像。」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勇堅認為,大眾的聲援背後,「其實是在保護自己的希望,他們不想讓希望破滅。」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孟羽童的故事並不相同。

孟羽童

孟羽童出身於優越的家庭環境,從小學習舞蹈,興趣愛好包括攝影、騎馬、跳傘,從小就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她與董明珠的一系列事件中,不乏爭議的點,但這並不妨礙在年青人的眼中,孟羽童打工人的身份。

「畢竟都是打工人,」上海一位95後互聯網員工表示,「雖然孟羽童有爭議,但還是會站打工人。」

職場代際間的矛盾

在現代社會,「打工人」的話題似乎總能引發巨大的社會關注。

李佳琦因一支眉筆刺痛「打工人」的心,而遭遇流量反噬。董明珠一次怒斥將自己送上熱搜,東方甄選因為一篇小作文被捲進輿論中心。

在前程無憂首席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看來,董明珠與孟羽童之間,東方甄選與董宇輝之間,體現出的是職場代際之間的矛盾。「現在很難要求一個員工在幹活的時候只考慮組織,只考慮管理者的意圖,不考慮他。在很大程度上,他可能會把公司,把高管放在個人利益之後,這就是這一代人的特點。」

在外企、互聯網公司都工作過的資深HR Ruby對此感受頗深。

「在外企工作時,大家都會避免在工作場合談生活,但在年青人為主的互聯網行業,就截然不同。」Ruby表示。在年青人眼中,工作時間聊追劇、聊八卦是天經地義,而「摸魚」已經成為職場的公共話題。週末,睡懶覺、休息是理所應當的事,工作需求必須排在後面。

「但這並不意味著年青人缺乏職業精神,而是他們的需求更多元了。」Ruby曾共事過的年輕同事中,有人花大量的時間擼貓,也有人把大量的精力花在釣魚上,「他們養的一隻貓,釣的一隻魚,價值就超過了薪金所得。」

對前輩們而言,為了生存而必須隱忍的工作,在年青人那裡,因為有了父輩們積累下來的財富,也有了更多說不的底氣。

而流量的時代,又將代際間的矛盾放大了。經由流量,原本僅局限於公司內部的爭鬥被放置在公共場域,成了公眾發表意見的輿論場。

無論是被說「格局不大」的董明珠對孟羽童的不滿,還是東方小孫和董宇輝之間的糾葛,原本都是公司內部的事,是「私事」。但由於董明珠、孟雨童、董宇輝自帶流量,事件被更多的公眾看到,並參與其中。輿論就此升級。

「到了今天,我們發現一旦一個超級IP,它的IP價值形成之後,它會有強勢的溢出效應。」在陳端看來,輿論場的這種變動,既超出了原始平台的這個掌控力範圍,也不是超級IP自身能把控和預判的。

而在馮麗娟看來,在這個波濤洶湧的流量場域中,職場中兩個不同代際的人的表現也有差異。「年青人對這個語境環境是更熟悉,更擅長的。他們會點讚、會留言、也會批評,他們在自媒體上的表達相對來說是暢快的,更沒有顧慮。」馮麗娟說,「但可能30歲、40歲的人,他更多是自媒體上的旁觀者,他不是內容的主要創作人,也不是一個願意去留言跟表達的人,他是沉默者,所以你會看到大量的信息會更偏向年青人。」

職場發展空間

不過,在馮麗娟看來,這些話題背後,可能掩藏著一個更大的社會議題:公司留給年青人的空間有多大?

「當經濟增速放緩,告別高速增長年代,打工人和管理者雙方很多利益共同點在變少,這也導致當下雙方的矛盾加劇,職場關係變得更加緊張。」馮麗娟解釋說,當經濟增長放緩,企業效益減少,從管理層的角度,要降本增效,但對打工人而言,就意味著福利的縮減、降薪、優化。

「員工必然會覺得你為了自保你就要犧牲我,要你就要損害我的利益,」馮麗娟補充說,「尤其在很多企業的運營過程當中,打工人沒有選擇權,沒有決策權,也沒有決定權,他完全是被動的。」這最終體現為打工人工作穩定感的消失,「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如果我不在這裏,我在哪裡?」

在這樣的時代,流量就好像一個出口,大量的打工人開始借由社交平台表達自己,越來越多的年青人開始通過流量尋找新的機會。

然而,當大眾將希望寄託在董宇輝們身上,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董宇輝的故事可能被複刻嗎?

「作為普通年青人,我覺得看看可以,但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寄託在這種故事之上,因為這些故事都是不可複製的。」在陳端看來,新業態爆發初期的確會給普通素人青年提供一些改變命運的機會,但如今單純靠MCN機構的運作孵化,或者說靠特殊事件一朝成名形成的網紅效應去支撐自身命運改變,已經不現實了。

在她看來,即便如董宇輝們的成功,也並非靠一己之力。其中有新東方轉型的機遇,也有平台的流量。

但馮麗娟認為,流量時代的確給年青人更多的機會。「單一的打工身份,從現在開始,其實未來會越來越因為缺乏競爭力,」她認為年青人不斷豐富技能跟個體角色的多樣性,其實是在幫助他們在如今較為被動的時代里,獲得一定的抵抗風險的能力,「我覺得這個是要鼓勵的,但不能太短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