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震為何危害這麼大?最有效的防震措施是什麼?專家回應

來源:中國地震台網速報來源:中國地震台網速報

據新華社消息,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甘肅105人死亡、青海13人死亡,部分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受損。

震後,國務院已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區指導救援處置等工作。甘肅、青海已組織力量開展搶險救援,並緊急調撥帳篷、摺疊床、棉被等救災物資運抵災區,全力做好受災群眾救助。目前抗震救災各項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

我們能否對類似有較強傷害性的地震作出更精準的預測,以目前的科技發展程度,最有效地防止地震災害的方法是什麼?

這次地震為何危害這麼大?

據中國地震台網公佈的石山地震餘震統計顯示:截至12月19日08時00分,共記錄到3.0級及以上餘震9次,分別是6.0-6.9級地震0次,5.0-5.9級地震0次,4.0-4.9級地震2次,3.0-3.9級地震7次,目前最大餘震4.1級。

有統計數據顯示,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為什麼這次6.2級地震有如此破壞力?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專家高孟潭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時表示,這次地震震級不是很大,嚴重破壞區域小,但是引起的地面震動非常強烈,造成山體崩塌和滑坡也可能比較嚴重,正是逆衝型地震的特點。震中所在區域,位於青藏高原東北緣,廣泛分佈逆衝型斷裂。這是青藏高原向東北強烈擠壓形成的。這次地震與今年摩洛哥大阿特拉斯山區6.9級地震具有相同的特點。

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創院院長、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徐錫偉分析認為,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原因來自多方面,如房屋抗震性能差、震區人口相對密集和時值深夜人處於休息狀態來不及躲避等。

據報導,2022年6月阿富汗發生6.2級地震,災害造成至少1500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

我國地震預測什麼水平?

地震災害一直威脅著人類的安全,在1800多年前中國東漢時期張衡發明地動儀就已開始預測地震。我國地震預測水平如何?

「美國、日本等國家對地震的研究相對深入,中國目前與這些國家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上。」高孟潭認為,地震分為長期預測和短期預測。長期預測是根據地震構造和歷史地震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預測不同區域50年至100年地震危險性;短期預測是指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測。前者用於土地利用規劃和房屋建築抗震設計,後者用於地震災害應急備災。

中國地震監測預報可基本上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針對國家建設需要,開展以烈度區劃和烈度評定為中心的研究工作;第二個階段則以探索地震預報為中心,開展了大量的基礎研究與現場實踐;第三個階段全面系統地總結分析預報實踐經驗與教訓,深入研究地震孕育條件與過程,努力將地震預報向減輕地震災害的實用化方向發展。

據瞭解,目前在世界上關於地震的國際性組織以及各個國家對於地震都有長期預測的規劃,預測上出現較大偏差的概率並不高,但短期預測的可預知性以及準確率都有待提升。

高孟潭說,因為地球內部的構造運動的複雜性和觀測手段的局限性,判定岩體改變什麼程度、什麼時候發生斷裂、震級規模會多大等都很睏難。這些影響地震發生的關鍵因素都在距地表十幾公里甚至更深的地方,國際上目前的觀測技術很難實現直接的觀測與研究,只是通過地表的觀測推斷還有相關的數據分析來進行預測。隨著人類對於地球內部的觀測能力和相應數據分析能力的提升,相信地震預測水平會逐步提升。

防震的「終極」手段是什麼?

地震到底在哪天會來,影響幾何,對我們而言還存在著很大不確定性。如何在難以完全預知的災難面前把損失與傷害降到最低?

廣東省應急管理廳礦山安全監管和地震地質災害救援處處長羅崢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建議大家主要從4個方面準備生活物資:

——飲用水食品,包括兒童奶粉等;

——應急物品:用於求救的救生哨、用於個人清潔的毛巾、紙巾、具備收音功能的手搖充電電筒等;

——應急工具:保溫毯防火毯、多功能組合剪刀、應急逃生繩、呼吸面罩等;

——應急藥物:抗感染、感冒、腹瀉藥,創可貼、紗布繃帶等用於包紮的材料,用於消毒的碘伏棉棒等。

並且,還要注意這些物資的保質期並及時更換。

發生地震後,遇險人員是否能在第一時間採取有效的避險行動,也是減少損害影響的關鍵。同時,還需要掌握必要的災害自救互救技能。

高孟潭認為,防禦是應對地震災害的關鍵。在城市規劃佈局以及房屋建築建設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中國主要地震帶分佈以及相關地域的地震危險性,依據國家地震區劃圖規定的地震動參數,進行嚴格設計和施工,切實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使地震來了也不會造成大的人員傷亡。實際上,嚴格按新的抗震標準設計施工的房屋建築的抗倒塌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同時,高孟潭提醒,震區正處隆冬季節,而且氣溫比常年同期還低,給救援和災區群眾生活乃至震區一般群眾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保持水電氣暖等基礎設施正常運行非常重要。儘管天氣非常嚴寒,也要防範餘震造成的傷害,戶外保暖物資也非常重要。

來源:@國是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