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馳援與寒夜下的安置,甘肅積石山震後24小時

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據新華社消息,截至19日13時,地震已造成甘肅113人死亡,536人受傷。截至19日16時50分,地震累計造成青海海東市212人傷亡(死亡14人、受傷198人)。

積石山縣海拔1735米至4309米,縣城海拔2300米左右。過去三年,該地區12月下旬平均氣溫為-7.6℃,最低氣溫為-17.9℃。

在低溫寒潮的天氣下,地震救援面臨巨大挑戰。有救援人員表示,由於低溫,黃金救援72小時將縮短。

地震發生後,各方救援物資湧向積石山縣。財政部、應急管理部緊急預撥甘肅、青海兩省2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支持兩省做好地震災害救災工作。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應急管理部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在前期已向甘肅災區調撥4.25萬件中央救災物資基礎上,向甘肅省緊急增調第二批4.75萬件中央救災物資,包括棉帳篷2500頂、棉大衣2萬件、棉被5000床、摺疊床5000張、防潮墊1.5萬張、場地照明設備30台。

救援力量方面,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出動了1440名消防救援人員趕赴災區救援。解放軍和武警部隊19日淩晨起也出動多支救援力量抵達地震災區,武警甘肅總隊出動300餘名官兵、40餘台車輛抵達積石山縣劉集鄉4個村,擔負搜救、傷員轉運、疏通道路和搭建帳篷等任務。

12月19日,震後的第一天,在自救和等待救援的過程中,災區人民經歷了低溫難熬的24小時,棉被、軍大衣、電熱毯等供暖物資仍是這裏最稀缺的資源。而救援力量的到來,也給災區人民帶來了新的希望。

12月19日,震源中心甘肅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房屋在劇烈震動後磚塊散落一地。受訪者供圖

深夜巨響

對於親曆者來說,地震是從一聲巨響開始的。

積石山縣城居民張林峰意識到地震,來源於手機的地震報警鳴響聲。入睡前,手機屏幕上突然亮起了地震倒計時的數字,張林峰形容當時的自己,「整個人都是恍惚的。」

鳴響聲沒有停下。張林峰看著倒數的時間,從床上跳起,叫上妻子抱著兒女往屋外跑,「衣服來不及穿,只能臨時抓幾件離得近的。」在戶外放下孩子後,張林峰又跑到另一個房間,把父母叫了出來。

大街上陸續有跑出來的人。零下十幾攝氏度的氣溫,有人光著腳。幾秒鍾後,地面開始劇烈晃動。「人根本站不穩,縣城停電,一片漆黑,有人不停地喊叫。」張林峰說。

積石山縣吹麻灘鎮一家藥店的老闆吳家凱,最先聽到的則是玻璃震動的一聲巨響。地震來臨時,吳家凱剛在鎮上一家餐廳吃完飯。他記得,夜裡11點58分走出餐廳時,他叫了一輛出租車,11點59分,自己正準備上車,伴隨著餐廳玻璃震動的一聲巨響,地面開始搖晃。短短幾秒內,餐廳二樓的人都往一樓出口跑。

積石山縣安集鄉楊家灣村的小賣鋪老闆楊磊今年65歲,常年在村里經營著一家小賣鋪。18日深夜,他剛好醒了,聽到一聲巨響,「聲音比雷聲還大,不知道是什麼聲音」,當時房子晃得很厲害,他知道大概地震了,趕緊拉著老伴跑了出去。

人們意識到,這次地震來勢洶洶。更多信息被推送到互聯網上: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18日23時59分,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北緯35.7度,東經102.79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甘肅蘭州、定西、臨夏和青海西寧、海東等地震感強烈。

積石山縣位於甘肅省西南部,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全縣總面積910平方公里,總人口28萬人,生活著10個民族,其中保安族人口2.14萬人,佔全國保安族總人口數的95%以上,是全國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

當地人回憶,震感持續一個小時。相比縣城,農村情況更為嚴峻。震源中心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村民夏傑說,當晚自己所在的村不少平房倒塌,有村民被困。

這與當地地形有關,很多村莊坐落在半山腰,房屋地基就建在邊坡地帶,地質結構並不穩定,很多農村自建房採用磚混結構,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12月19日,震源中心甘肅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有房屋牆體出現裂縫。受訪者供圖12月19日,震源中心甘肅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有房屋牆體出現裂縫。受訪者供圖

漫長一夜

震後的夜晚註定是難熬的。

公開資料顯示,積石山縣海拔1735米至4309米,縣城海拔2300米左右。18日夜裡,氣溫跌至了零下十三四度,地震把人們趕到了寒冷的戶外。

臨夏州商戶王梁的家在7樓,他形容,自己往樓下跑的時候「整個人都是搖搖晃晃的」。樓道里全是人,非常擁擠,大部分居民逃出樓後,就待在小區樓底的小廣場。

王梁說,廣場上的人都凍得發抖,也非常害怕,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安慰。「我們小區的物業群也發了通知,讓大家注意安全。」

在樓下待了幾個小時後,大家陸續上樓回到了家中。雖然回了家,王梁卻一直沒敢睡覺,睜眼到了天亮。王梁說,過去自己經歷過地震逃難的演練,但地震真正發生時,腦子還是一片空白。

戶外唯一的取暖設施是私家車。從餐廳跑出來的吳家凱躲進車里,在車里過了一夜。吳家凱覺得,唯一幸運的是,他的家人住在鎮上。地震後,大家都陸續報了平安。救援的力量來得也快,「一兩個小時就有救援隊的車陸續趕到縣城。」

寒冷讓冬夜變得更為漫長。楊磊說,甘肅的冬天冷,最近幾天白天氣溫都在零攝氏度以下,晚上能到零下十四五攝氏度。楊磊家附近有個破舊的廠子,已經很久沒人使用,但場地還算空曠,他們夫妻二人就來到廠子裡待著。為了禦寒,他和老伴就地取材,找來一些能生火的材料,點起火圍坐著,「即便這樣,也還是冷。」

楊磊和妻子在外頭坐了三個半小時左右,看到再沒什麼餘震的跡象,他們才回到自己的房子,收拾因地震而散落的物件。

災區之外,救援已經趁著夜色啟動。臨夏州副州長李勇在12月19日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受傷的村民都已連夜轉移到醫院,「臨夏州各個縣市離得比較近,8縣市之間差不多半小時車程。」

臨夏州政府官網顯示,地震發生後,臨夏州立即啟動二級應急響應,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指揮的州抗震救災應急指揮部,指揮部下設綜合協調、搶險救援、地震災情調查及災害損失評估、群眾生活保障、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交通運輸保障、基礎設施保障和生產恢復、地震監測和次生災害防範處置、社會治安、救災捐贈、信息發佈及宣傳報導11個工作組,按照《臨夏州地震應急預案》,全力以赴開展抗震救災工作。

12月19日,震源中心甘肅積石山縣大河家鎮,蘭州山河救援隊隊員正在集合。受訪者供圖12月19日,震源中心甘肅積石山縣大河家鎮,蘭州山河救援隊隊員正在集合。受訪者供圖

與時間賽跑的賑災

終於熬到12月19日的白天,送醫與賑災正在經歷與時間的賽跑。

夏傑說,被救出的村民陸續被送往各級醫院,村莊是震源中心,傷亡情況比較嚴重,小鎮醫療條件有限,鎮上醫院接收不了的傷患,部分重傷村民被救護車轉運到市區的醫院。

李寧則和相熟的合作社成員在露營地裡把村里的蔬菜、麵粉糧油聚了聚,李寧家中囤了不少一次性碗筷,分發給大家,解決了他們震後的第一頓飯,「有什麼吃什麼」。中午左右,村里也通上了電。

李寧獲得的信息是,村民們的傷亡主要由自建房倒塌,頂棚磚石掉落所致。

「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禦寒跟搜救。」夏傑說。由於氣溫太低,白天大家會在村里沒有坍塌、比較完好的房子裡避寒。「食物和水等物資我們暫時還是自行解決。現在大家都在清理倒塌的房屋,等待下一步的安頓。」

下午4點,李寧向新京報記者提到,當地電熱毯和棉大衣比較短缺,需要救援隊提供幫助。

地震後,越來越多的救援力量向災區集結。

根據《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防禦響應工作方案(自然資辦函〔2020〕1723號)》,自然資源部決定於2023年12月19日6時,啟動地質災害防禦III級響應,派出專家工作組前往災區,協助指導地方做好救援技術支撐、次生災害排查、應急處置等工作。

央視新聞報導,國家衛健委緊急調派醫療應急工作負責同誌和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骨科、神經外科和普外科國家級專家趕赴甘肅;組織四川、陝西和寧夏等鄰近甘肅省的3支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伍迅速集結,將盡快赴甘肅省、青海省支援。

截至19日6時30分,災區共收治300餘名傷員,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導成立聯合專家組,會同當地醫務人員對收治傷員進行會診,逐一排查隱匿性傷害,一人一策製定診療方案,全力救治傷員。

12月19日淩晨1點,浙江公羊救援隊救援指揮中心開始響應備勤。10時30分,公羊救援隊地震救援特勤隊9名隊員奔赴甘肅。在現場參與救援的公羊救援隊指揮官王斌說,這次參與跨省救援的是9名資深隊員,他們還帶了兩隻搜救犬,以及生命探測儀等偵搜裝備。其中一隻搜救犬曾隨公羊救援隊赴土耳其進行地震救援,在廢墟中找到了一家五口人。

據臨夏州特警大隊特警賴超介紹,19日淩晨兩點,他跟隨隊伍抵達大河家鎮陳家村。他們此次共出動了8組人員,每組10人,不同的組分工不一,有人負責維護治安,有人負責紮帳篷,有人負責救援。

賴超所在的安置點位於陳家村村委廣場,安置了大概500名受災群眾。賴超說,現場有電力公司的人搶修。中午12點半左右恢復了電力。賴超和隊友為現場的村民接上了許多插線板,讓他們用電熱毯取暖。「目前現場救援人員正在全力紮帳篷,預計今晚(19日)陳家村安置點的災民都能被安置進帳篷。」

如何安置?

12月19日,甘肅臨夏積石山縣6.2級地震新聞發佈會回應「是否還會再次發生較大餘震」,負責人表示,根據本次地震區域構造、歷史地震活動、地震序列類型等特徵,綜合分析認為,本次地震原震區近幾日仍存在發生5級強餘震的可能性。

低溫寒潮天氣災民如何安置,也考驗著所有人。

12月19日,甘肅藍天救援隊第一批31名隊員從蘭州出發,於淩晨4點到達了震中大河家鎮。

從清晨開始,甘肅藍天救援隊隊員於若飛和隊友們開始了安置點的搭建工作。安置點在鎮上的一片空地,主要工作是搭帳篷、布床、架火爐。到當天中午12點,100多頂帳篷的安置點已經搭建完成。

於若飛介紹,災民的食物主要以泡麵為主,也有拉麵師傅從附近的縣市趕來,用行軍灶搭起拉麵灶台,當地村民排起長隊等待吃拉麵。

於若飛從2012年開始參與地震救助。他介紹,此次震中在農村,而農村地震和城市地震的救援特點不同。城市建築多是鋼筋混凝土結構,農村建築則是土木及磚混結構居多,在城市救援需要用到許多大型的重裝機械,將垮塌的鋼筋移開,而農村的救助則主要以輕型的設備為主,「如手動破拆,手動壓剪,博士鑿岩鎬等。」

但由於農村建築結構不如鋼筋混凝土結實,地震後建築垮塌造成的結果,往往是人被完全掩埋。而國際上所說的震後黃金72小時,也因為農村地震容易導致人被掩埋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這個時間會被縮減」,於若飛說,由於當地氣溫過低,黃金72小時的時間又要進一步縮減。

於若飛介紹,目前現場仍有救援隊在進行搜救工作,但從19日傍晚開始,工作重心逐步從搜救轉移到了安置,「現在我們和當地政府在協調物資的調配,現場仍然缺大量保暖的設備。」

蘭州山河救援隊隊員賀興盛和隊伍19日下午3點50分到達大河家鎮。賀興盛注意到,由於甘肅上週下了一場大雪,一路上看到不少山頭仍積著雪。鎮上雖然沒有了積雪,仍然能感受到強烈的寒意。

現場安置最棘手的問題仍是「寒冷」。

山河救援隊此次共有30名隊員前往震中救援,在現場負責十個村子的物資發放及帳篷搭建。30人分成五組,負責協調外界運送到震中的物資,按照村的級別一級級發放。物資發放以家庭為單位,發放的物資包括棉被、大衣、爐子和煤炭。

到達鎮上後,賀興盛注意到,有不少人裹著厚厚的大衣和棉被站在路旁等待安置。雖然大河家鎮全鎮在19日中午恢復了電力供應,但村民們無法回到家中用電器取暖,只能四處撿來柴火,圍坐在一起取暖。「有幾個村子建在半山腰上,安置點還沒搭建好,村民們就在村委會的樓裡頭待著。」

安置點在鎮政府對面的廣場上。因為擔心餘震帶來的次生災害影響,鎮上的幹部們到各個房子裡確認沒有人員滯留。安置點的村民大多是老人、小孩,「村子裡的年青人都外出幹活了。」

據賀興盛介紹,目前消防和武警還在各個村子繼續摸排,搜尋可能存在的生命跡象。夜幕降臨,地震後的第二個夜晚即將開始。

(文中張林峰、吳家凱、楊磊、夏傑、王梁、李寧、賴超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周思雅 李照 隋坤 汪暢 實習生 林思婕 秦瑜陽

編輯 袁國禮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