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年人做「飯搭子」 老年食堂何以圈粉年青人?
新京報貝殼財經見習記者 韋保雅。
12月19日中午十一點半,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街道父母食堂迎來了不少老年市民。在自助堂食區,老人們正在排隊選餐,餐櫃里飯菜熱氣騰騰,香味四溢,讓人食慾滿滿。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觀察發現,店內不僅有老年食客,還有部分年青人在用餐。父母食堂運營方負責人楊斌告訴記者,父母食堂向全年齡段開放,以老年餐為主,同時向市民提供各類小炒菜。
但在調查中,有老年食堂的經營者向記者反映,餐廳運營成本較高,經營老年餐的收入無法抵扣運營成本,導致虧損。
老年食堂是如何運作的?為何年青人也「愛上」老年食堂?低價運營下,老年食堂如何實現長遠發展?
菜品健康價格便宜,父母食堂解決老年人用餐需求
新街口街道父母食堂運營方負責人楊斌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父母食堂每天中午11點到12點半、晚上5點到6點半主打老年餐,即小碗菜,每天8-10個菜,價格從4-25元不等。
楊斌稱,父母食堂的老年餐主打低油、低鹽、低脂、低糖,在菜品的搭配上進行科學化搭配,如菜譜里會經常出現的蒸南瓜也是考慮到了老年人膳食的營養搭配。除此之外,父母食堂會定期更新菜單,「我們第一個月的運營過程中有十套菜譜,每套菜譜只用一天,早晚菜品一樣,十天循環一次,這樣一個菜譜一個月只會出現三次。」
貝殼財經記者在店內看到,根據提示,老年人在結賬時出示老年卡,消費金額在15-30元可享受8折優惠,30元以上可享受9.5折優惠。除此之外,根據規定,就餐老人每人每天可享受5 元的午餐或晚餐就餐補貼。
父母食堂開業不到兩個月,74歲的孫阿姨已是這裏的常客,「年齡大了,出門買菜做飯挺麻煩的,父母食堂很好地解決了老年人的用餐需求。」孫阿姨表示,父母食堂菜品價格優惠,葷素搭配合理,「老年人牙口不好,食量也比較小,這裏的菜品口味比較清淡,軟硬適中,而且可以自選,一葷一素外加主食,一頓下來10多元,很滿意。」
對於菜品的優化,楊斌表示,通過後台數據,可以統計老年人經常選用的菜品,點擊率高的菜品食堂會選擇保留,點擊率不高的菜品會被優化掉。據悉,父母食堂當前每天老年人的用餐數量在300-400單,同時,父母食堂還會給周邊的養老驛站進行盒餐配送,數量在200-300單。
今年7月,商務部等13部門聯合發佈《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提出「探索發展社區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務網絡」。10月,民政部等部門印發《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指出各地要完善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點等老年助餐服務設施配置,優化功能佈局。
新街口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洪明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為提升轄區養老助餐服務保障水平,新街口街道打造了「1+10+N」父母食堂養老助餐服務體系,即建設以父母食堂為製作端主體,以10家養老機構驛站為配送服務陣地,多家簽約社會餐飲企業為聯盟補充,實現轄區21個社區養老助餐服務全覆蓋。截至目前,新街口街道擁有33家父母食堂養老助餐點,其中10家為養老機構、社區養老驛站,23家為與街道簽約的社會餐飲企業,實現10分鐘養老助餐服務圈。
年青人也來「蹭飯」,老年食堂和年青人的雙向奔赴
記者在社交媒體上搜索發現,不少年青人在網上分享了自己在老年食堂的用餐經歷,有網民稱老年食堂為「健身人天堂」,「少油少鹽少糖乾淨便宜」,有網民稱老年食堂餐品用料新鮮,現炒現賣讓人放心。
12月19日中午,貝殼財經記者在新街口街道父母食堂看到,店內陸續來了不少年青人。
一名年青人告訴記者,自己在附近工作,因此中午常來就餐。談到就餐原因,這名年青人表示,考慮到父母食堂供餐給老年人,餐品衛生有保證,同時味道也比較好,價格比較合適,因此用餐比較放心。
帶女兒前來就餐的郭女士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自己同樣是看中了父母食堂菜品的衛生健康,「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會來這裏吃飯,今天中午兩個人吃了60元,因為沒有折扣,感覺價格稍微有點高,但是因為父母食堂的菜可選品類比較多,對於孩子來說營養均衡,環境也比較好,所以還是願意來這裏用餐的。」
楊斌告訴記者,父母食堂面向全年齡段的市民,每日店內年青人消費佔比在20%左右,同時店內劃分了老年用餐專區,年青人就餐不會擠佔老人用餐空間。
對於年青人在店內用餐,楊斌表示,除了可以購買小碗菜外,店內還在每天下午12:30-14:00及18:30-21:00提供各類小炒。菜單顯示,店內小炒包括熱菜、涼菜和湯品三類,熱菜價格在18元至158元不等,如農家小炒肉42元,乾燒臭鱖魚158元/例。
12月22日中午,記者在東城區龍潭街道便民老年餐桌看到,店裡也有不少年青人在用餐,多名年青人同樣表示,老年餐桌菜品豐富、價格合適,對於在附近工作的人來說是個就餐的好選擇。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當前年青人去老年食堂就餐的現象表明了年青人在用餐方面的需求,同時也反映了老年人的關愛和包容。江瀚稱,老年人食堂食材新鮮、價格實惠,而且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場所,這對於年青人來說也是一種社交的方式。同時,老年人食堂也為年青人提供了一種健康、方便的就餐選擇,解決了他們的用餐不便。老年食堂和年青人的「雙向奔赴」有助於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尊重,促進了社區的和諧發展。
老年食堂如何長效發展?「公益性+市場化」是關鍵
隨著老年人口規模擴大,養老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養老助餐服務需求也在持續增長。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髮現,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個城市開闢了各類老年餐桌、老年食堂,解決了老年人「做飯難」「吃飯難」的就餐問題。
不過,近年來,有不少老年食堂被曝運營成本過高,「入不敷出」導致經營困難。
在調查的過程中,西城區「智能方」長者餐廳負責人孟令良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智能方」長者餐廳由智能方(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運營,開業一年多以來,由於「高成本、低定價」的問題,目前餐廳仍然處於虧損狀態。
「商業用電每月1萬多元,6個員工每月薪金共4萬多元,再加上餐廳租金1萬元,總共6萬元的成本。」孟令良介紹,按照每天店內銷售80份老年餐,一份20元的數量和價格來算,店內每月收入在4.8萬元左右,遠遠不能達到盈虧平衡點。
有老年餐桌的負責人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目前店內仍以老年消費者為主,「年青人看到門口掛著老年餐桌的牌子,就不會進來了。」
楊斌稱,新街口街道父母食堂由北京政城餐飲有限公司運營,作為一家民營餐飲企業,公司有義務承擔社會責任,做好公益服務。但同時,如何增加社會化餐飲的收益,以彌補老年餐的虧損,是企業長效經營必須考慮的事情。
李洪明介紹,新街口街道父母食堂能維持低價,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在提供老年餐的同時,堅持社會化運營,通過社會化餐飲盈利的部分,來補貼老年餐的優惠。第二,根據政策,父母食堂的運營企業年度用餐量達到一定的數量,可以獲得一定的用餐補助;第三,新街口街道為父母食堂免除了租金,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的運營壓力。
記者梳理看到,根據《北京市西城區養老助餐服務實施細則(試行)》,目前西城區養老助餐服務有四種提供方式,包括養老服務機構及老年配餐中心助餐模式、單位食堂專區(窗)助餐模式、餐飲企業參與養老助餐模式、集中配送單位服務模式。新街口街道父母食堂和「智能方」長者餐廳屬於第三種。
根據規定,社會餐飲企業或單位內部食堂養老助餐年服務量達到5 萬單(含)以上,每家獎勵 20萬元;年服務量達到 3 萬單(含)以上,每家獎勵 10 萬元;年服務量達到 1 萬單(含)以上,每家獎勵 3 萬元。
孟令良表示,為了讓老人能吃上可口、安全、放心的飯菜,同時推動智能方長者餐廳的長效經營,目前企業也在積極爭取政策傾斜,如希望將商業用電改為民用電或者燃氣,或降低租金,以減少運營成本。同時,餐廳也在積極聯繫周邊的企事業單位,希望通過加大社會供餐的方式提高收益。
而楊斌表示,未來父母食堂會加大社會餐飲部分的宣傳力度,計劃在食堂門口貼上明確標識,介紹主營菜系,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市民前來品嚐消費。除此之外,希望通過服務能吸引更多轄區老年居民,實現薄利多銷,在此基礎之上也能輻射更多社會餐飲,帶動盈利。楊斌還表示,一些潛在服務,如外賣銷售、接待生日宴、家庭聚會等方式,也是增加父母食堂利潤空間的優先選項。
12月7日,民政部在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老年助餐服務工作不能簡單地大規模新建老年食堂。要鼓勵各地創新老年助餐的組織形式、服務模式、運營機制,積極探索各具特色、方便有效的服務方式,不搞一個模式。要善於把現有的服務資源、設施場地、物流網絡、信息平台充分利用起來。
江瀚認為,老年社區食堂要想規模化發展和可持續運營,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強宣傳推廣,提高人們對老年社區食堂的認知度和信任度;其次,要合理規劃菜品,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時注重營養搭配和食品安全;再次,要加強管理和服務,建立規範的運營機制和管理制度,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最後,要積極尋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合作,爭取更多的政策和資源支持,促進老年社區食堂的可持續發展。
新京報貝殼財經見習記者 韋保雅 記者 王進雨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