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和保安腰刀傳承人一起搭帳篷

中新社蘭州12月25日電 題:記者手記:和保安腰刀傳承人一起搭帳篷

作者 閆姣

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記者想起一位故人——保安族腰刀鍛製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馬尕主麻(以下簡稱「主麻」),就在積石山。

「保安族都生活在黃河畔,大河家也是這麼來的。」回憶起此前他接受採訪時的隻言片語,我好似瞬間被電擊一般,大河家鎮正是此次地震破壞最嚴重的地方。記者次日致電得知,(主麻)人都沒事,但工坊報廢、房屋損毀。

直到20日下午,記者與同事完成另一處採訪後趕赴主麻的非遺工坊。裂縫的房屋,倒塌的腰刀陳列櫃,鍛刀區域已落滿灰塵。昔日繁忙的臨街鍛刀工坊,一夕間變得破敗不堪,令他難以接受,甚至沒心思去撿拾掉落在地上的老物件。那些刀具,曾被他視作傳家寶。

12月20日,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地震重災區大河家鎮,保安腰刀鍛製技藝國家級傳承人馬尕主麻,帶記者查看傳承工坊受災情況。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見到主麻的當日,鄉鎮臨時安置點已搭建許多帳篷,老弱孩童已經入住。他卻顯得有些悲觀,與此前記者接觸時樂觀積極的態度不同。

當地民眾將廢墟里的火爐和燒水壺挖出來,在工坊附近空地搭建了露天的臨時居住點。救援隊伍送來簡易床和被子,主麻的妻子買來幾箱方便麵,從臨時安置點領來礦泉水和八寶粥。一個行軍帳篷,放在空地的角落里。

災難帶來的傷痛,讓主麻忘記應該如何用現有的東西,讓家人過得更舒服點。他烤著火,不知道該怎樣靠一個人的力量搭建專業的帳篷。

12月20日,中新社記者幫助保安族腰刀鍛製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馬尕主麻搭建帳篷。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12月20日,中新社記者幫助保安族腰刀鍛製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馬尕主麻搭建帳篷。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這時,同行採訪的同事提議,大家來一起搭帳篷。於是,所有人放下採訪設備,戴好手套開始幹活。

「這邊擰一下」「這邊需要釘死」「這個是窗戶,這個是門簾」「一二三,起」……帳篷很難搭,雖然有五六個年青人,但還是花費2個多小時,幸好在天黑之前完成了。

12月20日,馬尕主麻一家從路邊露天空地處,搬進溫暖的帳篷,他站在帳篷前向致電問候的朋友報平安。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12月20日,馬尕主麻一家從路邊露天空地處,搬進溫暖的帳篷,他站在帳篷前向致電問候的朋友報平安。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大人們都在忙碌,主麻的小兒子趴在火爐旁邊,吃著從安置點端來的餃子。得閑,他和記者聊了起來。「我最喜歡上學和看書」「非常想念老師和同學」「老師教過地震我們逃生技巧」「我家有6隻兔子,經常拿菜葉子逗它們玩」「我想當一名警察,抓壞人,幫助有需要的人」……

搭好帳篷,記者悄悄收拾行裝離開。聽到啟動汽車的聲音,主麻小跑過來,笑著說,「真不好意思,幫了這麼大的忙,連口水都沒喝上。」那是記者當天第一次見他笑,好像此前的質疑和內心的冷一下得以冰釋。

記者走後不久,主麻在朋友圈分享「朋友們,帳篷已解決謝謝大家」。此後的幾天,他又分享震後的生活:「能吃上熱乎乎的餐飯」「大災無情,人間有情,心裡暖暖的!」

12月20日,馬尕主麻的小兒子,吃上了熱乎乎的餃子。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12月20日,馬尕主麻的小兒子,吃上了熱乎乎的餃子。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這兩天,積石山還有斷斷續續的餘震。主麻在電話裡跟記者說,他收到越來越多親朋好友的關心和問候,有人給他轉錢,有人免費給他的車加油,還有人從蘭州開車給他送食物和棉被。建築評估人員也來現場勘察,拉起了警戒線,保護居民不遭遇二次傷害。

主麻特意囑咐記者把一件令他感動的事寫進新聞稿件。地震前夕,他已做好參加甘肅省文旅創新創業大賽決賽的準備,被突發的災難打破計劃。大賽組委會瞭解特殊情況後,線上播放了參賽短片,他獲得三等獎。賽後,組委會還組織捐款給他。

主麻是保安族後代,這個民族是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腰刀是保安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發明創造的一項手工藝品,其鍛製技藝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完)

責任編輯: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