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著傷痛,生活還得繼續

    馬曉蘭一家在家對面支起帳篷。

    馬曉蘭家倒塌的土磚房,祖孫4人遇難於此。    馬曉蘭家倒塌的土磚房,祖孫4人遇難於此。

    如果不出意外,再過幾個月,30歲的馬曉蘭就要和家人一起回家了。

    她的家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陳家村。這兩年,她和爸爸、丈夫、姨媽在廈門一家汽車配件廠打工,每個人月薪金4000多元。

    一家人計劃著,再攢點錢,就把家裡的房子翻修一下。馬曉蘭同丈夫住在她爸爸媽媽家,家裡一共9間房,北邊的4間房建得最早,都是土磚蓋的,有一間已經20多年沒修過,房頂鋪了木頭、塑料、泥巴和瓦片,一到雨天就漏雨。

    可這間土房冬天住著最暖和,馬曉蘭的媽媽帶著3個外孫在裡面做飯、睡覺。

    12月18日晚上10點多,馬曉蘭像往常一樣跟媽媽影片,詢問孩子的作業寫完沒有,感冒好沒好。當時,馬曉蘭的媽媽正躺在土炕上,旁邊的3個孩子已經熟睡。幾分鐘後,馬曉蘭掛斷了電話。

    1個多小時後,18日23時59分,地震發生,土磚房轟然倒塌。

    1

    地震發生時,馬曉蘭已經睡著。她那天工作了11個小時,接到妹妹馬曉花的電話,她才知道,家裡地震了。

    馬曉花的家在大河家鎮周家村,距離姐姐家約兩公里。地震時,她和丈夫正準備睡覺。突然間,床開始左右晃動,旁邊牆上掉下幾塊磚頭,落到女兒的腳邊。「趕緊往外跑!」馬曉花衝著丈夫說。他們抱著孩子,抱上被子,跑到院里。

    馬曉花的丈夫給丈母娘打電話,無人接聽。他借來一輛電瓶車,騎車往陳家村趕,遇到磚牆掉落處,就抬著車走。

    19日0點15分左右,馬曉花的丈夫趕到丈母娘家,用手機照了一下房子,看到老人和孩子們住的那間土房子全塌了,只剩下一堵牆。

    馬曉花的丈夫一邊徒手挖掘,一邊喊人幫忙。幾分鐘後,十幾個村民趕來幫著挖土、搬磚、抬人。他先挖出了丈母娘,顫抖著手摸了摸鼻子處,沒氣了。接著是馬曉蘭的大兒子,似乎還有心跳。之後是馬曉蘭的二兒子和自己的兒子,他們受傷最嚴重,頭被壓扁,耳朵流血。

    他挖人時,馬曉蘭和馬曉花還在焦急地等待著消息,她們不停給媽媽打電話。見電話遲遲沒有響應,馬曉花把女兒交給婆婆,趕往陳家村。

    趕到時,馬曉花看到姐姐的兩個兒子和媽媽都躺在院子的空地上,丈夫和村民還在挖兒子。把兒子拉出來後,馬曉花的丈夫摸了摸兒子的腦袋,涼了。

    0點49分,馬曉花打110、120求助,佔線。她又給一位醫院的朋友打電話,按照對方說的給幾人「死死按人中」,都沒有反應。

    之後,他們把人抬到幾百米外的大街上,請求來往車輛幫著把人拉到1公里內的衛生院,但接連攔了幾輛車,車上都說有人,拉不了。

    情急之下,馬曉花的老公抱著孩子跪到了路中央。這時,一輛廂式貨車停了下來,人們一起把3個孩子抬到了車上,之後又攔了一輛車,將老人放到車里。

    到了衛生院,醫生在車里對幾人進行急救,確認只有馬曉蘭的大兒子還有心跳。他們緊急給他做心肺復甦,但還是沒有搶救過來。

    馬曉花覺得那晚尤其冷,「心和身體都特別冷」。她給姐姐打電話,說「全都沒有了」,讓她趕緊買票回家。

    他們來不及換冬天的衣服,先坐飛機到西安,再從西安坐高鐵到蘭州,再坐汽車回家。

    他們趕到時,二三十個親戚已經跪坐在逝去的親人旁邊。

    2

    馬曉蘭原本想著,等明年回來,先花錢給媽媽和孩子住的那間房子裝上吊頂,貼上瓷磚、牆板,再把房頂的小瓦片換成大瓦片,防漏雨。

    如今,這間房子只剩下一堵完整的牆,牆上掛著兩幅裝飾畫和一個舊鍾表,除了這間,北邊另外一間也塌了,還有兩間貼了瓷磚的土磚房保留著較完整的外觀,但牆體脫落、裂縫。南邊後來用空心磚蓋的1間房子也塌了一面牆,窗戶和門破裂。

    東邊的3間水泥房受損最輕,但牆體也出現了裂縫。那是10年前馬曉蘭的爸爸為她結婚建的。

    地震後,9間房子都不能入住,一家人安葬好親人,在房子對面的空地上搭建帳篷,建起臨時的「家」。

    最開始,空地上只有一頂帳篷,後來,馬曉蘭爸爸同村的4個兄弟姐妹都彙集到這裏,在空地上又搭起4頂帳篷。親人們露天擺上桌子、舊沙發、火爐,兩個年輕女人負責給家族的30多口人做飯。人們在帳篷里搭起方桌,圍坐在一起吃油餅、燴菜。

    更多的親戚也來了,他們聚集到帳篷里,安慰馬曉蘭一家人。

    幾日來,馬曉蘭全家一直忙著收物資、招待客人。有時候,馬曉蘭也和親戚聊家常,逗朋友的孩子,看起來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但親近的人知道,她是讓自己忙起來,暫時忘記痛苦。

    談到孩子,馬曉蘭直流眼淚。她後悔沒給孩子們買單車,孩子們說了好幾次,她本來想買,母親說買了車,孩子騎著車不知道跑哪裡去,她便將這事擱置下來。她也後悔外出打工,「如果不出去賺錢,就不會發生這件事」。

    原本,她一直在家照看孩子。她在同齡人中算學曆高的。初中畢業後,她去臨夏一家職校讀護理專業,畢業後在鎮上一家醫院上班,一個月掙1000多元。

    2018年,馬曉蘭的丈夫借了幾萬元,買了一些工具,給人裝吊頂、牆板。靠兩人掙的幾千元,一家人勉強過活。最拮據時,馬曉蘭的丈夫在網絡平台上借了幾千元應急。

    一家人決定出去掙錢。「再過兩年全都不要(我這麼大歲數的)了。」馬曉蘭55歲的父親說。

    在汽車配件廠,馬曉蘭和姨媽每天站著「檢料」,彎上千次腰。她的丈夫一天抬幾百個二三十斤重的刹車片。她的爸爸操作機台,鐵屑亂飛,一不小心就會傷到眼睛,「活兒最髒最累」。

    「一坐下就腰痛,睡到半夜腰痛得不行。」馬曉蘭說,她本想換一家能坐著的電子廠幹活,但電子廠不收她爸爸,想到「爸爸在那一個人」,她還是決定留下來。

    不願讓兒子們再受打工的苦,馬曉蘭很重視孩子的學習,跟孩子說,只要學習進步,就會給一次獎勵。大兒子很懂事,寫完作業後,就幫著姥姥做家務。他督促弟弟寫作業,說不好好學習,就會像姥爺一樣找不到活兒干。

    平日裡,3個孩子可玩的不多。他們在院子裡打籃球,「籃球筐」在樹上,是姥爺用小孩的推車把手做的。馬曉蘭丈夫想著回家後,給兒子買個可升降籃球架。不久前,他還在廈門花1000多元買了一部手機,準備回家帶給兒子。

    他為去年輔導兒子作業時打兒子的事後悔。在帳篷外,他把手放到腰邊,比劃孩子的個子,說「孩子養到這麼大,一下子就沒了」。

    3

    幸好,馬曉花還有個7個月大的女兒。孩子在地震中沒有受傷,只是感染了支原體,小小的臉在冬日裡被凍得通紅。

    地震後,奶奶抱著小孫女在外露宿了一天一夜。19日晚,救援隊來了,問馬曉花的丈夫需要什麼,他只要了一頂帳篷,「其他的不好意思要」。

    他們和其他兩戶人擠在一頂帳篷里,裡面放不下火爐。晚上,帳篷里結的霜化成水,滴到寶寶的臉上。

    家人們把寶寶的小腳丫放在肚子上暖,寶寶一直咳嗽,哭,看到爸爸媽媽才能平靜下來。後來,有人送來了帳篷、棉服、食物,蘭州一家公益機構的愛心人士又送來了白色的嬰兒床、口水巾、奶粉和柔軟的小棉服。

    馬曉花和丈夫在帳篷里擺上火爐、取暖電扇,帳篷里越來越暖和。白天,兩人忙著看孩子、衝奶粉,悲傷感被衝淡許多。

    到了晚上,夫妻倆一閉上眼,還是想起去世的親人。

    這些年,馬曉花一家也是常年在外打工。2022年,馬曉花懷二胎,回到村里。馬曉花說,媽媽怕她一個人帶兩個孩子辛苦,讓她把兒子轉到陳家村上學,幫著照看。平時,老人開著三輪車,接送小外孫上學,給3個孩子做飯。為了補貼家用,老人還去地裡幹農活,給別人家做飯。

    兩個家庭掙到錢,第一件事就是修房子。去年,馬曉花在家翻新了北邊一間原來用來做飯的土磚房,又在西邊建了一間房,兩間房花了將近4萬元。因為是貧困戶,他們家獲得了2.5萬元的危房補貼款。

    在馬曉花眼裡,8歲的兒子很貼心。她知道兒子捨不得自己走,有一次去打工,半夜偷偷離開了家。兒子醒來後哭。為了安慰他,奶奶給他畫了一幅畫,畫里,爸爸媽媽牽著他的手。他給畫上的媽媽加了一雙高跟鞋。

    他喜歡畫畫,還畫過一個自己夢想中的房子。房子有三層,有窗戶,房外種著花。他跟奶奶說,一層自己和奶奶住,二層爸爸媽媽住,三層爺爺住。

    地震那天,他早上從家裡去姥姥家。天氣冷,他讓媽媽不要出來,自己走出去,又折回來,看了一眼媽媽,消失在去陳家村的路上。

    這幾日,不斷有人來到陳家村,給馬曉蘭家送煤、麵粉、方便麵。馬曉蘭每天忙碌著,把煤砸成小塊、燒水、照顧感冒生病的丈夫,在帳篷內外走來走去。「不能只考慮自己,什麼都不做,只是哭得死去活來」,她說,爸爸看見她哭會難受。

    一天,有人送來幾雙女式的黑色棉鞋,家裡女人們打開嶄新的鞋盒,看著鞋笑。馬曉蘭也笑了。「今天是物資最多的一天」,她說腳有些冷、痛,終於有鞋穿了。

    25日,「頭七」,來家裡看望的人更多了,「有說普通話的有說回語的」。過完「頭七」,親戚們很多都搬去了臨時板房。馬曉蘭和馬曉花決定先留在帳篷里,等著孩子的喪期過去,等著家園重新建起。「生活還得繼續過」,馬曉蘭說。

    她知道這個家庭從地震那一刻起命運完全改變了。地震那一刻,馬曉蘭的媽媽已經爬到床邊,手裡拿著手機,準備打電話。馬曉蘭猜測,媽媽如果一個人跑還能活下來,但床上躺著3個孩子,她「不知道拎哪個走」,猶豫之下,房子轟然倒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海月 文並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2月27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