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火焰藍 守護萬家燈火】43歲消防「兵王」張誌添:做「猛將」也做「智將」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湛江12月27日消息(見習記者 羅世偉)成為一名「一級消防長」要多久?一個剛進入消防救援隊伍的消防員,稱作預備消防士,工作滿12年授一級消防士。從一級消防士到一級消防長,中間還需12年。廣東現職不到6000名消防員,能做到一級消防長的僅幾人,張誌添便是其中之一。

張誌添是廣東省湛江市工農消防救援站站長助理,今年43歲。從事消防救援工作26年來,他先後參與急難險重任務處置5000餘次,疏散搶救群眾1000餘人,是滅火救援戰場上勇敢逆行的「猛將」,也是一名手握多項發明專利的消防「智將」。

山裡的放牛娃想當「尖兵」

可能與平常人的想像有所出入,消防「兵王」張誌添個頭不高,體格較小。在他黢黑的臉龐底下,寫滿了沉穩與堅毅。

張誌添成長於福建漳州的大山裡,從小放牛砍柴、開荒種地。1997年12月,年僅17歲的張誌添應徵入伍。從走出大山那一刻起,他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當兵就要當尖兵。」

剛入伍時,張誌添每天堅持早操10公里長跑、100個單杠、100個雙杠,把自己練得「上台階要用手撐,吃飯手都在抖」。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消防救援隊伍則是「養兵千日,用兵千日」。加入消防救援隊伍後,張誌添對自己的要求愈發「苛刻」。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小磕小碰天天有、大碰大傷三六九……經過長年累月的學習訓練,張誌添從「新秀」一步步成長為業務標兵,創下連續四年體能考核第一的紀錄。

時代在發展,張誌添也並未停下學習的腳步。近年來,消防救援隊伍全面改製。為應對「全災種」救援任務,張誌添趕赴各地,參加各類專業技術培訓,取得危化品事故處置、舟艇駕駛、激流救生、繩索救援、院前急救等7個資格證書,把自己鍛鍊成「多面手」。

時刻待命、隨時出發

2015年10月4日大概是張誌添消防生涯中最難忘的一天。廣東向來多颱風,而湛江又是颱風登陸廣東次數最多的地區。大大小小的颱風救援行動,張誌添參加過不少,但沒有一次比「彩虹」颱風來得更危險。

當天,在颱風的席捲之下,湛江霞山區一煤氣公司液化石油氣儲罐大面積泄漏,哪怕一個雷擊、一點火星、一絲靜電,都有可能引發大規模連環爆炸。

生死存亡關頭,能否實施堵漏?能否堵得住?誰去堵?張誌添第一時間站了出來。

事發時,球罐檢查梯被吹斷。憑著一張竹梯和一條安全繩,張誌添和戰友一道,頂著狂風暴雨徒手攀登。短短20米,爬了半個多小時。

登上罐頂後,強勁的氣柱在耳邊呼嘯,張誌添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多次堵漏失敗後,他嘗試用槓桿壓住木塞,邊錘邊壓,成功將木塞錘進泄漏口。經過4小時鏖戰,爆炸危機解除,張誌添卻由於虛脫暈倒被送往醫院。

「如果我們不上,還指望誰上?消防員這個職業本身,意味著我們關鍵時刻必須挺身而出。」從事消防救援工作多年,救人早已成為張誌添的本能。

張誌添至今仍活躍在滅火一線。記者採訪當天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在採訪張誌添過程中,消防救援站的警鈴突然響了。沒有片刻猶豫,他瞬間從椅子上彈起,數秒後已不見了人影。

團隊的「智將」和「主心骨」

張誌添不僅是火場上的「猛將」,更是團隊的「智將」。針對消防救援存在的現實難題,張誌添積極開展技術創新,為隊伍革新消防救援裝備10多套,其中5套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專利。

「比如這個‘車載破拆鈀’,由內滑輪、伸縮杆、破拆頭、變向裝置組成,臂長7.5米,加長1.6米,拉力可達2噸,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鉤開鐵皮房和牆體,供消防人員內攻和排煙。」張誌添如數家珍地介紹。

該裝備的研發背景,源自一次廠房著火事故。由於廠房內部有障礙物阻攔,需長時間等待挖掘機來進行破拆,嚴重影響救援。「車載破拆鈀」能夠及時清障救援,提高滅火救援的效率。

張誌添點火操作「燒蜂器」(央廣網見習記者 羅世偉 攝)

「每一個裝備革新都是在實戰中想出來的。」為做好摘除馬蜂窩的社會救助任務,張誌添用氣瓶、燒火頭、加長杆,發明了一個加長版「燒蜂器」,長度可延伸至屋外或樹上,操作簡單,避免了火攻馬蜂窩時可能遇到的危險。

僅一個人成長還不夠。看到隊伍里的新人,張誌添總是想起當年的自己。他常常給新隊員們分享消防救援技巧及實戰案例內容,通過講解、模擬、實戰等方式,幫助年青人更快成長。

20多年來,張誌添手把手帶出班長骨幹200餘人、新消防員1000餘人,所在單位獲評「全國消防部隊示範單位」「全省消防救援隊伍標兵單位」等榮譽,隊伍27次在全省消防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

「單兵作戰,戰鬥力始終有限,在重大險情面前,集體的力量才是制勝的關鍵。」張誌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