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水吃」到「有好水吃」——2023年甘肅省為民實事農村供水提升改造工程完成率達157.36%

00:00/00:00

設為列表圖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萍

又到一年深冬,承擔著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農村供水工作的張陸軍再次在寒風中接受著「冬」的考驗。

但和往年天天往15個調蓄水池跑相比,現在他只需要一週去做一次巡查工作。

變化來自哪裡?

張陸軍拿起了手機,打開了智慧水務App告訴記者,「自2023年7月起,鎮上全部調蓄水池納入了‘掌上管理’,可以做到時時線上監控。」

智慧水務App帶給張陸軍的不只有少跑路,最直觀的感受是能夠更精準高效地開展工作——手機上可以看到全鎮15個調蓄水池的實時狀況,可以做到突發事件及時發現、及時到場,精準控制、高效處置,節省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張陸軍說,「冬天天氣寒冷,農村供水容易出現自來水供水設施凍阻現象。現在不用往現場天天跑,我就有更多時間往農戶家跑,解決他們用水問題。」

工作人員正在操作通渭縣智慧水務平台。

智慧水務App是通渭縣2023年省政府為民實事農村水利惠民工程農村供水改造提升工程項目——通渭縣智慧水務農村供水信息化建設工程的其中一部分。據瞭解,通渭縣725座調蓄水池分佈於18個鄉鎮的各「山頭」,離管理站較遠,全縣的調蓄水池管理都是「人工操作」,若調蓄水池蓄水出現異常,處理時間比較長。

「人工操作有時會出現不能及時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解決不了鄉鎮供水科學調蓄難題。」通渭縣引洮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田棟良介紹說,以鄉鎮調蓄水池為例,以前如果水位突然低於警戒水位,需要人工巡查發現或群眾反映(自家水流過小),問題上報鎮水管站、縣水務部門後,才會安排專人處置,給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帶來極大不便。現在通過通渭縣智慧水務管理系統,只要水位低於警戒水位,智慧水務系統就會自動預警、自動調節水位。同時,還可以根據管網的異常數據科學分析,通知鄉鎮水管站排查解決問題。

通渭縣智慧水務平台。

通渭縣智慧水務農村供水信息化建設工程的作用不只是在調蓄水池,還統籌構建了以信息網絡為脈絡,鏈接農村供水領域的各類設施、各個節點、各種要素,爭取打造一個集「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為一體的信息化管理與指揮網絡,全面提升農村供水工程效益和服務保障水平。

飲水安全,事關民生大事。記者在張掖市甘州區採訪時瞭解到,近年來甘州區搶抓創建全省鄉村振興示範區政策機遇,統籌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守牢農村飲水安全底線,讓「放心水」「幸福水」滋潤百姓美好生活。

如何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甘州區主要利用已建城市供水工程蓄水池存蓄的地表水為主要水源,通過建設引水管道、地表淨水廠和輸水管網,配套智慧供水系統,有效解決全區農村人飲工程小型水廠水源地汙染安全隱患問題,進一步擴大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範圍。

甘州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河東水廠項目。

2023年省政府為民實事農村水利惠民工程農村供水改造提升工程——甘州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河東水廠項目便是張掖市甘州區推行城鄉供水一體化,守牢農村飲水安全底線的重要舉措之一。

該項目總投資3.36億元,在甘州區城市備用水源地300米處修建淨水廠1處。目前,淨水廠綜合樓、泵房、清水池、等主體工程已完工,完成主管道鋪設95.6公里,村級管網改造631.5公里,已完成投資約2.3億元。項目完工後,黑河東岸龍渠鄉、大滿鎮、小滿鎮等9個鄉(鎮)141個村19.3896萬農村人口飲上清潔衛生安全的自來水,將有效提升項目區農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農村供水保障工程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承載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民生期待。

據瞭解,2023年,甘肅省水利廳積極謀劃了33處農村供水改造提升工程,並納入省政府為民實事農村水利惠民工程。截至12月底,我省共實施54處農村供水改造提升工程,較年度任務多實施21處,累計完成投資12.44億元,完成率157.36%,其中完工43處……如火如荼的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設,為鄉村振興發展不斷積蓄著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