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出口「船不夠用了」?自主品牌忙造船 帶「卷」海外市場

時值1月,上海陽光和煦,在浦東新區的海通碼頭微風陣陣,一艘藍綠相間的滾裝船正準備揚帆啟航,駛向歐洲。這艘船上搭載的正是上汽、東風和宇通的自主品牌新車。

1月19日,國新辦舉行發佈會介紹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時,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介紹,2023年全年,我國汽車整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首次躍居全球第一。

然而,在我國汽車出口量坐上全球第一的寶座之時,船卻不夠用了。記者注意到,車企造船出海已經成為熱潮,比亞迪、奇瑞等出口量較大的車企均有所準備。

今年1月,上汽集團遠洋汽車運輸船(滾裝船)開啟首航。「國輪國造、國車國運」,這首全球現役裝載量最大、國產化程度最高的清潔能源滾裝船駛向歐洲。同月,比亞迪滾裝船「EXPLORER NO.1」進行了交船和首航儀式。早在2023年1月,奇瑞蕪船威海綠色海工科技產業基地項目舉行了簽約儀式,並於當年8月落地。

上汽國際黨委書記、副總經理趙愛民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未來,上汽可能有更多全球佈局建廠的目標,「在上汽的整體銷量結構中,我們會進一步提升出口銷量的規模,打造真正的全球公司」「只要在新賽道積累優勢,我們在全球汽車市場肯定會搶得一席之地」。

上汽集團遠洋汽車運輸船正準備啟航。 圖/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林子上汽集團遠洋汽車運輸船正準備啟航。 圖/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林子

我國首次躍居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大國 船不夠用了

伴隨著新年的第一縷陽光,我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隨之而來的,是船不夠用了。造船和買船,成為了車企的第一選擇。

1月10日及1月15日,比亞迪「EXPLORER NO.1」汽車運輸滾裝船分別在山東港口煙台港、深汕小漠國際物流港兩地舉行了交船、首航儀式。未來兩年內,比亞迪還有另外7艘滾裝船陸續投入運營。

1月17日,上汽集團的「上汽安吉申誠號」開啟首航。這艘200米長、38米寬、13層樓高的遠洋巨輪,擁有7600車位、排水量超過4萬噸,創新採用LNG雙燃料清潔動力,能夠減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

如今爭先造船的都是海外業務快速增長的車企。

在我國去年接近500萬輛的出口量中,上汽集團的出口銷量佔據了120萬輛,上汽海外銷量同比增長18.8%。其中,自主品牌銷量佔比近92%,新能源車銷量佔比近24%,上汽首款全球車MG4 EV成為歐洲緊湊型純電動車銷量冠軍。2023年上汽MG品牌全球銷量超過84萬輛。

籌備著造船的奇瑞在去年汽車出口量中排名第二,達到93萬輛,同比增長101.1%,擁有海外用戶335萬。這也是奇瑞的威海基地計劃建造具備6000車位運輸船的直接原因之一。

長城汽車、吉利汽車、比亞迪緊隨其後,出口量都在20萬輛至35萬輛的區間範圍內,其中比亞迪在去年海外銷量突破24萬輛,已經進入了德國、法國、日本等59個海外市場。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向記者介紹,隨著我國汽車出口量增加,船隻運輸能力不足,由於供不應求,船公司提高運輸價格,進一步增加運輸成本,還出現了汽車在港口等待時間過長,甚至出現延誤和損失的情況。汽車出口市場競爭激烈,如果車企無法及時、有效地將汽車運送到海外市場,將影響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因此,為了滿足汽車出口量的增長需求,上汽、奇瑞等多家車企選擇加強與航運公司的合作,增加運輸船隻的數量和運力,提高運輸能力和效率,降低運輸成本,以更好地支持汽車出海戰略的實施。同時,車企也開始探索加強自身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優化物流體系,提高運輸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新能源成為出口趨勢 海外市場也變「卷」了

作為出口量最大的車企,趙愛民向記者詳細拆解了上汽集團120.8萬海外銷量的構成:美洲超過30萬輛,歐洲總銷量超過30萬輛,中東和非洲超過10萬輛,東盟地區超過10萬輛,澳新地區接近10萬輛。

「2024年,上汽海外的銷量目標向135萬輛的方向進軍,2025年的規劃是要突破150萬輛的量級。當然,我們有能力挑戰更高,但是上汽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做實、做好我們的基盤市場」,趙愛民表示。

談及中國汽車出口大勢,趙愛民表示,中國製造在全球的趨勢向好,這與國家戰略密切關聯,只要抓住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滿足市場的需求,相信出口會持續穩健地向前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已經成為了出口趨勢。在出口大潮中,新能源已經佔據了不少份額。趙愛民介紹,從銷量結構來看,去年海外繳獲量有25%左右是新能源車,也就是30萬輛左右,未來出口的新能源車的佔比還會進一步提升。

趙愛民分析稱,歐洲新能源的趨勢可能沒有我國車企想像中的那麼快,許多國家也調整了他們2030、2035年的新能源戰略,英國、德國、北歐等地區取消了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新能源汽車推廣的節奏預計會放緩。新能源發展趨勢較快的是東盟地區,比如印尼、泰國的推廣力度都比較大。

然而,海外市場也被中國車企「卷」起來了。

趙愛民表示,從新能源汽車市場定價來看,由於全球供應鏈成本的增加、關稅的增加,以及當地其他各種各樣的消費稅,國內外市場定價有差異,從現象上來看,就是海外市場也開始捲了。

但他也表示,海外市場確實還沒有「卷」到國內這個程度,所以上汽海外市場整體的盈利性還不錯。他介紹說,在新產品投放上面,未來兩年,上汽將有14款新能源汽車投放全球,「我們希望明年,上汽高端品牌也會走向全球,智己汽車、飛凡汽車,以不同的呈現方式逐步進入全球視野,在全球新老賽道的切換過程當中,上汽能夠搶佔有利的位置。」

出海建廠亦是方案 將根據區域銷量規模調整

儘管我國車企會面臨全球汽車行業發展戰略上的調整,但是上汽也有後手準備,建廠如今也成為企業進軍歐洲市場的選擇之一。

趙愛民解釋,車企建廠的方式有多種,比如自建、租賃廠房、合作經營,「可能我們也會經歷各種過程,適應當地文化,瞭解、融入、尊重當地,所以就需要當地的力量介入」。

目前上汽擁有印度、印尼、泰國、巴基史丹等四個海外基地,未來會加大當地生產量,但歐洲基地的建成不能一蹴而就,預計2024年如果順利,可以完成對歐洲建設基地的選址,而如果要形成生產和本地輸出,可能要到2025年、2026年才能完成。

對於上汽來說,在此之前,用足海外基地的生產力是最優解。例如現在泰國基地生產的車可以運輸到印尼市場和馬來市場,已經能出口周邊國家。「上汽也會繼續關注哪個區域的銷量規模較大,從而進行調整和建設」。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林子

編輯 方靜怡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