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1米高度」,市政協委員廖英建議社區增設適兒化健身設施

新京報訊(記者張璐)在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上,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黨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廖英帶來了《關於關注「1米高度」,增設社區適兒化健身設施的提案》,建議社區從兒童視角出發,推動增設適合兒童的小型設施。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黨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廖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黨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廖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現在許多住宅小區內都設有各式各樣的室外健身器材,但廖英在調研走訪過程中發現,這些器材大多是成年人用的無動力健身器材,且有一定高度,少年兒童或是因為身高搆不著而用不了,或是覺得不好玩。此外,這些器材普遍為鐵類材質,小朋友容易磕碰受傷。一些小區健身器材的「運動提示須知」有適用年齡,但標識設置不明顯或字體過小,很難發揮必要的指導指示作用。

她說,全國範圍和北京近年發生過兒童使用成人健身設備導致受傷的案例,涉未成年人在公共體育設施上受傷引發的訴訟比例較高,比較典型的是由於身高原因,被「踏浪板」等運動器械所傷。

廖英認為,北京已出台《北京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並取得顯著成績。但據北京市教委公佈的2022-2023學年度數據,北京小學在校生達到了108.4萬人、幼兒園兒童數量為57.4萬人,他們是社區兒童健身設施的需求群體,對他們的支持還有待加強。

她建議,開展社區體育設施適兒化情況的全面調查,重點關注可供兒童青少年群體健身活動的設施配置情況、空間佈局和運維機制,將調研結果作為深入推動北京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實施的有利支撐,在《北京市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2021年-2025年)》實施過程中,使全民健身設施更貼近社區實際、貼近不同年齡群眾。

從兒童視角出發、以兒童需求為導向,推動增設適合兒童的小型設施,增設青少年體育中考項目的單杠等專項設施。將著力補充面向兒童的公共體育設施,作為加快北京社區適兒化改造和規範管理的著力點,構建兒童友好街區空間。

廖英建議,對兒童友好公共空間的建設標準進行補充和完善,在北京已實施的《公共體育設施分類與配置指南》中,就「社區宜設置擁有不少於3個體育項目的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小型體育公園以及室內外體育設施」的建設要求,列出明確的適兒化指標,對所有新建、更新小區,新建、改建公園等都提出要求。「比如按照規模需要增設多少兒童健身設施,比例是多少,以解決建設沒有標準的問題。」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