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以老養殘家庭之困,市政協委員許莉提了這些建議

新京報訊(記者葉紅梅)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上,九三學社界別市政協委員、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總裁許莉帶來了一份對以老養殘家庭加強兜底保障和深化關愛支持的提案。

九三學社界別市政協委員、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總裁許莉。受訪者供圖九三學社界別市政協委員、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總裁許莉。受訪者供圖

「我國已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助老問題已經成為主流化的社會民生問題。」許莉表示,根據北京市衛健委發佈的《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2)》,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465.1萬人,佔常住總人口的21.3%,老齡化進程加快,高齡化凸顯。

「以老養殘家庭,指父母已年邁,有養老需求,又需要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子女的困境家庭。此類家庭中最困難的是子女為智力、精神重度殘疾人的家庭。」許莉解釋,與普通人相比,智力及精神殘疾人士約在45歲以後身體機能和心理、精神健康狀況及獨立行事能力呈現加速弱化或退化的狀態,健康、醫療、居家和社區服務支持的需求也逐步加大。同時,照護者也步入老齡化,使家庭脆弱度加劇,生活品質受到較大影響。「殘疾+老化」的雙重風險,加劇了以老養殘家庭應對社會風險的挑戰。

據許莉介紹,為進一步瞭解心智障礙以老養殘家庭的困難與挑戰,北京市海澱區融愛融樂心智障礙者家庭支持中心在2022年底啟動了心智障礙以老養殘家庭關懷服務項目,為21戶以老養殘家庭搭建支持體系,探索心智障礙家庭的適老化準備與未來安置的支持路徑。「這項工作發現,以老養殘家庭主要存在三方面困難。」許莉表示,一方面,照護者老齡化,經濟能力與照護能力下降,資源與信息的獲取能力受限,家庭的支持系統愈發薄弱,特別是家庭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或自身發生臨時意外或傷病變故時,獲得可得可及的應急響應支持仍不通暢。另一方面,除了老年人自身的醫療及社會服務需求,其殘疾人子女的照料、安置、社區融合及長期規劃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及壓力。此外,各方面外部支持的整合銜接不足,福利政策和服務的碎片化,導致以老養殘家庭的福利保障體系不夠健全,綜合保障弱。

許莉分析,近年來,我國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和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系列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對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關愛服務,減少居家養老安全風險,兜牢安全底線等做出了明確部署。2022年民政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關愛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一系列措施保障和關愛這些家庭的權益,而特殊困難老年人即包含撫養照料重度殘疾人的老年人。北京市也明確提出要「健全‘五社聯動’機制」,「加強基層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

因此,許莉建議民政部門會同殘聯共享以老養殘家庭的基本數據,把撫養重殘子女的高齡老人(75歲以上)家庭作為重點關注對象,進行專項排查和登記立案。建立街道到社區針對這類家庭的定期隨訪及緊急響應的跟蹤機制,充分動員「五社聯動」的服務資源,為這些以老養殘家庭,特別是老齡父母有重疾、重患,低收低保的家庭提供特別關愛服務。確保其該享有的保障政策落實到位以及獲得可及可得的便利支持。

同時,她建議民政部門協同殘聯,進一步發揮社區「兩委」領導和組織協調作用,統籌利用「五社聯動」社會服務體系,為家庭提供有效、持續的服務。根據家庭的照護能力和脆弱情況,以及家庭的意願,協助做好成年重殘子女的安置安排,包括但不限於入戶服務支持子女居家安置、就近就便的日間安置,或包含居住服務的全周托養安置支持等,緩解家庭的照護壓力,改善家庭生活質量。「而對於高齡老人居家照料子女的,應該加大居家照護支持補貼,用補貼採購服務,解決家庭的急、困、難的安排和生活品質提升的輔助(如清潔、助浴,陪伴照料重殘子女參與融合活動等)。」許莉表示。

最後,許莉建議民政、殘聯協同推動「搶救性安心工程」。針對有75歲以上高齡以老養殘情況的家庭,動員社會組織和社會專業力量,協助這些家庭做好殘疾子女未來安置照護和父母失能失智及離世後的遺囑安排、子女監護規劃安排的培訓、諮詢和輔導。

編輯 唐崢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