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冀彥偉代表:讓小微影劇院在市民身邊建起來、火起來

新京報訊(記者曹晶瑞)今年,「演藝之都」再次寫入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如何更好地建設「演藝之都」?新京報記者專訪了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國文聯文藝誌願服務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誌願者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冀彥偉。「建設‘演藝之都’要遵循內容為王的原則,好的內容將吸引更多的市民走進劇院,讓新老影劇院聚集更多的人氣。」

中國文聯文藝誌願服務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誌願者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冀彥偉。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中國文聯文藝誌願服務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誌願者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冀彥偉。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北京將加大「演藝之都」建設力度。傾力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構建多集群協同發展的演藝空間格局,培育更多演藝新空間。在冀彥偉代表看來,「演藝之都」建設有三個關鍵詞:規劃佈局、內容、人才。

他提到,在演藝空間佈局上,要考慮區域協同佈局,除了城區以及核心區,郊區也應加大影劇院等演藝空間佈局,讓全市演藝產業、事業均衡發展。在落地過程中,要合理利用空間佈局,把百姓身邊的社區商業綜合體、文化場所、工業遺存公園等充分利用起來,讓小微型影劇院在市民身邊建起來、火起來。

「演藝場所建起來了,有沒有好的、優質的作品呈現給觀眾?這一點也很重要。」冀彥偉表示。

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共舉辦營業性演出49524場,觀眾1138.5萬人次,票房收入23.04億元。與2022年相比,場次、觀眾、票房分別增長143.8%、204.1%、266.0%,達到歷史新高。

冀彥偉稱,衡量「演藝之都」建設成果的不僅是建了多少影劇院、舉辦了多少場演出,而是有多少人願意走進影劇院觀看演出。今年人代會期間,他在會議現場臨時做了個小調查發現,每年走進影劇院觀看演出超兩次的人佔少數。「隨著人們物質生活逐漸豐富,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要求都更高,作為文化工作者,如何拿出好的作品格外重要。」冀彥偉稱,「演藝之都」的建設離不開高端人才,有了人才,才能創作出更優質的作品,環環相扣。

最後,冀彥偉建議,結合首都精神文明建設與實踐,提高大眾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和傳承,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他還建議,「演藝之都」建設要逐步走向國際化,將國際上精良的文化作品引進來,也讓國內優質文化作品走出去。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