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古建築細節圖、學習修復技藝,央美學生故宮實習與文物面對面

「經過故宮專家的指導,我們學習了文物修復的基本方法,感受到了故宮專家細緻、認真的工作態度。」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2023級碩士生楊紀萌說道。近日,「故宮寧壽宮花園(又稱「乾隆花園」)保護實習項目」總結會召開,來自故宮、央美的專家和老師們一起總結經驗,並對未來合作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測繪、繪製細節圖、協助修復文物、整理影像和影視資料……為服務社會發展,深化學科建設,央美人文學院(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與故宮博物院古建部聯合主辦「故宮寧壽宮花園保護實習項目」,自去年暑假開始,央美26名學生來到故宮博物院實習,在為文物保護貢獻自己力量的同時,提升動手實踐能力。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央美人文學院與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密切合作,開展了講座、培訓、教學等一系列交流活動,初步探索出一條以美術學科介入文化遺產領域的路徑。與此同時,央美不同院系、專業背景的學生也展開跨學科合作,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

考驗耐性、磨礪心性,「感覺自己也成為了一名故宮人」

寧壽宮花園位於故宮東北區域,是乾隆占士為自己修建的養老之所,故又稱「乾隆花園」,共有四進院落,27座主要建築,萃賞樓、符望閣、倦勤齋、碧螺亭等著名建築都在其中。乾隆花園的每個院落、每座建築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其中有一半以上建築從未向觀眾開放。自2002年起,故宮博物院與美國世界建築遺產保護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 WMF)合作,聘請世界頂級保護修復專家作為技術顧問,目前已成功地修復了倦勤齋、玉粹軒、符望閣等建築的內簷裝修,並正在積極推進前三進院落的保護研究工作。

「故宮寧壽宮花園保護實習項目」負責人、央美人文學院講師段牛鬥介紹,項目自2023年3月20日啟動,共選拔各院系的26名學生參與,分為測繪組、彩圖組、修復組和影片組,涉及勘察測繪、協助文物修復以及資料整理等文物保護工作環節,實習項目的主要內容已於2023年9月上旬基本結束,目前部分學生仍在繼續實習。

2023年暑假,央美學生開始在故宮進行測繪。圖/中央美術學院文化遺產教學聯盟

「我們滿懷對歷史的敬畏、對文物的責任,跟隨故宮專家學習並掌握了基本修復技藝。」央美人文學院2020級本科生馬奔宇表示,大家都有文物保護的意識,也很好學。實習中,他們近距離觀察了乾隆花園的小木作構件:由於受到兩百多年時光的侵蝕,漆皮以及地仗層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表面積塵嚴重。故宮的專業老師現場進行實操,向他們詳細講述了小木作的修復方法。

因為感興趣,也與專業相關,在此次實習前,故宮就是馬奔宇常去的地方。「我在中學時看過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特別火。那時剛好是自己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時候,也會想, 要是自己身在其中,會不會像他們一樣沉下心來做這件事,而且是堅持數十年。」馬奔宇說,實習時他每天一大早趕去故宮,下午才回,「沉浸式的體驗與之前簡單的參觀完全不同,感覺自己也成為了一名故宮人。」他表示,文物修復考驗耐性、磨礪心性,希望自己既有實踐經歷,又有理論儲備,能在今後繼續為這項事業貢獻力量。

除了跟隨故宮專家學習修復技藝外,楊紀萌還參加了影像資料整理工作,主要內容是對乾隆花園項目最近十多年修復過程中採集的資料進行整理、識別、命名,方便存檔和管理。

楊紀萌介紹,資料整理涉及很多建築修復的專業名詞,如果不是日常用到的,就需要查閱相關書籍,或是請教故宮專業老師。「平常我們都是隔著玻璃或者是隔著手機屏幕看文物,實習中可以近距離觀察它們,還能看到歷史資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收穫。「她表示,在整理資料過程中,可以看出故宮修復工作嚴謹、科學,涉及很多步驟,每個步驟有多名專家討論,製定方案再去嘗試,這種嚴謹敬業的態度非常值得學習。

「故宮寧壽宮花園保護實習項目」負責人、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正高級工程師趙鵬對實習生進行指導。圖/中央美術學院文化遺產教學聯盟

跨學科、跨行業合作,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此次參加保護實習項目的26名實習生,分別來自人文學院、修復學院、建築學院和城市設計學院。

「雖然學生之前也測繪了很多古建築,但是能到故宮進行測繪,機會難得,我們派出最優秀的學生參與其中。」央美建築學院副教授範爾蒴表示,建築學院一直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研究和弘揚,包括建築史、園林史,古建築測繪、古村落測繪等在內,學院開設了很多傳統文化建築課程。此次實習中,建築學院學生的主要工作內容是記錄古代文物建築現狀,把文化遺產通過圖紙記錄的方式保留下來,這對文物保護和研究都有幫助,「在故宮測繪,不僅是對測繪技法的學習,也是對古人營造的哲學精神的思考。」

央美修復學院設有「文物保護與修復」本科專業,與故宮的很多項目專業對口。「報名的學生特別多,在篩選的過程中優中選優,考查綜合素養。」央美修復學院副教授董卓告訴記者,修復學院對學生有4種基本要求:繪畫能力、鑒賞能力、科學家的理性視角以及工匠精神,「具備了學識和學養,還必須坐得下,能傳承下去,就是工匠精神。」在實習項目中,學生們採用繪畫手段把已有文物進行再次描摹,包括那些觀眾無法看到的局部細節,如果有需要,可以用來對外展示。

他表示,在文物保護與修復行業里,「保護」是第一位,一些需要「搶救修復」的文物,須進行多次研究和討論,確定方案。故宮專家有著豐富的文物保護和修復經驗,學生們在為文物保護貢獻自己力量的同時,也提高了動手實踐的能力。

記者瞭解到,在將文化遺產教學和研究融入故宮文物保護事業的同時,老師們也在思考關於教學課程設置、社會化程度等問題,尋求多元化發展模式,讓學生具備更廣闊的視野。

範爾蒴指出,建築學院學生主要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受行業影響,學生關注未來就業問題,因此,現在學院在整個大行業背景下也做了一些轉向,鼓勵學生進行歷史建築改造、城市更新和文化遺產研究。

「以此次實習項目為契機,我們已經建立‘中央美術學院-故宮博物院文化遺產教席計劃’和‘中央美術學院文化遺產教學聯盟’,形成長期合作機制。」段牛鬥介紹。

記者瞭解到,2023年12月,由段牛鬥負責的「中央美術學院-故宮博物院文化遺產教席計劃」入選了2023年北京高校師生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雙百行動計劃」優秀示範項目。段牛鬥表示,人文學院將繼續加強與相關院繫在文化遺產領域的交流,促進跨學科合作和建設,形成文化遺產學術共同體,並積極推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現在學科越分越細,我們希望給學生提供更多開闊眼界的機會。為研究、實習和就業提供便利。」

新京報記者 蘇季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