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西水東濟,這一超級水利工程全線通水將為廣東帶來什麼?

1月30日上午,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通水活動在廣州市南沙區高新沙水庫泵站舉行。11時22分,省委書記黃坤明宣佈: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通水!取自佛山順德鯉魚洲的西江水從地下管渠奔湧而來,源源不斷注入高新沙水庫。與此同時,位於深圳的羅田進庫閘、公明水庫同步通水,標誌著該工程正式全線通水。

廣東「西水東濟」成為現實!珠三角工程通水後,將改變廣州市南沙區及深圳市、東莞市單一供水格局,並為香港、廣州番禺、佛山順德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覆蓋超3200萬受益人口,可支撐受水區約1.7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逐步退還東江流域生態用水,進一步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生態安全。

緩解缺水

引西江之水解東江之困

受水區覆蓋超3200萬人受益

廣東地處南海之濱,降水充沛、水網密佈、河湖眾多,但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地區水資源時空分佈極為不均,調蓄保障能力不足,夏秋易洪澇,冬春常幹旱。

作為支撐珠江三角洲及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水源——東江,長期以不足全省18%的水資源總量,支撐28%人口的用水和48%的生產總值,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一度逼近國際公認的40%警戒線,而西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只有1.3%。

謀劃引西江之水解東江之困,是解決粵港澳大灣區東區城市群缺水難題的最佳途徑。2013年,珠三角工程被列入《珠江流域綜合規劃》。2015年,該工程被納入國務院要求加快推進的全國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計劃。2019年、2021年與2023年,該工程相繼被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公明水庫交水點。

經過長達十五年的前期探索,珠三角工程於2019年5月全面開工,曆時4年8個月的建設,較原計劃提前半年建成通水。該工程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長距離有壓調水工程,輸水線路西起西江幹流佛山順德鯉魚洲,穿越獅子洋,東至深圳公明水庫,全長113.2公里,總投資約354億元,年供水量17.08億立方米。

廣東省水利廳建設處處長朱朝榮表示,珠三角工程通水後,將改變廣州南沙和深圳、東莞的單一供水格局,實現雙水源保障,西水東濟、空間均衡,並且可以為香港、廣州番禺、佛山順德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受水區覆蓋超3200萬人受益,支撐約1.7萬億元GDP用水需求,退還3.3億立方米東江生態用水,全面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生態安全,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水資源方面的戰略支撐。

科技力量

以地下深層輸水隧洞形式

穿越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群

在珠三角工程項目建設批複之處,水利部門與設計團隊經歷了曠日持久的「選線選型」之戰,並開展了數十項專題研究。其中最受關注最為糾結的,是輸水線路與輸水方式的選擇。

經過漫長而深入的實地勘察、經濟分析、維穩評估、專家評審等多方面努力,一條全長113公里、穿越灣區腹地的「灣區巨龍」躍然紙上。珠三角工程由一條幹線、兩條分幹線、一條支線、三座泵站和四座調蓄水庫組成,以地下深層輸水隧洞形式穿越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群。

珠三角地區河網密佈、建築密集、路網交錯,地下斷層紛繁、地質多變,對工程建設考驗極強、要求極高。為做到「少徵地、少拆遷、少擾民」,歷經7年的科研論證,最終決定採用地下深埋盾構的方式建設。

珠三角工程由一條幹線、兩條分幹線、一條支線、三座泵站和四座調蓄水庫組成。

工程將輸水管道布設在地下40-60米處,共穿越4處高鐵、8處地鐵、12處高速公路、16處江河湖海,沿途建設37座超深垂直工作井,永久徵地僅為2600畝。與傳統明渠輸水方式相比較,節約了近2萬畝土地,為未來發展地鐵、通信、電力、管廊等市政建設預留淺層地下空間。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嚴振瑞介紹,地下深埋盾構的方案,也為工程建設帶來不少挑戰。珠三角地質條件複雜,沿線的建築密集,要進行長距離的盾構施工,面臨不少風險。地下施工的動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周邊建築變形。

地下深埋的長距離輸水,要採用高水壓襯砌設計施工方式。「我們的盾構隧洞是一個壓力的輸水隧洞,珠三角工程所需的輸水壓力在國內來說,目前是最高的,以前沒有案例。」嚴振瑞表示,技術團隊在攻克長距離深埋盾構施工、高水壓襯砌設計施工、寬揚程變速水泵研發、長距離深埋管道檢修等多項世界級難題方面花了很多的精力,聯合國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從設計理論、施工工藝、現場監測檢測等入手,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實驗,建成世界上輸水壓力最高的盾構隧洞、最長的預應力襯砌輸水隧洞、流量最大的長距離有壓調水工程。

經濟活水

為區域發展提供用水保障

年輸水量達17.08億立方米

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常住人口8600多萬、GDP約13萬億元,水資源安全保障十分重要。珠三角工程全線通水後年輸水量達17.08億立方米。其中,廣州5.31億立方米、東莞3.3億立方米、深圳8.47億立方米。

地處廣州南沙高新沙島北三角區域的高新沙水庫,是工程全線唯一新建的平原型調蓄水庫,也是目前廣州南沙最大水庫,在全線長距離、大流量輸水過程中發揮著「調節器」「中轉站」作用。

珠三角工程高新沙泵站、水庫航拍圖。

「珠三角工程在廣州市南沙區新設高新沙水庫,主要是考慮到西江水從鯉魚洲到高新沙需要‘歇歇腳’,水庫能起到調節的作用。」嚴振瑞表示,此前南沙區域內沒有水庫,假如江河水出現突發性水質事故,沒有應急的備用水源,供水存在一定風險。482萬立方米的總庫容,可以確保南沙一個星期左右的應急備用水源,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此外,水康尼還設有沉降沙泥的裝置,能夠及時調節確保供水水質的安全。

「今天正式通水之前,我們前期也進行了通水測試,水質安全已經通過檢驗。」 廣東粵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總經理杜燦陽也表示,對於區域發展而言,沒有水權,就沒有發展權。深圳和東莞都有大庫容,可以解決取水不平衡的問題,可是廣州南沙沒有水庫調節,所以選擇在南沙建一個小水庫,為區域發展提供用水保障。

杜燦陽透露,在高新沙水庫北面,還建設了一個水情教育基地,將結合水文化開展一系列科普活動,用互動體驗的方式帶領孩子瞭解水泵的運行。「現在水利設施也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高新沙水庫水塔的外立面也具有一定的裝飾功能,晚上亮燈後非常漂亮,未來我們也希望把它打造成新的地標。」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廣東水利建設投資歷史性突破1000億元,成為全國唯一突破千億元的省份,再創歷史新高。廣東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深加速推動珠三角工程完工投產和環北廣東、粵東二期等重大工程建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中展現水利新作為。

南都廣州新聞部出品

采寫/圖片:南都記者 王美蘇 通訊員 粵水宣

編輯:王美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