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製片人:高至霆接地氣,張佳寧很樸實

由張佳寧、高至霆領銜主演的《小城故事多》收官。「百般樂器,嗩呐為王」,該劇圍繞嗩呐高手穆笛的失意、成長與蝶變展開。擁有嗩呐天才少女光環的穆笛失去了進入國家院團的機會,她迫於無奈返回家鄉小城進行休養,卻偶然結識「紅白喜事」策劃公司老闆白浪,二人成為了事業合夥人並展開了一段浪漫愛情。穆笛在見證了一場場人間悲喜後,對於「生」與「死」有了不一樣的思考,逐漸完成「田園牧歌式」的自我治癒。日前,該劇製片人賈軼群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這幾年返鄉、田園題材是很大的趨勢,現在部分年青人流行告別大城市,重返農村或者家鄉,但回去之後也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而這部劇講述的正是人在遷徙以後,如何重新在新的城市找到自己的定位。

張佳寧、高至霆領銜主演《小城故事多》。

創作:「喜喪」就是中國人對死亡的態度

新京報:《小城故事多》中兩個主人公圍繞「紅白喜事」這件事為核心敘事元素,這個設置起到了什麼特別的作用?

賈軼群:我們找了一家很大的做紅白喜事的公司,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實際案例。三年前我去延安探班另外一部戲,突然有一天在酒店外面有人辦紅白喜事,那個隊伍非常浩大,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每個人臉上那種莊重肅穆,帶給人很多思考,會讓我感覺到人只有在面對生死的時候,才能真正地放下一切,放下外界的一切焦慮和壓力,才會重新思考生活的價值和意義。那天我還看到葬禮隊伍的人們在吃席時候非常開心,開始不太理解,後來聽他們聊天就懂了,他們是為壽終正寢的老人去辦了一個喜宴,「喜喪」就是中國人對死亡的態度。這個價值觀其實根植於我們中國人內心深處對死亡的敬畏,我覺得你只有理解了死亡,你才能更好地去瞭解人生,這才是真正的治癒,而不僅僅是我回到了小城,這裏環境優美也沒有競爭。

新京報:對於女主嗩呐專業的設定,會不會擔心對年輕觀眾而言,相對陌生而缺乏吸引力?

賈軼群:我看了閆永強在春晚演奏嗩呐,對我的震撼特別大。擔心倒沒有過,我反而覺得需要獨闢蹊徑,當時也是採訪了非常多的民樂藝術家,包括演奏者。我覺得我們會從自己沒有經歷過的生活里得到靈感。

女主吹嗩呐的設定很新鮮。

人物:愛情就是莫名其妙,不知所起

新京報:劇中包含了很多「城市」和「田園」之間的衝突,比如男女主最初相識時,因為生活背景差異而產生的矛盾,如何理解這種「衝突」?

賈軼群:這些衝突承載著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衝突,比如說男女差異、大城小城的差異、年青人和老人的差異……都是生活里存在的,這些可能是我們在新聞裡面,或者是在身邊的事物里抽取的典型事例,而不是為了迎合當下的話題把它節選出來,故意埋梗。如果是後者,這樣的劇是沒有生命力的,因為如果到了五年之後再去看,話題就過了,那個衝突也就沒有了。其實,解決這些衝突的方法才是這部劇真正要展現的。我覺得一部電視劇就是一個時代的記錄儀,記錄這幾年普通人的心態和生活狀態,記錄他們的焦慮和幸福,這樣就很好了。

新京報:在你看來,作為「在小城找尋自我」的女主,穆笛有什麼特殊性嗎?

賈軼群:穆笛從小城中來,在大城市生活過,但是內心的價值觀是沒有改變的,這個女孩內心一直在思考,原來她不想回小城,然後被迫回去,後來她又回到了北京,最後又覺得北京確實不是她的選擇。所以我覺得這個女主她是在成長的,人只有在所有事情嘗試過以後,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穆笛從懵懵懂懂的一種選擇,到最後很堅定地做了一種選擇,這個是很特別的地方。

新京報:作為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男女主之間愛情的萌發和根基是什麼?

賈軼群:當時設置這個高學曆的,學音樂的女孩,和一個從三線城市到二線城市打拚的男孩,兩人生活背景完全沒有關係,為什麼還能產生愛情?我很相信一句話,就是愛情這個東西首先是非理性的,當你特別理性地說,按我的要求,要找一個三觀一致,然後家庭背景一樣的人,這個就不是愛情。愛情就是莫名其妙,不知所起。因為他們倆有共同的經歷,有共同的夢想和追求,這就是一個愛情的基礎。

製片人認為張佳寧和高至霆都是慢熱型。

演員:張佳寧和高至霆都是外冷內熱的人

新京報:劇中男女主角張佳寧和高至霆的選擇,在你看來,他倆有什麼特質和劇中人物相符?分別為人物增加了一些什麼魅力?

賈軼群:我曾經看過《悍城》里小高(高至霆飾)的角色,有點兒匪氣,但是內心又很善良,很男人,又很接地氣。在我心裡《小城故事多》的男主角就得接地氣,從三線城市到了二線海濱城市的男性,皮膚肯定是黑的,也應該是寸頭,這個人整個狀態就是在掙扎的,他沒有社會背景、沒有文化、他只能靠自己,所以他身上有世俗的東西,但他是善良的,是成長的。

張佳寧這個女孩,我覺得她是一個內心倔強而堅強的鄰家妹妹,外表並沒有那麼強勢,像一棵安安靜靜的小草,非常有韌性,內心又有陽光,有自己的見解和堅持。這也是我想從角色身上看到的,因為我不覺得一個二線城市到北京或者上海來打拚的孩子,會有那種張揚。張佳寧就是很樸實的,和角色氣質很相符,所以我當時就覺得這兩個人就很合適這部戲。

他們倆原來沒合作過,兩人都是慢熱型,最開始合作雖然友好,但一度比較冷場。那個時候我經常帶他們出來聊天、聚餐,慢慢熟悉。一旦他們倆互相信任了,後面就配合得非常舒服和默契。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