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人愛「平替」 一種更鬆弛的選擇

    視覺中國供圖    視覺中國供圖

    近年來,「平替」大行其道,從初代的美妝領域擴展到無孔不入的生活細節。服裝、飾品、食物、電子產品……究竟是消費降班還是理性消費,是只買貴的還是只選對的,關於「平替」的爭論方興未艾。

    所謂「平替」——平價替代品,一般有兩種替代方式:一種是功能相同品牌不同,另一種是不同名字的同樣東西。共同特徵就是,性價比更高。

    第一種比較常見,差價源於品牌溢價,在美妝界「古已有之」。比如,同樣是眼霜,不同品牌的價格天差地別。曾有一個化工系博士朋友,在美妝行業的某頂級外企研發部工作多年,一天悄悄告訴我,某國貨可以「無縫替代」某大牌,價格便宜三分之一。

    第二種,我在小紅書上學到了很多。比如,「iPad支架」與「菜譜架」,「美妝蛋收納盒」與「雞蛋盒」,「沙髮套」與「珊瑚絨布料」,「宜家小推車」與「理髮店工具車」……「慳錢博主」們諄諄教誨,前者與後者,名稱不同,其實東西一模一樣。只不過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中,它們被賦予不同的價格檔位。

    兩種都是年青人越來越熱愛的「平替」方式,其實正好解釋了「平替」能夠流行的兩個重要原因。

    一是國貨的崛起。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在2023年年末發佈的《2023年青人搜索關鍵詞報告》顯示,「平替」是夸克平台上的年度搜索關鍵詞之一。報告分析,這體現出年青人在消費上更加趨於理智,不再盲目追求大牌和高價,而是更關注物美價廉和高性價比。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在2022年「雙十一」前夕,對112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75.4%的受訪者購買過「平替」商品,63.0%的受訪者認為「平替」商品熱的原因是國產品牌的崛起。

    不可否認,「平替」的誕生最初主要是為了慳錢,犧牲一部分質量來換取低價——這也曾是大眾對國貨的刻板印象。所以,國貨質量的提升和國潮審美的流行,讓國貨從「平替」成為「品替」。當國貨在功能、顏值、價格上都能打,教我如何不愛它。

    二是消費的祛魅。

    套用一句流行語,當我們買什麼的時候,並不僅僅是買什麼。祛魅,是對神秘性、神聖性、魅惑力的消解;對消費的祛魅,是年青人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再被消費主義所惑,轉而回歸物品本身。

    「平替」發展到現在,越來越成為年青人的主動選擇——不是花不起,而是更愛性價比。年青人的消費心理更加鬆弛,不在乎「大牌」,不看重「標籤」,而是在保證審美與質量的前提下,自由選擇各種方式來獲得美好生活。

    這種鬆弛感,不僅體現在物質消費,還蔓延至非物質消費領域,比如,旅遊目的地也有了「平替」。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蘇東坡把他鄉「平替」成了故鄉。而新春將近,在外唸書工作的年青人回到家鄉,不妨用一種「遊客」的眼光重新發現家鄉。那些家門口的風景,未嚐不是「詩和遠方」的「平替」。「平替」不是無奈之舉,它更輕盈,更自由,更自信,它會給年青人帶來更多可能。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2月05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