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龘」字火出圈,你知道它最早出自哪嗎?

來源:湘微教育 中國新聞網

「龍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事業燚燚……」這個春節,上述吉祥話串燒成了拜年高頻詞彙。不過雖然發得熱鬧,要問誰能流暢讀寫,絕大多數人都得搖頭,有人自嘲:「沒點文化都接收不到祝福了。」

從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主題「龍行龘龘,欣欣家國」,到中國國家博物館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序廳中出現的「龍行龘龘」,再到時下應景的祝福語「龍行龘龘、前程朤朤」,都引起民眾對生僻字的關注和好奇。

據《康熙字典》記載,「龘」出自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音同「遝(dá)」。「龍行龘龘」形容龍騰飛的樣子,昂揚而熱烈。

而「朤」古同「朗」,本意為明亮。以此類推,很多人就都懂了——「䲜」寓意為 「年年有餘」,「燚燚」很可能是祝福「紅紅火火」。它們由疊字組合拚接而成,似乎能表達多倍的祝福與期盼,為新春佳節討了個「好綵頭」。人們出於新奇藉此往來問候,將過年氣氛烘托得格外喜興熱絡,這些生僻字也因此「火出了圈」。

漢字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之一,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在字形構造上的創意與優勢極其強大。大量生僻字長年沉寂在故紙堆,日常生活極少使用、鮮為人知,不得不面對逐漸消亡的命運。然而隨著網絡普及,輸入輸出方式多元,一些生僻字在流行語、表情包、個性設計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個別筆畫繁多手寫繁瑣的「怪字」也更多進入了大眾視野。人們偶爾玩玩別有一番風趣,間或掀起一陣追捧。比如「龘」,事實上至今不屬於現代漢語常用字和通用字,《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都沒有錄入。只是恰逢甲辰龍年,「龘」契合了中國人對於「龍」的浪漫想像。某種程度上,與其說它是一個規範漢字的應用,毋寧說是一個吉祥符號,一種文化創意。

語言文字的生命力在於日用。縱觀漢語綿延數千年的歷程,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從文言文到白話文,博采包容、動態演化,生命力如此頑強,正是經歷過無數次的自我揚棄,始終保持著與時代同頻共振、新陳代謝。怪異字的消亡、繁體字的簡化,其實都是千百年來的歷史選擇。

「龍」年到,這些含有「龍」字的成語都是什麼意思,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家長可以講給孩子聽——

筆走龍蛇

一天,唐代詩人、書法家賀知章在府上宴請賓客。觥籌交錯、吟詩作對之際,來了一位僧人——懷素。他以草書聞名於世。

賀知章邀請懷素揮墨以助詩興,懷素點頭應允。隨後,書僮拿來素絹、筆墨和石硯。只見懷素拿筆蘸墨,運臂揮毫。很快,一張張筆勢瘦硬、線條淩厲的草書作品就完成了。賀知章看後,忍不住讚歎:「上人書寫,左盤右旋,確實筆走龍蛇啊!好字,好詩!」

筆走龍蛇用來形容書法風格灑脫,也有書寫速度快的意思。此外,它還有一個帶有「龍」字的近義詞——龍飛鳳舞。

擲杖成龍

東漢時,費長房向壺公學習仙術。經歷萬千磨難,他還是失敗了,雖然沒有成為神仙,但得到一根竹杖。

壺公告訴他:「騎上這根竹杖,你很快就能到家了!」果真,片刻後,他就到家了。回到家,他將竹杖扔在山坡上,竹杖竟然變成了一條神龍。

單從字面上看,這個成語說的是——扔在地上的竹杖,變成了神龍,會讓我們錯誤地理解為仙術高超、本領高強。事實上,它借指返回家鄉,和本領毫無關係。

雀馬魚龍

麟鳳龜龍

這組成語很有意思:兩個成語、8個漢字、7種動物!單看結構,它們似乎是近義詞,但仔細咂摸,其中動物的品級可不一樣!

在前者中,有家禽、牲畜、魚類和神獸;在後者中,只有神獸,而麒麟、鳳凰、神龍等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如:人中龍鳳、麟子鳳雛等。因此,前者只指珍貴的動物,而後者延伸為珍貴的東西和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放龍入海

龍投大海

看到這兩個成語,你是不是覺得它們是近義詞?賣個關子,我們再看下它們的出處。前者出自《三國演義》,原文為:「此放龍入海,縱虎歸山也,後欲治之,其可得乎?」後者出自《西湖二集·寄梅花鬼鬧西閣》,原文為:「這一去正如龍投大海,虎奔高山。」是不是更加覺得它們的意思相近了?

放龍入海和龍投大海還是有差異的!前者強調放走敵人,給自己留下後患,而後者強調自己脫離困境,回到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