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35歲就不是青年人才?委員說科研能力最關鍵

郭坤宇在北京參會照片 受訪者供圖郭坤宇在北京參會照片 受訪者供圖

「最近來我們學校的人每天都很多,還有一些從外省市特意帶著孩子趕過來的。」

近日,複旦大學保衛處官網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優化校園開放的通知》顯示,自2024年3月1日起,將現在執行的社會公眾登記身份信息刷卡進校措施,優化調整為直接刷居民身份證或隨申碼進校(或憑護照、港澳台通行證等有效證件登記進校),進校時間為每天早上6時至晚上10時。新規一出,引發網民熱議。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複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郭坤宇表示,大學向社會公眾恢復是一種趨勢,應逐步放開,同時學校也要隨之增強管理能力。郭坤宇提出,現在最常見的就是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校園里參觀,同時進行一些科學教育,讓孩子們從小樹立學習目標,並崇尚科學文化,是一個比較積極的影響。但人多就會涉及對管理的要求,各大高校也都需要隨之提升管理能力,防止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今年全國兩會上,郭坤宇格外關注的是基礎研究領域人才培養的問題。他提出科技、教育、人才在大學里是三位一體的,很多卡脖子技術還是出在人才問題上,而想要培育頂尖人才,需要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最前沿的課程體系,因此一方面要注重人才引進,另一方面更要關注青年人才的培育。

郭坤宇也關注到了,近日網絡上關於「過了35歲就不是青年人才」的討論,許多青年工作者在申請各類國家基金、人才項目時,都面臨年齡「一刀切」的問題。郭坤宇透露,目前由於生育的考慮,對於女性科技工作者有適當的延後,但是這個年齡段本身對於很多青年來說,還是非常緊張,加劇了競爭態勢。

「目前國家層面對於基礎研究、前沿科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想要在這些領域作出成就和突破,需要學習和積累的時間更長。」郭坤宇坦言,坐得住冷後備就是需要耐性和毅力,更要讓青年人才沉得住氣,有投入科學研究的底氣,建議按照科研類別適度延長評比年限,尤其要對基礎研究領域適當傾斜,「科研能力才是最關鍵的,不要以年齡論人才。」

郭坤宇還提到,對於青年科研人才而言,安居才能樂業,「安居涉及住房、子女上學等各方面的問題,學校里的青年老師都很拚了,學校、地方政府和國家也都要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