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車暢人興財旺」的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再提速?

中新社北京3月6日電 題:「車暢人興財旺」的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再提速?

作者 李金磊 曾玥 馬帥莎

2024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開發佈5週年。5年來,粵港澳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制度「軟銜接」不斷拓展。站在新的起點,各界期待大灣區軟硬聯通、協同融合再提速。

「全面恢復通關後,香港與內地實現‘雙向奔赴’。」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李慧瓊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港車北上」的需求日益增多,許多香港居民樂於前往大灣區以及其他內地城市消費、體驗。

2023年11月28日,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主線全線貫通。圖為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高效快捷的通關措施讓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加速實現。依託便利的交通、多元的文化、融合的機制,粵港澳大灣區對人才的吸引力不斷提升。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會長吳小麗說,粵澳往來更為密切,不少澳門居民前往大灣區工作、創業或養老,「發展機遇比過往多了」。

隨著「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政策實施,經港珠澳大橋口岸進出境的港澳客車數量大幅增加,港澳居民「北上」消費成為潮流。今年春節期間,內地居民前往港澳共計約252萬人次;港澳居民來內地約249萬人次;港珠澳大橋口岸出入境客流、車流屢創新高。

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副秘書長兼新聞發言人劉結一在新聞發佈會上說,這些數據,是港澳與內地居民「北上南下」的「雙向奔赴」,是粵港澳大灣區「車暢、人興、財旺」強勁活力的生動寫照。

未來如何進一步推動大灣區互聯互通?李慧瓊建議繼續優化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措施,例如推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一簽多行」「一週多行」的旅遊簽注模式,讓更多遊客體驗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便利。

基礎設施「硬聯通」讓人員往來更加便利,而規則制度的「軟銜接」,則助力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實現協同融合發展。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3萬億元人民幣,專利能力位居全球四大灣區之首,成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長極之一。

2023年11月22日,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專場招聘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2023年11月22日,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專場招聘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吳秋北指出,5年來,港澳兩地以及廣東省的9個城市,通過前海、南沙、橫琴及河套4個國家級粵港澳合作平台持續深化合作,尤其在高科技發展方面,香港的基礎研究、專業人才可與內地產業升級進行對接,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共贏。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陳振英說,債券通、跨境理財通等閉環式資金管道的推出,進一步提升了兩地金融市場聯通效率和一體化程度,推動兩地資金流通、市場聯通,為海內外投資者提供便利。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在2023年發佈,大灣區市場互聯互通水平有望進一步提升。陳振英表示,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可吸引更多資金、投資者和企業,為大灣區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江門市市長吳曉暉表示,江門持續深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企業信用跨境評級互認、港澳跨境通辦政務服務等入選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首批典型案例,建成全國首個省市共建的政務服務跨境通辦專區,便利粵港市民和企業「不出關」即辦灣區100多項高頻服務。

「如果能系統化把港澳和內地科技創新和金融要素市場打通,就能產生乘數效應,全面提升大灣區在全球金融和科創領域的地位。」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說。

「融合的速度可以再快一點。」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表示,粵港澳在融合發展中要立足三方優勢,互動推進,打造成更好的經濟中心。(完)

【編輯:錢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