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影棚搬回村」|一張張全家福,拚湊出的鄉土記憶

今年春節,攝影師廖益盛(Mark)拍攝的全家福在社交媒體上火了一把。

過年前,他把上海攝影工作室的燈光、腳架裝車拉回了1000公裡外的老家江西贛州。為江西贛州金沙村拍攝了全家福後,他又前往河南濟源屈西村和安村,拍攝了二組特別的全家幅。

2月12日,河南省濟源市屈西村,一家7口(包括狗)正在拍攝。照片中的招牌是他們30年前開設裁縫店留下的,母親(右一)目前在村里開了鞋類加工廠。爺爺(右五)是村豫劇隊的二胡手,同時也是村里的風水先生。爺爺和奶奶常常搭配,奶奶唱豫劇,爺爺拉二胡。

不一樣的全家福

「我總感覺傳統的全家福缺少了點東西。我想給大家一張不一樣的全家福,有感情的、包含大量信息的、能夠打動人的」。

Mark把村民們的「生活」放進了照片里。村民們進城坐的公交車、麥田、住所和祠堂……都成了拍攝的背景。

2月4日,江西贛州拍攝現場,本村祠堂成為拍攝背景。

「我還打算把每個人的職業都融入進去。大多數人的人生階段從事著不同的行業。我想把他們這個階段在幹什麼?是什麼樣的?在畫面里呈現出來。若干年後再看到這張照片,會說‘原來我當年是幹這個的’」。

在拍攝過程中,一個個村民的具體形象徐徐展開,入黨50年的村書記、老中醫、村子裡的風水先生、電網工人、鄉村醫生……一張張全家福,濃縮著一個個小家庭,也組成了一個時代的村子縮影。

2月14日,河南濟源市安村村大隊門口,夫婦二人均為黨員,戴著在黨50年紀念胸章。丈夫是村書記,妻子是鄉村醫生。

「留下」家鄉的人

工作後,Mark每年只有過年能回家看看。雖然家鄉的容貌越來越好,路也修得又寬又平,但家鄉的人卻越來越少。

曾經和他一樣的年輕一輩成了家裡的頂樑柱,不少人的父母也已去世,再回想這些叔叔阿姨的樣子,已是模糊不清。而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沒有留下照片。

他希望能夠通過影像「留下」家鄉的人,「希望若干年後,老人走了,還能給子女們留下美好的影像記憶,而不是冰冷的墓碑。」

2月12日,河南省濟源市屈西村拍攝現場,這組全家福在本村麥地上拍攝。

Mark也想把自己的攝影師元素帶到照片里去。他將攝影燈、背景架也拍進了畫面。「攝影師和被拍攝對像是有聯繫的」。但有些村民會說:「這照片穿幫了啊!」

為了滿足不同村民的需求,Mark就為他們拍攝多個版本的全家福,帶上攝影燈光和腳架的、不帶燈光和腳架的;穿各自職業服裝的、穿便服的……

在河南濟源的拍攝過程中,一家五個子女說他們常常想念兩年前去世的母親。「我想把他們對已故母親的相思之情用影像表現出來,問他們要不要和母親‘現在的家’一起拍個全家福,他們一拍即合,就有了這張照片。」這張照片也最讓他動容。

2月14日,河南濟源市安村,一家五口子女與逝世母親「現在的家」的合照。

Mark說,「因為我出身農村,留戀農村的文化。我希望能記錄下家鄉的幸福瞬間,親情、愛情和對鄉村的鄉情……」今年春節是他的「全家福」系列的開始,他希望能夠拍滿520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農村家庭,通過自己的攝影力量為鄉村家庭留下美好的回憶。

我把影棚搬回村里

送你一張全家福

2月12日,河南省濟源市屈西村,一家7口(包括狗)。女士(左一)是攝影師。父親是中醫。母親是縫紉師,縫紉機為年輕時所用設備。爺爺是風水先生,手裡拿的是清朝傳下來的羅盤。小女孩為小學一年級學生。

2月12日,河南省濟源市屈西村,本村一家6口。

2月12日,河南省濟源市屈西村,本村一家5口,丈夫是電工,老婆在本村鞋類加工廠上班,也是縫紉師。大女兒本科畢業已工作,兒子和二女兒均為在讀研究生,父母把3個子女培養成大學生和研究生,對父母來說,孩子們手裡的獎狀是最好的回報。

2月12日,河南省濟源市屈西村,本村夫妻2人。

2月14日,河南濟源市安村的村大隊門口,村書記一家4口。村書記(左一)與愛人(左三)均為黨員,愛人是鄉村醫生。兒子(右一)剛開了個家電超市,兒媳在外地未歸未出鏡。孫子(左二)是校體育生。

2月14日,河南濟源市安村的村大隊門口,身後是他們的村莊,旁邊是本村唯一一輛公交車,一家4口父親是軋鋼工人,母親是家庭主婦,兩個兒子是3年級小學生。

2月14日,河南濟源市安村的村大隊門口,本村夫妻2人均為退休職工。

2月14日,河南濟源市安村的村大隊門口,本村夫妻2人帶著7歲兒子拍攝,夫妻二人自由職業。

2月3日下午,江西贛州安遠縣金沙村的宗祠門口,拍攝前,家族三兄弟正等待攝影師的站位安排。

2月3日下午,江西贛州安遠縣金沙村的宗祠門口,圖中老人兒女在外地未歸,隻身拍攝。畫面兩側,村民有序排隊拍攝。

2月3日下午,江西贛州安遠縣金沙村的宗祠門口,一對村民夫妻此前沒有同框拍過照片,要求單獨拍一張。

2月3日,江西贛州安遠縣金沙村的宗祠門口,本村一家5口拍全家福。

圖 廖益盛

編輯 王遠征 張湘涓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