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保持口氣清新?蘇東坡自製牙粉漱口

中新網北京3月20日電(記者 上官雲)今天是「世界口腔健康日」。現代人都挺重視口腔健康,可選擇的潔齒方式也多,那麼,在遙遠的古代,人們是怎麼清潔口腔的?那會兒有「刷牙」這個概念嗎?

很多人可能以為,古代由於物質條件不好,古人或許吃的挺清淡,壓根不用為牙齒清潔發愁,實則不然。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李凱的講述中,古人很懂美食,比如「粔籹」,據說那就是古代的甜甜圈。「燒烤」這類東西古代也有。

資料圖:圖為館藏的5支明代牙刷。中國牙刷博物館供圖

當然,聰明的古人有自己保持口氣清新的方法,比如,香料雞舌香,那就是古人的「香口膠」。

一天三頓飯,來點小燒烤?

要說刷牙,我們得先說下古人的飲食習慣。

比如一日三餐。莊子在《逍遙遊》里說,「三餐而反,腹猶果然。」說明在莊子生活的年代,人們可能就是以一日三餐為主。

但話不能說死。因為《左傳》里明確提出「一日兩餐」的說法,即「餘姑翦滅此而朝食」,有朝食,那自然也有夕食,也叫「饔飧」二食。

當然,如今人們的飲食相當豐富,一天三頓飯吃什麼選項很多,冬天涮火鍋,夏天來點小燒烤,那真是吃貨們的心頭好。

作為烹飪方式,「烤」在中國的歷史相當久遠。有人推測,燧人氏教老百姓學會用火之後,就應該有「烤」了,甚至可能有肉串,因為肉切成小塊串起來,又方便又容易烤熟。

不過,古時的「湯」開始一般指熱水,有個成語就叫「揚湯止沸」。而現在人們理解的鮮美可口的湯,早先一般叫做「羹」,起初做法很簡陋,就是把各種食材放水裡煮。

隨著生產力進步,到了明清時代,人們越來越講究煲湯的方法。比如有人說,筍雖然是素食,但煲湯非常鮮美,寧肯不要肉,這湯裡也得把筍留下。

古人的「香口膠」

一頓飯吃完了,如何保持口腔清潔是個重要問題。

古代也有類似香口膠的東西。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相傳東漢恒帝年間,有位年紀挺大的侍中,叫刁存。由於口臭比較嚴重,他每次奏事,占士都很鬱悶。

終於,忍無可忍的占士賜給他一樣東西,叫他吃掉。結果刁老先生誤會了,想起自己以往的過錯,越琢磨越害怕,覺得這是占士賞賜的毒藥,匆匆趕回去跟家裡人訣別。

朋友覺得不對勁,便攔住了刁存,最終發現這就是個烏龍,占士賞賜的是上好的香料雞舌香。

有意思的是,由此誕生了一個典故「含香」。南朝詩人庾信在《哀江南賦》中說:「始含香於建禮,仍矯翼於崇賢。」後代以含香指尚書郎、侍中等占士的臣子。

不過,古代條件簡陋,捨得用雞舌香當香口膠的,那大概率不是一般平民。

後來,人們又找到了保持口氣清新的好方法,就是用茶水漱口。在《紅樓夢》中,林黛玉來到賈府,上來先是用茶漱口,之後捧上來的茶,才是喝的。

據說桑治朝還有一種「含香丸」,用雞舌香、藿香、丁香、麝香十五味藥研成細末,加蜜煉製成甜甜的丸藥,聽上去似乎比較好吃。

那刷牙怎麼辦呢?古人有個辦法:用鹽。還是在《紅樓夢》里,有這麼一段描述,「寶玉也不理,忙忙的要過青鹽擦了牙……」就很能說明問題。

桑治代出現了牙刷,看描述還挺精緻,桑治人周守中說:「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桑治代還有店舖叫「牙粉行」。

大文豪蘇東坡熱愛美食,對口腔衛生也很重視。據說他曾自己動手做過牙粉,刷牙時舀一勺做好的牙粉,放進嘴裡,喝一口水漱口,然後吐出來,再刷牙。

製圖:雷宇竺

古代「甜甜圈」長什麼樣?

中國的美食文化,實在是源遠流長。仔細翻一翻海量的詩詞文章,就能知道古人深諳吃的藝術與哲學,有時還融入了自己的精氣神和文化追求。

在自己的新書《至味人生:三千年飲食文化與人物風流》中,李凱分享過一個觀點,「美食、食家、文化中國,水乳交融。既是歷史,也是現實。」

《楚辭》中有一篇《招魂》,提到很多山珍海味,甚至有一種東西叫粔籹,是一種用蜜裹上面的圈狀麵食,有人說,這是古代的「甜甜圈」。

曹操其實也是個美食家。李凱說,曹操精於釀酒,有自己的釀酒方,還獻給了漢獻帝。他寫過《四時食製》,也寫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蘇軾一路被貶,一路「吃吃吃」,被貶到儋州後,還研究出了烤生蠔。李凱認為,蘇軾對美食的熱愛,恰恰都是豁達性格的體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