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教授「變形記」

    張良仁在錄製影片。受訪者供圖    張良仁在錄製影片。受訪者供圖

    做了一輩子考古的張良仁,怎麼看都像個「古董」。

    連短影片App都很少看的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會成為短影片「網紅」,被短影片平台評為「稀缺優質知識創作者」。

    張良仁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教授,主要從事外國考古,這是一個非常小眾的方向,也常常會面對一個問題:沒經費。

    他最近一次去外國考古,已是5年前了。那次,他和隊員在炎熱荒涼的伊朗高原待了近一個月,發現了仿照中國青花瓷燒製的青花陶。這個發現對於研究古代中國的對外交流有重大意義,張良仁因此格外興奮。但因為經費原因,他們並未完成發掘任務,當時留下的那條探溝也成了張良仁始終放不下的牽掛。

    這5年,為了重新回到伊朗,他聯繫過好幾家有關單位,甚至找到商業界的朋友,希望得到支持,但是都無果而終。

    戴運哲是一個新媒體創業者,在媒體工作多年的他,早就嗅到了短影片的巨大機遇。無計可施的張良仁跟他一拍即合。

    2023年6月,在戴運哲團隊的支持下,張良仁拍起了短影片,成為一名「美食探店博主」。張良仁毫不避諱自己的目的:「拍影片就是為了拿到研究經費」。

    他的探店影片跟別人不一樣。點一份小籠湯包,他追溯蒸籠的7000歷史;吃一根油條,他揭秘「油炸秦檜夫婦」的傳說;喝一口鴨血粉絲湯,他談起古墓裡的一罐2500年前的鴨蛋。從腐竹到方便麵,從火鍋到鴨血粉絲湯,張良仁都能把它們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一道道美食背後的歷史故事被他打撈上來,成為被網民追捧的「精神食糧」。

    有網民說他是「更符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孤獨的美食家》」;也有人說吃播們萬萬沒想到,打敗他們的不是同行,而是來自考古學教授的「降維打擊」;更有不少大學生在他的影片下留言,問能否考他的研究生。

    然而,「華麗轉身」的開端並不輕鬆。

    時間撥回2023年6月29日,張良仁坐在鴨血粉絲湯店裡一整個上午,一條簡單的短影片台詞,還是沒順下來,這讓講了一輩子課的他覺得很尷尬。

    最初的3條影片都夭折了,他有些沮喪。

    他的團隊只能想辦法。在早期的影片里,製作團隊大幅縮減了同期聲,把台詞都改成了畫外音。面對鏡頭緊張得「說不出話」的張良仁只需要後期補錄音就可以了。

    影片里,他身穿襯衣、舊西裝,頭戴一頂鴨舌帽,肩上背著一個跟了他十幾年的雙肩包。面對鏡頭的時候,54歲的張良仁像個小學生,身子繃緊、表情嚴肅認真,一雙眼睛努力想擠出一點輕鬆的神情。

    一直埋頭學術的張良仁,形容自己「很拘謹」,表情也很「呆滯」。他總覺得,做短影片「顏值、口才、演技」總得佔一樣,自己似乎一樣也不沾邊。

    張良仁知道自己的短板,他托朋友找來一位播音專業老師,認真地學起了怎麼「說話」。2023年的暑假,短影片「新兵」張良仁每天讀一首唐詩,他像著魔一樣,時常把繞口令「黑化肥會揮發」掛在嘴邊。

    過去,跟許多埋頭學術的教授一樣,張良仁很少刷短影片,覺得「沒什麼營養」,甚至很少看手機。而且,他很「反感」在學術場合使用網絡詞彙。有一次,一個學生把網絡詞彙寫進了論文,平時溫文爾雅的張良仁破天荒地用嚴厲的態度批評了他。

    然而,團隊給他的第一期影片腳本里,赫然寫著3個字:絕絕子。張良仁傻眼了,他雖然「不理解」,但「小夥伴們」說這是年青人喜歡的詞,於是他嘗試接受。現在,他已經能在鏡頭前熟練地說出「YYDS」。他的學生刷影片,看到平時不苟言笑的老師也會「玩梗」,便覺得親和了許多;上課時,學生會給他一個會意的微笑。

    有一段時間,張良仁想努力成為一個合格的「演員」,甚至穿起網上流行的軍大衣,想讓自己更親和一點。以前他的衣櫃里所有衣服的顏色都很「低調」,像「從土裡挖出來」的。如今,他也有了幾件粉紅色、大紅色的衣服。

    儘管已拍了121條短影片,張良仁坦言,他還是「很不適應」。他萬萬沒想到,就是自己身上這股拘謹中透著認真,想活潑卻總是慢吞吞的「反差萌」,讓他收穫了百萬粉絲。

    現在,張良仁的短影片帳號有204餘萬粉絲。他已經能比較自然地面對鏡頭,也可以在留言板里跟他的「賽博學生」互相「拋梗」,甚至化身「5G衝浪選手」,跟平台上的其他教授互相調侃。

    家人、朋友都說他像「變了個人」。但有些東西沒變。

    在戴運哲眼中,張良仁始終是一個嚴謹的學者形象。現在,他還是不允許學生在論文里用網絡詞彙。每條影片所涉及的歷史知識,他也不允許團隊只用搜索引擎查找,必須找來相應的權威書籍,一一查證。

    現在,張良仁很忙。每週拍攝3條影片,打亂了他原來熟悉的節奏。記者採訪這天,他剛完成影片拍攝,坐了80分鐘車到達採訪地點。也許是因為此前說話太多,他有些口乾舌燥,不時發出幾聲沙啞的乾咳。

    但對於拍短影片,張良仁很篤定。他深知,浪潮已經到來。

    據一家知名短影片平台提供的數據顯示,粉絲過萬的知識創作者數量已超過50萬。就連張良仁所在的考古專業,也有不少人化身短影片「創作者」。

    通過拍短影片,張良仁讓更多人瞭解了考古。那些原本不知名的小店,因為他的影片,生意也火了起來。而他自己,也打開了「美食+考古」的「新世界」。他覺得「很值」。

    但張良仁的研究經費還是沒有著落。他身上的雙肩包跟著他體驗過炎熱的伊朗高原、去過俄羅斯阿爾泰的卡通河、參加過國際考古學術論壇,它和它的主人都在等待下一次出發。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蔡華麗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4月01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