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需要「王婆說媒」
有人乘車7小時跨越千里奔赴開封,有人無奈爬樹只為一睹真容,近日,開封萬歲山武俠城景區幾平方米的小小說媒台下人山人海、水洩不通,61歲的「王婆」趙梅幫助遊客說媒相親「火出了圈」。
不是《水滸傳》里的王婆施奸計,也不學賣瓜的王婆自賣自誇,景區演員「王婆」主打一個真誠,表演詼諧熱情,為誠心交友的男男女女搭建起交流的平台。「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怎麼開心怎麼來。」
被隨機選中上台的人,有的直接伸手指向台下的心儀對象,有的大聲喊出擇偶條件:「長得帥」「1米78以上」「同鄉人」「什麼學曆都行」。台下的意向者揮手回應,有的還被同伴扛在肩頭,只為在人群中更加顯眼。「王婆」引導他們相互介紹,細心觀察雙方態度,進一步促成他們握手、擁抱互動,再以適時的幽默化解沉默和尷尬、調動氣氛。如果雙方互有眼緣就加上聯繫方式,剩下的事情就交給相處和緣分。
台上相親氣氛熱烈,台下同樣熱火朝天。有的觀眾歡呼喝彩看熱鬧,有的則在人群中遇見「那個他(她)」。來自河南商丘的一對情侶,1月作為觀眾在台下相遇、互加微信,3月就步入了婚姻殿堂。
當然,戀愛雖自由,交友亦須謹慎。有新聞曝出已婚男也跑來相親,還有網紅來蹭流量,真誠的男女該擦亮眼睛。
過去一年時間,「王婆」已經促成了四五十對姻緣。從線下延伸到線上,「王婆」的媒體平台帳號10天漲粉超180萬,60多個粉絲相親群滿員,影片和直播評論區也快成了另一處相親台。
為什麼有些人還需要「王婆說媒」?
根據青山資本2023年婚戀研究報告,中國單身群體超過兩億人。來自世紀佳緣的《2022-2023中國男女婚戀觀報告》則顯示,超半數受訪者對相親接受程度較高,但相親形式太過生硬也使得抗拒心理產生。
而武俠城里,身著紅綠配色傳統布衣,站在仿古建築下扮演古代人的「王婆」,像是跨越千年時空當起新式媒人,遊客則在這裏「相一種很新的親」。
許多人苦相親久矣。公園相親角一排排張貼懸掛的同色紙張,用同樣的格式整整齊齊列著徵婚信息,就像是一張張商品單,也像一份份交易合約,情感關係的建立要通過「家庭背景」「彩禮金額」「房產數量」「薪金收入」的層層考核與匹配,人與人的聯結「標著價碼」,情感似乎排在最後。
相親角里的主角很多甚至不是尋求婚戀關係的本人,他們的父母長輩「代替」他們行使著婚姻愛情的主動權。相比於公園里「明碼標價式」的相親角和飽受劇本爭議的電視相親節目,在這樣接地氣的、富有人情味兒的遊戲氛圍和實景沉浸式體驗中,人們暫時卸下其他顧慮和包袱,像做遊戲一樣以輕鬆、愉悅的心態把情緒釋放出來、把內心展露出來,人際互動間快樂的能量在台上台下、線上線下之間流動,遊客們用聲音喊出所想、用雙手觸摸幸福,為自己做主。這是一種對於情感關係本身的回歸,對於交往本位的回歸。
有網民說:「個個都說單身好,個個都往開封跑。」許多青年人學習和工作壓力大,獨處時間長,交往空間有限。要是親戚朋友介紹對象,有時礙於關係和麵子聊天見面,還要承受熟人壓力;而要是上一些交友平台,「殺豬盤」「網絡詐騙」「洗腦套路」等各種社會新聞的曝出又讓人疑慮重重、望而卻步,最後選擇原地等待緣分到來。
媒體平台上有很多大吐相親之苦水的經歷分享帖,要麼遇到對方像挑菜一樣挑揀條件、陰陽怪氣,要麼是相親現場萬分尷尬、狀況百出,要麼遭遇三觀不正乃至心術不正之流,甚至要鬧到警局解決問題。
而「王婆」的說媒台上,25歲的周口護士、30歲的開封醫生、樓房銷售員、舞蹈老師、離異帶娃再尋幸福的、離婚夫妻相約復合的……無論是略顯靦腆的,還是外向活潑的,無論是什麼年齡、什麼職業,一律「非誠勿擾」,有緣即來。雖然仍需相親者自己辨別別人的誠意與真偽,但相親不是「被安排的」「強製的」,而是自由的、主動的、相互尊重的;也不是隔著屏幕的,而是可見可感的,這裏沒有「照騙」,男女直觀面對面。在這裏,相親者都是「王乾娘」的「寶貝」和「乖乖」,可以大膽地說出所想,勇敢地追求所願。沒有闔眼緣的也沒關係、被拒絕也沒關係,因為勇敢表達愛不丟人,沒有合適的還可以慢慢找。
婚戀市場潛力仍存,只是缺少更多合適的方式與良好的平台生長。或許人們不是抗拒相親,而是怕浪費感情;不是排斥愛情,而是怕消耗真心。
「王婆說媒」的網絡熱潮也許很快會過去,但願快樂的能力、表達的勇氣、愛與被愛的權利,在相親市場永存。
汪心悅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4月0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