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刻「明場面」,清明假期首日《出警入蹕圖》再現明十三陵

「占士」身著龍紋盔甲,「皇后」頭戴金龍鳳冠,「士兵」衣著60斤重的甲冑服飾,走路時金屬碰撞的聲音頓挫有力。4月4日上午,在昌平區明十三陵神路景區,三百餘人身著明朝服飾,複刻著《出警入蹕圖》的明代儀仗場景,通過一場表演為第四屆明文化節拉開帷幕。

皇家儀仗沿神路巡遊,吸引了不少遊客觀看。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皇家儀仗沿神路巡遊,吸引了不少遊客觀看。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演員」自發而來 複原《出警入蹕圖》明代儀仗場景

文武百官列隊整齊,由護衛、儀仗、侍從等組成的龐大的皇家謁陵隊伍一路浩浩蕩蕩,這是四百餘年前,《出警入蹕圖》所繪就的明代占士祭拜先祖的景象。而在清明小長假第一天,這幅古代宮廷畫作在北京昌平區十三陵神路景區得以「重現」。三百餘名「演員」 身著根據文物典籍複原的明朝服飾與甲冑,手持金瓜斧鉞等武器,按照古代禮儀制度,複原了明代儀仗的盛景。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本次儀仗隊伍中的三百多名演職人員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也不乏包括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在京高校的學生,以及眾多的明文化愛好者。

活動開始前,小朋友與身著明朝服飾的演員合照。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活動開始前,小朋友與身著明朝服飾的演員合照。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隊伍中,傳統服飾愛好者小靳一身「文官」打扮,也特意裝扮了髮飾和妝容,她告訴記者自己和夥伴們是通過微信群和公眾號,報名自發參與到本次的活動中,「我們這次活動主要是複刻《出警入蹕圖》,所以就按照謁陵畫作里的樣子,準備了自己的衣服,也算是沉浸式體驗了傳統的服飾和禮儀文化。」

謁陵的隊伍從神路由南至北行進,途經石像生武將的一身盔甲,這次也「原原本本」地穿在了「演員」們的身上。隊伍中,這些武將走起路來盔甲金屬聲鐺鐺作響,威風凜凜。這身盔甲的製作者是北京工藝美術大師、甲冑藝術家李輝,他向記者講述,這一身行頭足有60餘斤重,複刻了神路兩側武將石像生的衣著。李輝從事甲冑設計製作約有20年時間,在他看來,與其他朝代相比,明代鎧甲在繼承桑治代鎧甲靈動風格的基礎上,功能性相對偏弱,但更多了一些端莊,也能夠體現明朝的一些禮儀制度。

本次「演員們」身著的服飾基本複原了石像的造型。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本次「演員們」身著的服飾基本複原了石像的造型。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北京昌平文旅集團第四屆明文化活動負責人芮園介紹,這不是明文化節第一次再現這樣的儀仗「明場面」。事實上,明文化節已經舉辦了四屆,也有自身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明文化愛好者、傳統服飾愛好者都是自發報名參與其中,今年的出警入蹕也比往年更盛大些。「大家的服飾都是精心準備、裝扮的,每個細節都有考究,也都有自己對傳統文化的一份熱愛在裡面。」

服飾展、賽鳳冠 「明場面」貫穿小長假

新京報記者從昌平文旅集團獲悉,本屆明文化節作為2024明文化論壇系列活動的預熱活動,在繼承以往活動優秀內容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

在前三屆明文化節中廣受關注的神路景區《出警入蹕圖》明代儀仗場景複原、定陵景區先蠶禮展演、長陵景區明製服飾秀場、長陵祭祀展演等活動延用外,還特別增加了明十六帝情景短劇、鳳冠及首飾大賽初賽、2024明文化產業沙龍等首創活動。將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核,為觀眾呈現一場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禮儀盛宴。

4月4日至4月6日,以「多彩大明,盛世華章」為主題的第四屆明文化節在昌平明十三陵景區舉辦。圖為4月4日上午,《出警入蹕圖》明代儀仗場景複原展演。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記者瞭解到,除了4月4日的明代儀仗場景複原,以及首屆鳳冠首飾大賽外,在4月5日,十三陵遊客中心還將舉行2024明文化產業論壇,邀請多位明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明文化相關行業的企業代表,圍繞如何打造全球明文化大班營主題進行交流,交流傳統文化發展前景,為文旅融合的發展戰略獻計獻策,同時在定陵、長陵景區,先後舉行先蠶禮、明朝服飾複原展活動,吸引大批遊客觀看;4月6日,也會舉行大明宴賓禮展演,複原明代宴會場景。

當日的儀式中,「占士」身穿金色盔甲,盔甲兩側還有金色龍紋,完整複刻了《出警入蹕圖》中的衣著模樣。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當日的儀式中,「占士」身穿金色盔甲,盔甲兩側還有金色龍紋,完整複刻了《出警入蹕圖》中的衣著模樣。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繼承和發揚是文化活動的一體兩面,我們中國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發掘使用的寶貴資源,傳統與現代其實並不相悖,二者可以相得益彰,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做的。」明文化節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唐崢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