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回鄉傳承咯吱到建成田園綜合體 創業夫妻七年打造京白梨合作社

清明節過去,梨花又要開了。

回鄉7年,滿山的梨花開了7次,李福奎也看了7次。

漸漸地,他開始像農人一樣去看一棵樹,當走在掛滿花苞的梨樹林時,李福奎不再只為美景陶醉,他想著,要趕緊打一遍藥了,等到花開就有點晚了。

這塊30多畝的京白梨園,位於北京門頭溝區妙峰山腳下的擔禮村,是李福奎夫妻和村里幾位農民一起合作經營的。7年中,從單純地種梨、賣梨,逐漸發展成為集合了生產、休閑、旅遊等多種功能的田園綜合體。

春耕季節,就在李福奎準備打藥、疏花的時候,果園里的工人們,也開始準備春季的賞花、遊園、林下騎行活動了。

京白梨合作社開啟春耕。受訪者供圖京白梨合作社開啟春耕。受訪者供圖

京郊村莊的農業困境

7年前,李福奎沒想到過,會有一天重新回到村里,重新下地種田。那時候,他和妻子在深圳工作,早已經習慣了大都市忙碌的節奏,習慣了每天奔波於公司和家裡的生活。

離家日久,關於家鄉和田園的印象漸漸淡了,但有些留在記憶深處的東西,很難真正磨滅,在某個特別的時刻,或許就會重新泛起。

改變李福奎命運的,是一個北京人熟悉的小吃,咯吱。咯吱技藝在李福奎家已傳承了5代,奶奶一年年老去,這項技藝也開始面臨傳承的困境。李福奎的父親是工人,從小沒有學過,很難繼承家傳的技藝。

李福奎覺得,他可以成為那個新的傳承人。

和妻子尹丹商量後,他們決定回鄉,追尋田園之間的理想,在京西妙峰山腳下的小村莊里,重新開始創業。

李福奎繼承了奶奶的手藝,李福奎的妻子尹丹覺得,自己未來,也需要一份新的事業。她曾經兩度創業,最開始,收購村民的京白梨去集中銷售,但很快,她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分散的農戶,每家的梨並不多,留守的老人們,大多在公路邊擺攤銷售,不成規模。

京白梨發源於北京西岸山區,擔禮村所在的妙峰山鎮,是它的原產地之一。李福奎介紹,在過去,擔禮村的京白梨遠近知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村里的梨樹越來越少,梨也沒有小時候好吃了。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擔禮村也面臨著和中國大部分鄉村一樣的問題——人才流失、村莊空虛……年青人不再務農,留下的人越來越老,也漸漸不再靠農業生存,很多時候疏於對梨樹的管理和維護。

返鄉青年的科學種田實驗

怎樣提高京白梨的價格,讓這個特色農產品,為農民帶來更多收入?尹丹覺得,可以聯合更多人,把規模和品牌做起來。她的想法,獲得了6家農戶的認可,不久之後,一個簡單的合作社在擔禮村成立,成員只有7個。

7家人以出資的形式成立合作社,尹丹是合作社的理事長。成立之後,合作社流轉了30多畝山地,整理梯田,種植果樹,同時僱傭本村的村民進行管理。

有了30多畝地,合作社就能經營了。尹丹想要恢復擔禮村京白梨的聲譽和品質,但只靠原本的種植方式顯然不夠。

尹丹和李福奎都沒有種過地,而村民們依然用傳統方式種植果樹,京白梨的品質並沒有提升,收益也就難以提高。

李福奎開始學習種植技術,往返位於門頭溝的農業職校、位於京西海澱區的中國農業大學,向眾多農業專家求教。他發現,傳統的種植方式確實有許多亟待改變的地方。

比如追肥,果園主要用有機肥,幾乎不用化肥,有機肥往往需要足夠的深度,儘可能讓肥料接近果樹的根部。什麼時候追肥最合適?在過去,農民多在春耕時追肥,李福奎發現,這時候果樹的根系脆弱,一旦損傷,很可能影響到開花結果,所以他選擇在入冬前施肥,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根部。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留果,農民每根枝條上留一簇三個,呈雞爪狀,三個果實挨在一起,就很容易爭奪營養、互相擠壓。而科學的方法是間距留果,每隔幾十釐米留一個,讓每一個果實都有充足的營養。

一個剛剛開始學習的年青人,是否真的會比多年的老農更會種田?在科技迅速更新的時代,不斷地學習,才有可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

都市農業的多元業態

在李福奎學習種植京白梨的技術時,尹丹則開始考慮,怎樣讓果園產生更好的效益。

擔禮村距離市中心只有40公里左右,村莊所在的妙峰山鎮,又是京郊知名的景區和旅遊目的地,這裏的農業,必然和普通農業不同,更符合大都市周邊休閑農業的特點。

從打造果園開始,尹丹就為果園留出了足夠的空間,可以供人們賞花、踏青、採摘等,這裏還是一條騎行路線的起點,過去許多年中,多場騎行活動都從果園開始。

果園里還搭建了許多帳篷,供人們暫時小憩,春天坐在滿樹繁花之下,一家人可以在這裏享受一整天的春日風光,秋天則徜徉在低垂的枝條間,感受成熟的味道和豐收的欣喜。

尹丹為合作社的京白梨申請了商標,重新定製了統一的包裝,製定了銷售的標準,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幾年中,擔禮村的京白梨逐漸走出山村,最遠銷往廣東。

合作社不僅種植果樹、從事休閑服務,也有自己的加工業。作為京西咯吱的傳承人,李福奎在自己做咯吱的同時,也組織村民加入其中,通過訂單模式,僱傭村民製作咯吱。再通過合作社,開發更多菜品、參加各種農產品展銷、非遺文化展演和非遺製品銷售活動。

門頭溝區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經濟合作高高長尹向前,見證了這個合作社的變化,從最初的統購統銷,到把村里的特產帶出山村,走進城市社區,走向全國。

尹向前介紹,2022年,門頭溝區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區推進試點單位,此後門頭溝區在幫扶農民合作社中,採取了政策、技術、金融、銷售等多種措施,比如技能培訓,經管站曾經聯合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對門頭溝區農民專業合作進行培訓。

尹丹也曾參加過培訓,在此之前,這個返鄉不久的年青人,其實並不太懂真正的合作社是怎樣運行的,包括合作的模式、財務管理、制度製定等。初建的合作社,更像一個粗放的合夥公司,很難真正發揮合作社的力量。

尹向前和經管站的同事以及邀請的專家,曾幫助尹丹的合作社,一點點建立和完善合作社的所有制度。尹向前告訴記者,經管站負責規範和幫助區內的合作社發展運營,讓合作社真正發揮助農的作用,在過去,做了許多類似的工作,那些具有發展潛力的合作社、鄉村里有創業熱情的年青人,都是他們幫助的對象。

一個合作社的成長之路

「從一個收購農民農產品進行銷售的農村經理人開始,到建成一個逐漸成熟的農民合作社,並進行一二三產的融合,擔禮村的合作社,正走在一條快速發展的路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門頭溝教授工作站站長李梅說。

李梅長期在門頭溝區進行調研和技術指導,在一次新農人的培訓中第一次認識尹丹,也是第一次指導擔禮村的合作社,那時候的合作社還很簡單,更接近一個創業者的起步狀態。李梅告訴尹丹,作為國家提倡和推動的新型經營主體,農民合作社的目的,是把小農戶和大市場銜接起來,讓小農戶分享發展的成果。

和純粹由農民組成的合作社相比,具有市場經驗的返鄉青年,顯然更具有經營和管理合作社的優勢。

從2017年9月建立合作社開始,尹丹就在不斷尋找擴大合作社效益的方法,從獨自探索開始,到獲得政府、研究機構的幫助,合作社的發展,經歷了許多嘗試和挫折。

有時候,看似最簡單不過的問題,卻會影響整個合作社的發展。最初,尹丹將京白梨搬到網上銷售的時候,很快就獲得了許多訂單,但在真正銷售時卻發現,京白梨不耐運輸,下單的客戶收到後,許多都已經摔爛了。那一年,他們的產品銷售量很大,但越大的銷量,就意味著越多的差評,這對剛剛建立的品牌,無疑是一次考驗。

解決運輸和包裝的問題不難,有許多現成的方法和產品可以選擇,真正難的,是如何挽回品牌的聲譽損失,這需要更長的時間、付出更多的努力。

尹丹為合作社出售的京白梨製定了更加嚴格的標準,果型、大小、外觀等,不符合標準的,都不會直接作為商品銷售,而是加工成果乾。

其實,不符合標準的京白梨,口味並沒有太大差異,但標準化顯然更容易獲得市場的青睞。李梅覺得,這可能是合作社真正讓小農戶銜接大市場的表現之一。「在鄉村,勞動力匱乏、傳統觀念依然存在等因素,在不斷倒逼創業的年青人去提高品質,衝擊高端市場,獲得更高的附加值,這反過來也會衝擊小農戶,讓小農戶更快靠近市場。」

都市農業的新模樣

2024年清明節假期剛剛過去,鄉村旅遊旺季將正式開啟。

妙峰山下的果園中,春耕還在進行。尹丹的合作社,也正在不斷擴大產業的範圍,她和更多的經營者合作開發鄉村民宿、旅遊等項目。今年梨花完全開放時,新的產業也將開始經營。

這個原本自發建立的合作社,影響力也在不斷地擴展。尹向前覺得,在整個門頭溝區的農民合作社發展中,擔禮村的合作社可能是一種新的探索和嘗試,儘管合作社還很年輕,也還有許多待完善的地方,「我們也在考慮,怎樣更快地完善規則、完善產業佈局,發揮助農增收、振興鄉村的作用。在今年,我們會進行更多的合作社培訓、經營模式提升、惠農助農政策宣傳等方面的工作,幫助合作社解決發展中的困擾和問題。」

如今,擔禮村的合作社,已經有80畝山地果園,還有果乾、妙峰山咯吱、騎行小鎮、民宿、親子等眾多產品。李梅表示,「現代農業發展中,一二三產的融合是大趨勢,也是提高農民收入,把產業鏈更多放在鄉村、把利潤留在鄉村的基礎。都市農業更是如此,以三產融合的方式,讓小農戶真正和大市場銜接起來,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獲得更高的收入。」

儘管合作社的業態越來越豐富,但尹丹還是更鍾情於農業本身。尹丹從小沒有種過地,卻對土地格外重視,她告訴記者,在眾多業態發展中,她更傾向於合作,自己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農業中。只是,目前仍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土地經營權的穩定,即是其中之一。

合作社的80多畝果園,都是通過土地流轉獲得,在京郊妙峰山下,土地的成本已經很高,即便如此,也仍有很多的競爭者,使得合作社流轉的土地,隨時可能會失去經營權。

「土地是根本,或者說在三產融合中,農業生產是基礎。」李梅說。

從傳統的小農戶經營,到現代農業中的新型經營主體,一個山村的合作社,會面臨眾多全新的問題。尹向前介紹,在過去的時間里,門頭溝區經管站全面摸排了製約區域內合作社發展的堵點難點,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團隊,深入每一個合作社,點對點探討,提出解決的辦法,進行技術指導,幫助合作社更加規範、良好地運營。目前,在區域內已有國家級示範社9家、市級示範社6家的基礎上,培育了市級後備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14家。在未來,更多的工作正在展開,「我們已經製定了更多的幫扶和培訓計劃,對現有的合作社進行更加充分的幫扶和培育,確保合作社順利運營,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團隊,走進田間地頭,為合作社進行專業的服務與指導。此外還會加大宣傳,讓更多農民瞭解合作社的功能和意義,幫助他們成立合作社,通過現代化的經營方式助農增收,振興鄉村。」尹向前說。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