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里 擺起了非遺集市和科普小攤兒

新京報訊(記者趙利新 王子誠)4月10日,「科技遇見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懷柔雁棲湖校區)舉辦。現場有以非遺為主題的集市,以及學生們擺出來的科技小攤兒。

4月10日,「科技遇見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懷柔雁棲湖校區)舉辦。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4月10日,「科技遇見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懷柔雁棲湖校區)舉辦。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來自集成電路學院的解同學,和同學們將芯片實體物還有芯片原理結構圖擺在攤位上。他面前,有一張酷似光盤大小的物體,上面貼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正方體。他向參觀者介紹,那一塊塊小正方形,是芯片,每一張小芯片里都記錄著海量數據信息。在他手邊,有幾張芯片原理圖,像迷宮一樣精密複雜的圖案。他告訴參觀者,早期的原理圖都是科學家用手畫的,而現在這項工作由計算機代替。

集成電路學院展台前,觀眾瞭解芯片知識。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集成電路學院展台前,觀眾瞭解芯片知識。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現場有不少家長和小孩參觀,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同學們擺出的科技小攤兒吸引了他們的注意。一台地月運行演示儀周圍站滿了觀眾。比起廣被人們熟知的地球儀,很少有人知道被稱為「三球儀」的月地運行儀。這是一種由三個小球和機械聯動裝置組成的儀器,用以演示太陽、地球和月亮的運行關係。

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展台前,觀眾正在參觀岩石礦物標本。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展台前,觀眾正在參觀岩石礦物標本。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除了學生們擺出的科技小攤兒外,還有民間非遺人士展出了榫卯、造紙術、風箏、沙漏計時器等非遺工藝品。來自東城區的風箏製作人楊惠,展出了以雨燕、金雕、遊隼等禽類為圖案的風箏。她展示了北京民間的「室內盤箏」玩法,即人握著連著風箏線的小棒,順著室內的氣流,讓風箏在室內來回滑翔。這種玩法,引起圍觀學生們的驚歎。

非遺集市,學生現場錄製風箏的介紹影片,傳播非遺文化。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非遺集市,學生現場錄製風箏的介紹影片,傳播非遺文化。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集成電路學院的一位教師告訴記者,學院每週都有學生走出校門,去北京市的中小學去做科普;每年學校都舉辦多場這種科技小攤兒,讓中小學生們走進國科大,和本校學生一起交流科學。

雁棲鎮副鎮長王宇表示,「‘遇見’系列活動是雁棲、北房、懷北等鎮共同服務科學城,打造的一項系列品牌活動,先後成功舉辦科技遇見美好生活、科技遇見村咖等20餘場次。今年還將推出‘科技遇見美好生活’之神堂峪三十年再出發、搭建‘雁棲大腦’智慧服務平台等,為打造科學家的‘一生之城’貢獻雁棲力量。」

編輯 唐崢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