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三地承辦的十五運會,這些細節值得關注

4月11日下午,第十五屆全運會組委會成立大會在廣州召開。十五運會組委會主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高誌丹和3位十五運會組委會執行主任,廣東省省長王偉中,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共同為第十五屆全運會組委會揭牌。

這也標誌著十五運會籌辦工作進入了全面推進階段。此時此刻,粵港澳正式攜手進入全運會時間。

粵港澳分別舉辦什麼比賽?

十五運會將於2025年11月9日至21日在廣東、香港、澳門舉行,廣州承辦開幕禮、深圳承辦閉幕式活動。十五運會分為競體比賽和群眾賽事活動,其中競體比賽設34個大項401個小項,群眾賽事活動設23個大項166個小項。預計廣東15個地市以及香港、澳門承辦上述比賽。

最受大家關注的莫過於廣東、香港和澳門分別承辦哪些項目。

在項目佈局方面,廣東將承辦十五運會絕大多數比賽項目。香港將承辦的競體比賽項目有男子籃球22歲以下組、場地單車、擊劍、高爾夫球、男子手球、7人製橄欖球、鐵人三項、沙灘排球,群眾賽事活動有保齡球項目;澳門將承辦的競體比賽項目有乒乓球、女子排球成年組、三人籃球、男子籃球18歲以下組,群眾賽事活動有空手道項目。這些項目比賽觀賞性強、競技水平高、普及程度廣,屆時將在家門口為港澳同胞呈現一場場精彩紛呈的賽事。

在比賽場館方面,十五運會堅持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承辦比賽的場館中約90%為現有場館,可以說是近幾屆以來新建場館最少的一屆全運會,有效降低了辦賽成本,實現了節儉辦賽。

據悉,十五運會開閉幕式將注重文化創意,展現三地地域特點,火炬傳遞會精心設計貫穿粵港澳三地的傳遞路線,增進三地聯通互動。

一場體育盛會能帶來什麼?

這已經不是全運會——這一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第一次來到廣東。

1987年,六運會首次由廣東承辦。本次比賽共設置決賽項目44項,項目設置和賽事規模均超過以往曆屆全運會。六運會打造了第一個「社會集資、政府承辦」模式的全運會,開創了由一個省單獨承辦全運會的先河。本屆賽事誕生了全運會歷史上的第一個吉祥物、第一首會歌。廣東採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市場運作措施,如球場館由行政管理轉為經營管理,發動企業和社會人士捐資贊助,發行體育獎券。

盛會帶來城變。為六運會而建的天河體育中心在全國開創了同時建成球場、體育館、游泳館三大場館的先河。與此同時,作為六運會主場館的天河體育中心的建設,直接帶動了周邊地區發展,此前落後的天河逐漸成為新城市中心。天河體育中心至今也仍是廣州城市新中軸線上的璀璨「明珠」,並演化成為以市民為中心的體育殿堂,向世界展示廣州建設國際體育名城的窗口。

2001年,廣東在時隔14年之後再度舉辦九運會,成為首個兩次舉辦全運會的省份。

這是新世紀國內舉辦的第一個規模盛大的全國綜合性體育盛會,賽事展現了中華民族昂首闊步走進新時代的精神風貌。

一直站在改革開放大潮前列的廣東人,在九運會上突破曆屆全運會主要靠政府行為和行政手段為主的籌資模式,借鑒國外舉辦大賽的經驗,走出一條利用市場機制籌資的新路子。這也為此後國內舉辦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尤其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提供了許多可以借鑒的思路和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拆分賽場可稱得上是九運會的一個創新,是對世界辦賽模式的一種革新和啟迪。九運會組織者將比賽安排在15個城鎮舉行。除主分組廣州市外,分分組覆蓋到了珠江三角洲及粵西、粵北、粵東的多個市縣。

隨著九運會的舉辦,廣州整個城市建設繼續東擴,修建了廣東奧林匹克中心、黃埔球場,黃村、車陂、黃埔南部一帶的面貌發生巨大改變。大賽場變成經濟發展的大陣地,成為社會活動的大舞台。

也難怪有人說:「一個六運會,變出新天河;一個九運會,變出新廣州。」

全運會,大灣區的新契機?

如今,全運會即將再回南粵大地,這一次是以大灣區的名義。

2021年8月26日,中國政府網發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同意廣東、香港、澳門承辦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函》。這意味著全運會將歷史上首次由多地區聯合承辦,也是香港和澳門在回歸之後,首次共同舉辦全國的綜合性體育賽事。

實際上,政策對此早有準備。2019年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國備受矚目的經濟發展樞紐地,近年來也在努力將體育作為發展的新動能:

近10年來,廣東從體育大省奮力邁向體育強省,各類球場地設施數量截至2021年底達31萬個,比「十二五」時期翻了一番。體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規模GDP佔比穩居全國前列。

香港特首李家超在2022年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將製定為期十年的體育康樂設施發展藍圖,分期建設約30個體育中心、游泳池、運動場、公園等多元化設施。

澳門近年來打造了格蘭披治大賽、世界女排大獎賽、高爾夫球公開賽等一系列品牌體育賽事,吸引大批體育迷來澳門觀賽、遊覽。

將時鍾再往前撥,粵港澳大灣區多地已舉辦過大型國際性賽事:澳門在2005年舉辦了第4屆東亞運動會;香港在2009年舉辦了第5屆東亞運動會;廣州在2010年舉辦了第16屆亞運會;深圳在2011年舉辦了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粵港澳大灣區有著強大的體育基礎及豐富的辦賽經驗。

可以想像的是,十五運會將成為進一步推動三地發展的契機,將粵港澳大灣區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正如當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省港杯一樣,以體育促交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協同發展,亦是本屆粵港澳全運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國家體育總局競體司司長張新在11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十五運會是粵港澳三地承辦的我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廣的綜合性運動會,也是香港、澳門首次承辦全國運動會,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在今年兩會期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霍啟剛也表示,廣東、香港和澳門承辦第十五屆全運會,是探索大灣區制度融合、以體育凝聚人心、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好機會。

大灣區,大體育,大未來。明年的十五運會將給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什麼變化?我們拭目以待。

【采寫】南方+記者 朱小龍 彭博 吳曉嫻 邢澤鑫

【策劃】李強 盧軼 紀蓓 丁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