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國:制度型開放將成為中小型科技企業釋放新質生產力的突破口

4月12日-13日,以「新質·共生」為主題的「2024新京智庫春季峰會」舉辦。峰會由新京報、千龍網主辦,新京智庫、貝殼財經承辦。在「向新問計—新質生產力」主題論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在分享中重點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小型科技企業要發揮大作用。他認為,制度型的開放將使更多的中小型科技企業釋放更強的新質生產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

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小型科技企業要發揮大作用

魏建國表示,中小微企業佔據了全球企業總數的絕大部分,在中國也是一樣。北京是我國高科技發展最活躍的地區,這裏創新力強、開放程度高,中小型科技企業也最為活躍。當前,如何加快這一地區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小型科技企業要發揮大作用。「從歷史來看,從國外來看,從現代科技發展的現實來看,中小型科技企業如果能夠在科技創新方面作出更大貢獻,這將成為未來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核心競爭力。」他舉例稱,從國外看,無論是美國的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還是英國倫敦灣區或日本東京灣區,發揮支撐作用的都是中小型科技企業,成千上萬個中小型科技企業在這裏成長髮展。

利用中小型科技企業實現「彎道超車」也有成功案例,比如杜拜,非常支持中小型科技企業的發展,打造了鼓勵創業的營商環境;新加坡也是如此,成千上萬的中小型科技企業作為新加坡的核心競爭力,讓新加坡服務業成為了經濟的主導。這些都說明,中小型科技企業對於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非常重要的。他認為,中國應借鑒這方面的經驗,無論是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還是京津冀地區等,開發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潛力是當務之急,要讓它們充分發揮作用。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有三個。」魏建國說,第一是創新,所有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沒有創新,就是失敗的;第二,創新是顛覆性創新、原始性創新、根本性創新;第三,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是把全生產要素做到最佳配置。

從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制度要開放紅利

如何讓中小型科技企業釋放更強的新質生產力?他認為,制度型開放將成為突破口,建議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做好頂層設計,不僅要有對標國際規則規製、突破現有管理規定的改革措施,還要對標管理標準,上下聯動,立體推進。中國在制度型開放方面,已經做了不少工作。最顯著的例子是全面履行「入世」承諾,當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後,必須接受現行的國際貿易規則體系,為此中國大規模地清理或推出了相關法律法規。中國的平均關稅從2001年的15.5%下降到2010年的9.8%,2021年又進一步下降到7.4%,非關稅壁壘取消也取得了顯著成效。「WTO前總幹事帕斯卡爾·拉米先生曾當面跟我說:中國是WTO的優等生。」魏建國說,下一步要做好頂層設計,必須把握國際經貿規則的發展趨勢,瞭解它的演變特色,向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制度要開放紅利。

其次,盡快建立高標準的技術要素市場,同時要把整個要素市場「攪動」起來。魏建國說,如何使要素達到最佳配置,能做到投入最少、產出最多、效益最高,就成功了。我們的「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出口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把國內、國外的全生產要素做到了最佳配置。

最後,他表示,要加強高水平的人才培養和引進,製定完善人才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此外,還有一些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比如中小型科技企業的融資難、貸款難等,都要從制度上面進行突破。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陳靜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