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幫老闆「安全跑路」,不容職業閉店人幹「髒活」
近段時間,職業閉店人出現在公眾視野。
據央廣中國之聲報導,在多地早教培訓機構金寶貝一夜之間關店一事的採訪中,多位家長表示,後續溝通中,出現了「第三方」進行線上及線下的溝通協調工作。
家長們梳理髮現,對方先是開展低價促銷充值活動,吸引充值;接著,更換公司法定代表人;最後,一夜關張,由第三方接手與家長溝通。一套完整的閉店流程下來,原企業主金蟬脫殼;消費者的錢如同打了水漂;職業閉店人卻增加了業績,賺得了佣金。
從媒體報導可知,職業閉店人的存在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有的號稱「服務」過數百家教培機構。他們通過鑽法律空子,幫企業主逃避債務,讓無數消費者陷入維權困境。這一灰色職業,既是對市場經濟秩序的破壞,也對一地營商環境造成傷害,亟須重視與治理。
閉店前搞低價促銷,從而按債務比例賺取高額佣金;變更公司法人,意在助力原企業主在閉店後儘量撇清法律關係;而與消費者溝通,則能拖就拖,降低消費者問題解決的期望值,再分類施策。職業閉店人的「工作流程」,就是用一種看似合法合規的方式,專門幫老闆們策劃跑路,卻讓其經營失利的損失全部由消費者承擔。
這樣的「閉店人」能成為職業,甚至形成分工明確的完整產業鏈,主要還是鑽了預付費及企業法人變更等方面的管理漏洞。
「職業閉店」整個操作流程都是以消費者預付費用為前提的。而預付費管理,是個老大難問題。
從媒體報導可知,大到酒店、商超,小到理髮店、餐館,無論經營主體規模大小、資質如何,都紛紛湧入預付式營銷的行列。有些商家隨意收取預付款,不明確規則,也未與消費者簽訂書面合約,給出的優惠多是口頭約定。甚至,一些商家連營業執照都沒辦下來,就開始收預付款。
這些亂象,無疑為後續「爆雷」埋下隱患,一旦商家經營失利、或有心打預付款的主意,就與「職業閉店人」不謀而合。
對此,2013年10月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已將經營者「預付式消費」規範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範圍。而即將於今年7月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則為預付式消費設立了專門罰則,明確由各有關行政部門進行處罰;對於預收費用後捲款跑路的,還將依法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並從設立「書面合約」、強化「按約履行」、明確「事中告知」三個方面進一步強化經營者的義務。
相信隨著法律法規的落地,再配以嚴密的執行措施,預付費亂象會得到有力遏製。
再者,實現企業法人變更是商家順利「閉店」的關鍵一步。而職業企業背債人之所以能存在,就在於法定代表人登記管理審核的門檻較低。這本來是為了簡化審批流程,提高辦理效率,維護更多人能辦企業的合法權利,無形中卻為「職業閉店人」找人或盜用他人信息來背債提供了便利。
堵住這個口子,既需要加大對失信人的懲戒力度,讓企業法人不敢隨意動歪心思,也需針對特定預付費行業建立資金監管及信息審查制度,讓公司的運營、變更有跡可循,從而儘早識別企業法人變更目的,防止債務人通過操盤全身而退。
商場如戰場,企業入局其中,本身就需要承擔風險。職業閉店人,甘當一些企業主的「狗頭軍師」,靠嫁接風險牟利,讓消費者吃啞巴虧,成為市場中的渾水。對其治理,需拿出釜底抽薪的辦法,別讓這幫人「安全著陸」,也方能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遲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