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如何吸引年青人,聽聽戲曲人怎麼說

這個週末,備受廣大觀眾期待的一檔綜藝節目《乘風2024》正式官宣開播,在集體亮相的30餘位藝人中,青年越劇女演員陳麗君備受關注,網絡熱度排名第二。

陳麗君在《新龍門客棧》中的扮相

這兩年,陳麗君憑藉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火出圈,俊美的古裝扮相,紮實的功底,還有沉浸式的劇場佈置,讓很多年輕觀眾融入戲曲環境中,真正走進了戲里。陳麗君、李雲霄等人領銜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全國巡演也是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就在半個月前,劇團在武漢的兩場演出也是十分火爆。

陳麗君武漢演出現場觀眾反響熱烈

值得注意的是,願意買票進場的觀眾里,絕大多數都是90後、00後的年輕戲迷。這兩年,隨著各種創新形式的戲曲表演在全國各大一線城市開花,年輕的戲曲演員、讓人耳目一新的舞台舞美讓戲曲變得更加新潮。年輕血液的注入,讓傳統戲曲迸發出新活力。

吸引年青人「入坑」,傳統戲曲魔力在哪?

昨天(4月13日),武漢楚劇院的排練廳里,武漢演出公司製作人、編劇李卓雨正在創排他的一部新楚劇《又從西廂過》。和觀眾熟知的《新龍門客棧》一樣,這部劇也是沉浸式小劇場的設計。「一出大家都知道的戲,放在大劇院里唱,觀眾坐在台下聽,現在的年青人很少有人能接受,但沉浸式小劇場就不一樣了,它能讓觀眾離演員更近。」李卓雨是湖北首個嘗試將沉浸式小劇場搬上戲曲舞台的人,作為90後,也不是戲曲科班出身,正是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在他的作品里才能看到多元化的呈現。

近兩年,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一些小空間里,還原作品環境的舞台裝置、只能容納幾十名觀眾的歌劇、舞劇小劇場開始風靡。「我和演員的距離只有1米,能清楚地看清他們的表情、聽清他們的聲音,感覺自己也在戲里,這種沉浸感非常棒!」一位看過歌劇小劇場《燈塔》的武漢市民李小姐說,在她的身邊,還有一大群有著相同愛好的觀眾。

李卓雨表示,既然小劇場是當下年青人非常喜聞樂見的一種樣態,那為什麼不能把它引進到戲曲裡面來呢?2022年第十屆武漢「戲碼頭」中華戲曲藝術節上,李卓雨帶著他首創的沉浸式駐場京劇《一丈青》亮相。長方形的小劇場內,採用全景式空間,S型的舞台分佈,再加上現代化的光影效果,將武俠風的氛圍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丈青》演出現場,觀眾與演員「零」距離

李卓雨回憶:「第一場演出的時候,因為知道的人不多,所以觀眾少一點,但是從第二場開始,我們連演十場,幾乎場場爆滿,就是憑著觀眾的口碑相傳,而且90%以上都是年青人。」《一丈青》的成功,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新龍門客棧》不謀而合。在小劇場,觀眾和演員距離更近了,它不再是傳統戲曲那種台上台下的關係,而是讓觀眾真正走進戲里。

環境式駐演漢劇《貴妃醉酒》是「戲碼頭」中華戲曲藝術節繼《一丈青》之後的又一嘗試。演出地點搬到了武漢博物館,將景觀池改造為大唐花園美景,同樣圈粉了不少年青人。黃陂區楚劇團排演的小劇場楚劇《將》也是一個典型代表,戲曲除了楚劇演唱,還融合了黃陂三鮮、將軍獅子等非遺元素,主打一個熱鬧。劇中飾演黃亞蘭的青年楚劇演員羅亞告訴長江雲新聞記者,觀眾走進劇院不僅能看戲,還能吃到黃陂三鮮,更有將獅子走進觀眾席,讓觀眾近距離摸一摸。該劇導演、黃陂區楚劇團副團長夏歡說:「這齣戲有很強的代入感,引起大家共鳴,讓大家真聽真看真感受。

楚劇《將》演出現場

一部好戲是如何打磨出來的?

一部好戲,光有精美的舞台場景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還是戲本身要好看。在不少戲曲導演、編劇眼裡,好的劇本和好的演員同樣重要。

《一丈青》在創排初期,李卓雨就與武漢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員方佳歡一拍即合,她飾演的扈三娘讓人印象深刻。「就和歌手、演員一樣,受歡迎的、有人氣的人才能吸引到觀眾。首先你得長得好看,在文化領域,這個太重要了,其次,你要真的有本事。」事實證明,刀馬旦出身的方佳歡,基本功紮實,外形突出,唱念做打俱重一亮相就讓不少觀眾感歎「太厲害!」李卓雨說,小劇場給了很多年輕的戲曲演員展現的機會,如果在武漢,能多培養出幾個像陳麗君這樣自帶流量的人氣演員,那麼戲曲的演出市場也一定會越來越好。

《一丈青》主演方佳歡

演員的重要,在武漢楚劇院副院長王文華看來同樣如此:「現在想要找一個外形、功力俱佳的好苗子太難了,尤其是男生,更是稀少。好的演員是需要天賦的,更需要後期的努力,我們在年輕演員的人才培養上還任重道遠。」

沒有觀眾喜歡的劇本,想讓觀眾走進戲院也不容易。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髮生改變,如果一切都還以過去的故事來呈現,觀眾很可能會覺得「老套」。「劇是要貼近觀眾的。」王文華說,就拿最簡單的一個打電話的動作來說,90年代,人們用的是有線電話,所以設計舞台動作的時候就要有撥號、提電話線的展示;但是現在,人們用的是手機,就不能那樣演了,「我們的劇本要創新,緊跟時代,舞台也得跟著與時俱進。」

傳統劇目《西廂記》,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為人熟知,他們婚後的生活如何呢?武漢「戲碼頭」戲曲藝術展演中,由武漢楚劇院打造的楚劇《又從西廂過》,讓人眼前一亮。看過劇場版的大學生小劉說:「第一次看楚劇,很好看,儘管劇中崔鶯鶯有著一副‘戀愛腦’,但我喜歡她為愛付出的樣子。」

李卓雨(左)在排練小劇場版《又從西廂過》

這部戲一劇兩版,除了劇院里看到的傳統劇版,另一個版本就是李卓雨正在創排的沉浸式小劇場的版本。在劇本創作時,李卓雨用年青人的視角在故事情節上進行了加工,崔鶯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喝下了毒藥,若干年後一位同名的小女孩出現在豆腐店門口,再次遇見了張生……李卓雨將張生與崔鶯鶯婚後的一地雞毛現實化,從天而降的雞毛、張生笨手笨腳打翻了石磨、夫妻之間吵架鬥氣,「這樣的改動,是以一個現代人的思維來做的,它更能讓觀眾看懂。只有觀眾看進去了,才能共情。」

新時代傳統戲曲該如何傳承創新發展?

戲曲表演是一種長期的舞台實踐活動,每位戲曲人肩負使命,伴隨著時代腳步同行。

就拿楚劇來講,作為湖北地方戲劇而產生,最初為民間歌舞,經過幾代楚劇人的傳承發展,從單邊戲進化到摺子戲,從單一打鑼伴奏到文武場樂隊,如今,《又從西廂過》這樣的楚劇也在以更潮流的形態與觀眾見面。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審美,傳統戲曲的每一步,都跟著時代走來。著名導演餘笑予導演的漢劇《彈吉他的女生》融入了電話圓舞曲,王文華導演的楚劇小戲《山鄉網戀》加入了踢躂舞、漢味rap等藝術元素,這齣戲在2014年首屆長江流域小戲小品展演中,被評為最佳推薦劇目。而如今,隨著市場化的運作,沉浸式小劇場的出現,又在傳統戲曲的根上結出新芽,開出新的時代之花,傳統戲曲的創新步履從未停歇。

但創新的基礎是守正,那些作為傳統戲曲根基的、內核的東西必須堅守。李卓雨表示,儘管自己並非專業出身,但也明白,在大膽創新的同時,有些東西不能變:「比如楚劇,至少唱的是湖北方言,它的根基來源於荊楚,如果改成普通話,那它就不是楚劇了。」

武漢楚劇院副院長王文華接受長江雲新聞記者採訪

王文華副院長也認為,中國戲曲,百花齊放,可以接受新鮮的事物來錦上添花,但那些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精神、藝術表達,那些流淌在戲曲人血液里的東西,不能丟。

(長江雲新聞記者 周翔 曾靖茹)

責任編輯 駱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