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眾口難「調」,如何「休」好?

「五一其實只放一天」,這個話題近日衝上熱搜榜,並再度引發「假期該不該調休」的熱議。

調,還是不調?支持調休的網民認為,如果不調休,出趟遠門去一天、回一天,時間根本不夠用。而支持正常休假、反對調休的網民則表示,「調休一時爽,節前節後累斷腸」。

眾口難「調」,權威部門是什麼立場?其實,早在去年10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官方微博就刊發瞭解讀「2024年放假安排」一文。文章認為,「總體而言,調休比不調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調。」

如何調休,也有講究。一個基本原則是,「最小干預,儘量不打亂人們的正常生活節奏」。東挪挪,西湊湊,通過「零存整取」來避免節假日「碎片化」,這是調休初衷。當然,無論調與不調,都難以滿足所有人的意願。

年年調休,年年引發熱議,如何看?

無論支持調休,還是反對調休,都是民意的表達,都體現了參與者對公共事務的關心,都有利於相關部門更科學決策。

有網民說,實際上,人們反對的不是調休,而是呼籲節假日更多一些。適當增加節假日,無需湊假就能休個「黃金週」,的確值得期待。

但此事分兩步看,先討論該不該增加節假日總量。我國目前共有11天法定節假日,在全球處於中等水平。是否增加,既需要傾聽大眾聲音,也需要有關部門合理統籌研判。一旦明確增加節假日,接下來該討論如何增加,而這需要時間來完成。

2022年出台的《國民旅遊休閑發展綱要(2022—2030年)》提出,「優化全國年節和法定節假日時間分佈格局」。仔細看,如果著眼於民眾福祉,經過新的優化,適當增加法定節假日天數,也並非沒有可能。

梳理我國節假日演變史,可清晰發現一個上升的脈絡,即休息時間越來越多。從「雙休—單休」循環到全年雙休,從一年僅7天法定節假日,到10天法定節假日,再到如今的11天法定假日,這種變化是實實在在的,讓國人休假更有獲得感。

我國最近一次優化法定節假日,是在2007年。當年12月,相關部門公佈了法定節假日制度調整方案。相關部門負責人指出,我國的法定節假日調整和帶薪休假制度安排,必須充分尊重大多數公民的意願,充分保障公民的休息權利。如今,快17年過去了,法定節假日還會增加嗎?

當然,不能只是緊盯法定節假日是否增加,還要盯緊帶薪休假制度有無真正落實。去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恢復和擴大消費20條措施」就提到,「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彈性作息,促進假日消費。」

我國現行法定節假日總天數為11天,週末休息104天,帶薪休假5~15天,總假期天數在國際上處於中等偏上水平。專家指出,「之所以大家仍然覺得假期不夠、獲得感不強,主要還是帶薪年休假制度落實不到位」。帶薪年休假制度不能原地空轉,落實好這一制度安排,勢在必行。

放假,絕不是假放。綜合各方訴求,實現統籌安排,優化假日佈局,以更好地促進假日消費,提升民眾福祉,讓大家更有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