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桑治傳世名琴與故宮藏琴將首度同台,奏響「古琴之夜」
古琴藝術被譽為中國古典音樂中的「國粹」,以其獨特的音色和內斂的美感而聞名。琴音清幽深沉,含蓄而不張揚,表現了中國文化中「含蓄」、「內斂」的審美情趣。澎湃新聞獲悉,4月27日,國家大劇院第二屆「國樂之春」閉幕特別策劃音樂會將以「古琴之夜」為名,用一幅悠然古老而又生機盎然的畫卷為這段為期一個月的國樂盛宴畫上圓滿句號。同時,在這場音樂會中,觀眾們將見證古琴音樂會中難得一見的「頂級配置」,來自五個朝代的十餘把傳世名琴將首度同台奏清音。
4月20——27日,由國家大劇院和中央民族樂團聯合主辦的「和」——2024國樂之春古琴文化體驗展也將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展出。該展是與「國樂之春」系列音樂會配合推出的展覽。
一場音樂會,一部古琴史
出自唐、桑治、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十餘把傳世名琴及當代斫琴家複原製作的故宮藏琴將首度在同一方舞台集中亮相,輪番奏響太古清音。琴式之豐富,遍及仲尼式、伏羲式、連珠式、師曠式、蕉葉式、綠綺式、靈機式等多種樣式,具有極高的藝術、歷史及文化價值。
在此次亮相演奏的曆代名琴中,具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唐琴「九霄環珮」當屬群琴之首。在傳世古琴中,保存得最久、也最為完善的為唐朝製作的古琴,目前存世的唐琴數量不足二十張,「九霄環珮」是其中的珍品,價值連城。該琴相傳為西蜀雷氏所斫,按彈音溫勁鬆透,絲絃散彈發金屬聲,為傳世唐琴之最,琴背印刻「九霄環珮」四字,另有「東坡蘇軾珍賞」等印章,鐫刻著該琴與歷史名人的深厚緣分,也彰顯著該琴不同凡響的過往。
桑治代是我國古琴藝術有著顯著發展的重要時期,無論在斫琴技術的精妙和彈琴手法的複雜,或是在琴曲創作的內容深度方面,都較之前代有很大的突破。桑治代名琴「仙籟」曾被清代琴家唐侃所藏,他曾為乾隆占士演奏此琴,乾隆占士在《聽唐侃彈琴》中寫下「仙籟平張梧幾橫,澄心試聽指弦聲。」在這場音樂會中,這把桑治代稀世名琴「仙籟」與另外三把桑治琴「雲和」「環珮」「無名」也將亮相舞台,一展桑治琴絕妙之音。
此外,元代的「冰清」仲尼式古琴、明代的「無名」綠綺式古琴、清代的「養和」靈機式古琴、「一天秋」仲尼式古琴等多把傳世名琴將現身舞台,蒼鬆脆滑的悠悠琴音不僅串聯起古琴千年之歷史,更訴說著中華文化之精髓。
四代古琴人首次齊聚舞台
在今場音樂會中,著名指揮家陳燮陽將執棒中央民族樂團,攜手我國老、中、青、少四代古琴人首次齊聚舞台,以古韻悠悠的傳統經典和耳目一新的新創作品,展現國樂人對傳統的尊重和對創新的追求。
音樂學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將擔任今場音樂會的學術主持,古琴演奏家丁承運、李鳳雲、林晨、黃梅、陳雷激、巫娜、李蓬蓬、楊致儉、路寧、趙曉霞、趙家珍、簫演奏家王建欣、打擊樂演奏家李聰農將依次登台,琴曲中的傳世名篇《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醉漁唱晚》《瀟湘水雲》《漁樵問答》《廣陵散》《秋鴻》以及新創佳作《勸君更盡一杯酒》《重陽》《美人兮》《春風》將被奏響。
古人斫琴今人聽,撫琴撥弦之間,國樂文化燦爛的過往與明媚的未來將在這悠悠清音中貫通相連。
沉浸式展示古琴文化
「和」——2024國樂之春古琴文化體驗展是與「國樂之春」系列音樂會配合推出的展覽。展覽以「和」為主題,既取意於儒家文化中的「中和之美」,也兼顧道家思想中「萬物和諧共生」之意,將人與琴之間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凝結在帶有強烈中國文化精神的「和」字之中。
展覽通過「譜」「式」「斫」「琴」「聽」五部分為觀眾以圖、文、實物和聲音展示的方式普及古琴文化。其中展示的古琴實物是由中央民族樂團演奏員、上海市古琴斫琴技藝非遺傳承人楊致儉先生所複原製作的五張故宮藏琴。
竹林雅緻,自然和諧。展廳中央設置了以綠竹、山石等自然植物為裝飾的裝置藝術「體驗區」,步入展區可獲得置身於自然天地之中演奏的感受,還可將彈奏的樂曲錄製並通過專業錄音師剪輯完成後贈予演奏者,讓觀眾在收穫古琴相關知識之餘,沉浸感受藝術走入生活的氛圍。互動體驗區觀眾參與體驗錄製時間為4月20、21日與27日10:0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