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萬顆榆樹種子彙聚通州,北京鄉土樹種重回城市生活

沿京哈高速一路向東,過了西集一橋,轉入通清路不多時,延續快兩公里的楊樹行道樹會被十餘棵景觀榆樹所取代,它們高而筆直,「髮型」考究。順著它們,望向一側園區的大門,一眼就看到頂著寬闊樹冠的白榆樹坐鎮道路中央的環島,綠蔭如蓋。

這裏是全國特色榆科樹種培育基地。十餘年間,這座位於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園區,收集了近6萬顆種子,涵蓋9種59個家系的北京鄉土榆科樹種。四月大地回春,3萬株苗木已經展露新芽。未來,這些當下還看似纖細的小小樹苗,將為北京的鄉土榆樹貢獻更多素材,幫助它們重新融入城市景觀。

4月18日,俯瞰全國特色榆科樹種培育基地。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4月18日,俯瞰全國特色榆科樹種培育基地。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鄉土樹種,紮根就能活

對於一部分年紀尚輕的市民來說,榆樹的形象多少會有些模糊。它們在行道樹中出現的機會不算太多,不像白毛楊,能在春天掀起一場遍佈城區的飛絮;也不比國槐,能在盛夏時節下一場落滿步道的槐花雨。榆樹很低調,它在初春最早開花,悄無聲息地抽枝發芽,等到夏天,會撐起如傘的樹冠,隱匿在山間、林地,以及城市綠化的背景之中。

4月18日,俯瞰榆科苗圃。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4月18日,俯瞰榆科苗圃。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盛世潤禾」是全國特色榆科樹種培育基地,走進這裏,榆樹的樣貌會一下子變得具象而豐富,園區里榆樹的多樣性和存在感會刷新普通人對於它的認識。甄優美是盛世潤禾的技術經理,她講述自己七年前初入這個園區,也是被多樣的榆樹造型所吸引。她說,那些一本雙干、頂著球狀樹冠枝葉的是榆;那些皮膚暗灰、如楊柳般低垂著「劉海兒」的也是榆;有的榆樹葉片如手掌大小,而有的榆樹葉片小而光滑,生來就帶著「鋸齒」。

榆樹是北京以及許多北方地區的鄉土樹種。在北京市園林綠化局2021年印發的《北京市主要鄉土樹種名錄》中,榆科樹種佔得了7個席位。其中,有耐寒耐旱的大果榆,耐鹽堿、抗有害氣體的青檀,以及耐水濕、耐陰的大葉樸等等。

園區內的景觀榆樹。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園區內的景觀榆樹。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生命力頑強的榆樹,與北京這片土地一向親厚。「它一點兒也不嬌氣敏感,為什麼叫鄉土樹種呢?也就是說,它紮根就能活。」甄優美說,榆科植物的韌性很強,如像脫皮榆,比較耐陰,在河溝山坳之中是最常見的,再如榆樹的種子落在地上,但凡遇到丁點兒雨水,不多時,土壤中就會鑽出滿滿一層的榆樹苗。

每個榆樹種子都有「身份證」

「盛世潤禾」註冊成立11年時間,除了用榆樹打造園林景觀外,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護,也是這家企業一直在做的工作之一。「實際上,收集榆樹的種質資源,應該是在我們建圃的時候就開始了。」甄優美介紹,十多年來,這裏已經陸續收集了近6萬顆種子,涵蓋9種59個家系的北京鄉土榆科樹種資源。

從2019年開始,甄優美開始參與到苗圃的採種工作中。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原生態的榆樹多長在海拔較高的京郊山間。門頭溝、延慶、房山,懷柔等遠郊,是原生榆樹生長較為集中的地方。

在北方榆科鄉土樹種展示區內,有千餘株造型榆。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在北方榆科鄉土樹種展示區內,有千餘株造型榆。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每年四月,大概有一多半的時間,甄優美與同事不是在京郊的山上,就是在往返京郊的路上。採種的時間段很固定,但去哪兒采、是否能采到、得去幾次,要準確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多少還要憑藉一些運氣。

榆樹的種子,即是「榆錢」。北京地區榆錢的成熟期是在四月下旬,而每年四月中上旬,甄優美都要和同事一起到林間山穀中踩點兒,「採種對於榆錢成熟度的要求很高,而因為要確定種子的來源,所以採種不能靠拾落在地上的榆錢,我們上山一般都得帶著‘高枝剪’,為的就是直接從樹上取種。」大多數原生樹種生長的位置都有些偏僻,採種的人走的也多是野路,有時在山間走了一個多小時也未必有所收穫。

4月18日,園區里的一棵榆樹已經長出「榆錢」,這就是榆樹的種子。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4月18日,園區里的一棵榆樹已經長出「榆錢」,這就是榆樹的種子。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所以說,每一粒種子對於我們來說都很珍貴。」甄優美說,榆樹的種子壽命很短暫,能夠保存活性的時間不長,採種之後要趕緊通風陰乾,盡快播種。

在經過原生地長時間的馴化後,同一樹種,隨著自然的變化、曆年天氣的不同,也會賦予榆樹不同的樣貌和性格特徵。甄優美提到,自己和同事們收集到的每一批種子,都會有一個專屬的「身份證」,「上面會記錄樹種、名稱,採集的經緯度,高度、時間等信息,以方便對比榆樹生長環境的適應性和不同緯度的特性。」

延續老榆樹的生命

2024年春季,園區的榆科樹種種質資源圃的規劃面積已有50畝,收集著包括大果榆、裂葉榆、脫皮榆、青檀等在內的9個榆科樹種種質資源。它們除了來自於北京郊區,也有小部分來自於北京周邊地區,至今共繁育苗木超過3萬株。

4月18日,園區里的榆科樹種種質資源圃中有工人在忙碌,圃中不同區域的銘牌標記著樹種。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4月18日,園區里的榆科樹種種質資源圃中有工人在忙碌,圃中不同區域的銘牌標記著樹種。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四月中旬,在這片苗圃中的「育嬰房」里,榆樹苗種植的密度不大,它們正列隊站齊,枝上的葉片還不算多。在外行人眼裡,這些樹苗幾乎並無分別,但在栽種了它們,又伴隨它們長大的「家長」看來,每一列樹苗,都有不同的身世與姓名。

「同一批種下的樹苗里,個頭最高的那些是黑榆,它們長得最快;葉片相對粗糙,葉片尖端3至5裂的,就是裂葉榆。」甄優美說,如今最粗已長至手腕粗細的榆樹,在五年前,都經歷了自己與同事們許多輪的篩選。它們之中有不少都來自於古榆樹,如昌平區南口鎮那棵三千多歲的青檀古樹種子所孕育的樹苗,就位列其中。

園區內的科普一角。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園區內的科普一角。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收集、播種這些榆樹種子,建立資源圃有什麼意義?在甄優美看來,一方面這些榆樹植株可以提供更多的鄉土植物材料,有利於豐富、探索榆樹在園林綠化中的作用,為首都綠化增綠添彩。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更多人有途徑和機會瞭解更多的榆科樹種,也就不會讓鄉土樹種,淡出我們的城市生活。

以景觀樹的面貌融入城市

論起鄉土樹種,市民最熟悉的莫過於「楊柳榆槐椿」,這也是北京地區,乃至整個北方,最普遍的五個樹種。有人說鄉土樹種總是自帶一些「土味兒」的。或許是因為人們太習慣於它們的存在,在流行賞葉看景、拍照打卡的當下,北京的鄉土樹,似乎總是難以在那些照片中脫穎而出,在朋友圈的文案里擁有姓名。

甄優美從不覺得鄉土樹種「土」。法國梧桐長得快,美國白蠟觀賞性強,它們確實「洋氣」,但在園林專業出身的園藝工作者眼裡,它們與北京的情分,遠不及那些「平平無奇」的鄉土樹種。「鄉土樹種紮根北京千百年,它們或許比我們更熟悉這座城市。所以我們能看到,但凡是鄉土樹種,尤其是榆樹,它們對於生長環境的要求不多,對北京環境的適應性更強。」

4月18日,園區中的景觀榆樹。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4月18日,園區中的景觀榆樹。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在願意親近自然的人眼裡,萬物都有性格。甄優美視角下的榆樹,堅韌、寬厚。幾年採種經歷里,她看到的榆樹從不挑剔生長環境,很多樹皮沒有了,仍然枝繁葉茂,粗壯的根系一半露在外面,也能存活。

老話說「人熟是寶」,其實,樹熟也是寶。北京人所熟悉的榆樹,會在春天用自己的種子,化作「榆錢」,餽贈人們美好的寓意,與味蕾的享受;也會以身軀換取人們的所需,成為家裡的傢俱與擺件。而在記憶的邊緣,榆木還曾出現在老屋的房樑上,為人們撐起一個家庭。在人們還吃不飽的歲月裡,化身可充饑飽腹的食糧。擁有強大的滯塵能力的裂葉榆,也在北京防塵治沙的每個春天,默默作出自己的貢獻。

北方榆科鄉土樹種展示區內的榆樹。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北方榆科鄉土樹種展示區內的榆樹。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眼下,北京四月的氣溫回升得快,園區里的景觀榆樹,也在幾日間恢復了新綠。甄優美提到,這種景觀造型樹,多是通過嫁接方式種植維護的。像是黃金榆,搭配白榆,「凹」出的榆樹「髮型」講究,也是園區中最常見的景觀榆樹。在過往和未來中,它們會走出園區,去到市民家中的庭院,也會在北京所打造的園林景觀中出現。

「當然了,每個人的審美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可能會更喜歡原生態的榆樹。但我現在也會覺得對於榆樹來說,嫁接可能也是一種很好的途徑和方式。」甄優美覺得,為了滿足自然景觀的需求和人們城市生活中觀賞的需要,造型榆樹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若鄉土樹種能以這樣的方式再次融入城市,向來與北京親厚的榆樹,當不會介意。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