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種子銀行」在北京落地生根

「穀雨前後,點瓜種豆」。一粒種子埋進土裡,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一個耕種管收的循環,就正式開始了。

種子的好壞,決定著一年的收成,而種子的好壞由誰決定?

種質資源,一個不太容易理解的詞彙,它也被稱為遺傳物質,是那些攜帶著生物遺傳信息、且具有利用價值的載體。種子,是最常見的種質資源,但種質資源並非只有種子,還有塊莖、鱗莖、芽尖、花粉等,甚至是DNA物質。

種質資源是育種的基礎,也是作物的基因庫。從2021年開始,我國開啟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獲悉,這次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已收官,新收集種質資源53萬多份,全面摸清種質資源家底,搶救性保護了一批珍貴、稀有、瀕危資源。

從廣種薄收的傳統農業,到高產高效的現代農業,種業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那些保存著珍貴農作物資源的種質庫、種植圃等,無疑是現代種業發展的根基。

暮春時節,新京報記者探訪了在北京的那些特殊的「種子銀行」,和保存在庫房裡的種子不同,它們是鮮活的生命,是活體保存的遺傳資源。和所有農作物一樣,正在春光里抽枝發芽,開出燦爛的花。

北京市百合種質資源圃。受訪者供圖北京市百合種質資源圃。受訪者供圖

種質資源是大自然的餽贈,也是千萬年作物馴化歷史中留下的財富。無論是農作物野生種,還是傳統農家種,抑或是現代育成的栽培品種,都藏著作物億萬年進化中,與自然抗爭的秘密。而這些,都是育種中彌足珍貴的資源。

我國是世界上保存種質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也是保存方式最完整的國家之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副主任辛霞介紹,我國種質資源保存系統包括長期庫、中期庫、資源圃、原生境保護區等,目前有1個長期庫,也就是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還有1個長期庫的複份庫,15個中期庫,56個種質圃,以及2個試管苗庫、214個原生境保護區或保護地,此外,還有大量省級資源庫、企業自主建設的資源庫等。

作為活體保存的種質資源圃,保存著那些沒有種子或難以通過種子保存的作物種質資源,如無性繁殖的馬鈴薯、大蒜、百合等蔬菜,再如種子不耐保存的芒果、荔枝、板栗等果類植物,還有那些需要保持其自然演化狀態的野生種質資源,如野生稻、野生棉等。

上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建設種質資源圃,蒐集珍貴的種質資源,以活體的方式長期保存。辛霞介紹,我國前後發佈過兩批國家級種質圃,最早一批於1986年前後建成,當時有28個,包括多年生小麥野生近緣種質資源圃、國家梨蘋果種質資源圃等。後來又發佈了第二批,「到目前為止,已經有56個國家級種質圃,保存著7.5萬份種質資源。」

北京是科研高地,這裏彙集著眾多的農業科研單位,擁有最多的科研人員,同時也建設了眾多種質資源圃。這些資源圃的種質資源,不斷為育種家們提供育種素材,它們保存的那些珍貴基因,也正在不斷進入各種優質的新品種之中。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更好的種子,是人類生產更多、更優質食物的基礎。當前,我國正在持續推進種業振興,提升種源的自主可控性。而那些保存在居里、圃里的種質資源,無疑是獲得更好種子的根源。為此,記者走進北京的種質資源圃,聽科學家們講述種質資源蒐集、保護和利用的故事。在這些種質圃里,孕育著未來更美好的春天。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