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長的24公里

從韶關龍歸鎮董村寺橋前往江灣鎮,全長24公里。平日裡沿著520省道乘車通行只需要30多分鐘,但如果在泥濘里步行,則需要8個小時。

一步步踏上盤山公路,身後的村莊田地漸漸遠離。目光所及,儘是傾頹的山石、倒塌的樹木和深及腳踝的泥漿。這是防汛救援一線最長的24公里,也是最難的24公里。這條路上的所有人都在爭分奪秒向著江灣前進。

每一鏟每一鍬

向著災區挺進

21日,記者深入這條公路時,渾濁的龍歸水裹挾著上遊的樹木,向下遊奔湧而去。河對岸的山坡上,泥石流在山體上留下觸目驚心的傷痕。一路走來,需要踩著濕滑難行的淤泥,避讓隨處可見的滑坡,臨山的公路上還不時有泥水裹挾著碎石滾落下來。

在董村寺橋附近路段,道路遭水浸完全癱瘓。在重型卡車上的謝師傅已經等了6個小時,淩晨從清遠出發支援韶關。路上,像謝師傅這樣的「粵R」重卡有數十輛,車上裝載著挖掘機、鏟機等重型機械。

水不退,大家都動不了,唯有軍綠色裝甲車往深處駛去,任憑泛黃的大水淹沒車身,滾動的輪胎攪起波瀾。在江灣鎮發生洪水災情後,駐地附近的子弟兵第一時間出動,兩支隊伍共50餘人,翻山越嶺10多公里參與救援。

21日午後,天氣開始放晴,水退了一些,這是搶修道路的絕佳窗口期。記者跟隨著陸軍某集團軍的重型挖機,沿著山路徐徐向前。巨大的鏟鬥翻動起淤泥和碎石,將其堆在道路兩旁。每當挖機清理了一處滑坡點,身後的救援車輛就會魚貫前行。

一處滑坡點,往往需要幾台挖機同時施工清障。這樣的清障點,一路上走來已有十幾處。

一群肩扛鐵鍬的戰士們從山路的更深處走過來,眼神疲憊而堅毅。他們剛剛結束工作,準備回臨時駐地休息。

在重型機械尚不能抵達的路段,清障工作只能依靠人力來完成。

這兩天來,每一鏟,每一鍬,救援人員都在持續地向江灣鎮靠近,爭分奪秒縮短與當地村民的距離。

每一腳每一步

涉過危險的一晚

江灣鎮的寺前村,是目前救援力量推進的最前沿,此地向前連車輛也無法通行了。前方一處嚴重的山體滑坡,阻攔了所有救援車輛,只有人能夠勉強翻過。挖機、鏟機正緊鑼密鼓地工作,確保「生命通道」儘早暢通。

「這個預計10點鍾才能打通。」在夜間施工現場,韶關市一位現場指揮的主要領導對記者說。

20日夜裡,他們沿著520省道一路冒雨步行,每隔幾十米就有嚴重的滑坡和泥石流,在很多地方都是手腳並用過來的,手掌上已經佈滿傷口。

在收到江灣鎮的險情報告後,武江區委書記張廣暉率先帶著消防、應急、公安、武警等近60餘人的隊伍,向江灣鎮進發。多田村的一處嚴重塌方,阻攔了去路。他們帶著設備棄車徒步前行。

韶關市主要領導帶領的救援力量隨後彙合。這場洪水中,這支由市、區領導帶領的隊伍,成為除了駐地部隊外第二支挺進災區的救援力量。

沒有車輛可以通行,隊伍在當晚跋涉了數個小時,但由於雨勢太大,龍歸河的水位急劇上漲,救援隊伍當晚只能推進到江灣鎮與龍歸鎮交界處。兩天來,這裏成為前方救援力量的指揮所和中轉站。

21日晚,在中轉站內一處炭火盆旁,幾名消防隊員正圍著火堆,烤乾衣服和鞋子上的泥水。韶關市消防救援支隊西聯特勤站站長許斌說,前一晚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危險的一晚」:一路過來,大小滑坡、泥石流遇到四五十個,每隔幾十米就需要爬,一腳下去最深能陷到腰,跟在沼澤一樣。隊員們只有踩住沒塌的護欄,抓住樹幹,儘可能地找一些著力點,才能勉強通過。

隊員肖誌艾回憶,在當晚一次突發的滑坡中,大小石頭如同暴雨落下,把頭盔砸出了坑。

晚上10時,隊伍收到前方道路暢通的消息,所有隊員再次坐上救援車向山路更深處行進。

每一車、每一人

彙聚救援的海洋

22日淩晨,隨著最後一處塌方被清理,進入江灣鎮的道路基本搶通。看到駛入鎮區的搶修人員和物資車輛,村民們忐忑不安的心安定了不少。

這個山區小鎮現在到處都是洪水衝刷留下的雜物和淤泥,每戶村民家的牆壁上都留下了一米高的泥沙印痕。記者於21日夜間抵達時,不少村民正打開門窗通風,將各種泡水的傢俱拖出院外晾曬,忙碌著做災後的補救。

這座5000人的小鎮有超過一半人在外務工、生活。當洪水來臨時,不少在外地的村民收到了家中親友關於水情的消息,但鎮里與外界的信號聯繫很快陷入中斷,鎮外的人只能焦急地等待裡面的消息。

村民劉姐就是其中之一,在得知妹妹還在受災的村里後,她歸心似箭,一路上靠著搭救援隊伍的便車,幾乎在搶通道路的同時就趕回了鎮內。

江灣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災情發生後,街道居住在山邊和河邊低窪處的居民,已安置到鎮菜市場和江灣中學等安全區域。

21日晚,直升機空運了多批次物資,目前較為缺乏飲用水和棉被。救援指揮部已協調增配此類物資。另有5名傷員,通過直升機轉出。

鎮中心架起了臨時的信號基站。不少村民得以用手機和家人團聚,互報平安。這個夜晚,村民們在臨時安置點席地而臥,雖然擁擠,但卻睡得安穩。

22日上午,天氣繼續放晴,通往江灣鎮的道路仍然泥濘不堪,駛入的車輛也越來越多。

除了官方的救援力量外,很多民間隊伍也自發地參與進來,陳先生所在的韶關越野運動協會就是其中之一。陳先生說,作為越野愛好者,他們不缺乏駕駛大型設備的經驗,昨天協會的大型挖掘機還在前方參與清障,為救援爭取時間。

【采寫】南方+記者 吳揚 葉誌強  範永敬

統籌】秦文綱  畢式明  徐勉  陳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