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山村舉行春耕節,城鄉孩子在田間相遇

穀雨過後,山裡的天氣逐漸熱了起來,京西大山的深處,從城市里來的小學生,和鄉鎮中的小學生一起,在鬆軟的土地裡,共同種下一棵菜苗,等待著它們長大、成熟。

4月24日,門頭溝區清水學校第二屆春耕節在下清水村的山穀農田中開啟,一群來自北京市海澱區北醫附小的小學生,和清水學校的小學生們一起,參加春耕、體驗農事,在鄉村和田野中,度過一個春日的上午。

門頭溝清水鎮下清水村,孩子們在地裡勞動,親手種下菜苗。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門頭溝清水鎮下清水村,孩子們在地裡勞動,親手種下菜苗。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一次難得的田間體驗

早晨五點半,天剛剛亮,8歲的趙堉暄從床上起來,早早洗漱收拾。這一天,他要做一件8歲的人生中沒有做過的事情,下地,種下一棵自己的小苗。和他一起的,還有他的同班同學們。

汽車穿過清晨空曠的城市,一路進山,路漸漸變窄,路兩旁的山坡和河道,綠色越來越濃,春日裡的鄉野間,連小草都充滿了生機。

120公里左右的路程,有一半穿梭在山間,這是趙堉暄第一次進入京西的大山,這個出生在北京城區的孩子,覺得山裡的一切都超出了想像。

同樣是2年級的盧若溪,對土地和莊稼則熟悉得多。出生在清水鎮的她,就讀於清水學校,儘管從沒有下地幹過活,但學校就在農田附近。春夏秋冬,她走過四季變換的農田,每一次上學和放學,都能看見莊稼隨天氣而變化。

盧若溪參加春耕節,體驗農事勞動。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盧若溪參加春耕節,體驗農事勞動。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上午9點,來自北醫附小和清水學校的小學生們,在下清水村後的山穀中會合。

村里準備了很多農具,學校為他們準備了貼在袖子上的臂章,上面寫著土豆、蔬菜、果樹等。按照臂章,他們選擇不同的小組,在田野中尋找自己的興趣。

學生戴著蔬菜種植小組的臂章在田里勞作。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學生戴著蔬菜種植小組的臂章在田里勞作。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孩子們則準備了幾個小小的節目,在春耕節開啟之前,在田間的空地上,唱一首歌,朗誦一首詩。

一場農耕相關的郊遊

農耕節開啟前的儀式很短,清水鎮黨委書記楊雪飛在現場為孩子們加油。他告訴孩子們,今天的鄉村,和以往不同,如詩如畫,花香是田野中最好的味道,鳥鳴是山穀間最美的聲音。

下清水村村支書王進生,帶了一面大鑼,這位春耕活動的東道主,代表村里,免費為孩子們提供土地、菜苗、工具,讓他們在春天的田野里種下希望。

鑼聲響起,孩子們從空地上離開,帶著工具散入田間果園。這些一二年級的孩子,拿不動沉重的鐵鍬,村里為他們準備了小鏟子和手套。

平整好的土地中,村民們提前起好了壟,有的村民守在田間,等待孩子們到來,手把手地教他們挖坑、栽苗、填土,把一棵棵幼苗,整整齊齊、端端正正地種到地裡。

也有的村民帶著孩子們,在果園里教他們剪樹。有些枝條會空耗養分,有些枝條會遮住陽光,這些都要剪掉,留下能夠結果的枝條,留出充分的生長空間,讓果樹自由沐浴陽光雨露,才能在秋天結出纍纍果實。

還有的村民站在地頭,教孩子們辨認菜苗,「這是辣椒,那是番茄,番茄旁邊,還有秋葵,葉子帶點兒紫色的,是茄子。」

指導的村民們,大多是年邁的老人,有人白髮蒼蒼,卻和孩子一起,蹲在地裡,對著一棵苗反復琢磨。

一場和土地的親密接觸

生活在村莊里,盧若溪其實並不瞭解村莊的全貌。村莊並不只有房子和道路,不只有學校和商店,這些只是村莊的一半,村莊的另一半是土地,還有生長在土地裡的糧食、蔬菜、水果……

盧若溪說,她在家裡也會幹點家務,比如幫媽媽擦擦桌子,掃掃地。但對這個出生在村莊的孩子來說,在土地裡親手種下一棵菜苗,和每天看地裡種好的蔬菜,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清水小學一年級的王新宇說,他曾經幫家裡人種過菜,算是有經驗的。他比盧若溪小1歲,力氣也更小一點,但他很有耐性,會花很長時間蹲在一個地方,慢慢挖一個坑,然後喝口水,再找一棵菜苗栽下去。

清水學校校長王輝是這個學生春耕節的組織者,這是他第二次組織學生們參加春耕。2023年,他曾經組織清水學校的學生們,在下清水村的農田里播種,他覺得,參加農業勞動,不只是幫助孩子們培養勞動的習慣,更是培養他們堅韌的品質,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

今年,春耕節多了城市里的學生,對他們來說,這樣的體驗機會更少。8歲的趙堉暄,從來沒有下過地,也從沒有親手種下過一粒種子、一棵菜苗,對他來說,這是最難得的經歷之一。

8歲的趙堉暄照看自己栽種的蔬菜苗。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8歲的趙堉暄照看自己栽種的蔬菜苗。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孩子們栽苗的地並不大,十多個孩子分一小塊地。半個小時左右,原本光禿禿的土地,就種上了一行行整齊的幼苗,澆上水之後,綠色彷彿要在地面上洇開。

一個等待菜苗成熟的約定

孩子們春耕的山穀,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清浪花穀。王進生和村民們在山穀里開闢農田,種滿了鮮花、穀子、向日葵、彩色藜麥,在春天開成一片花海,秋天則被金黃和紫紅色填滿。

幾年前,這裏並沒有這些壯美的景色,花穀之前只是一條黑水橫流的小山溝。山溝裡原來開煤礦,到處都是煤渣和污水。煤礦關停之後,王進生和村民們商量,把小山溝整理一下,打造成村里的產業。

王進生希望更多的人來到這裏,尤其希望年輕的孩子們來。過去幾年中,這裏來過大學生、中學生,從去年開始,又迎來了小學生春耕。他希望這裏能成為年青人嚮往的地方,而不僅僅是一個老去的村莊。

村支書王進生介紹春耕活動。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村支書王進生介紹春耕活動。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王進生和村民們都願意和孩子們一起,重新體驗農耕生活,種一棵苗,澆水、施肥、除蟲,慢慢地看著它長大、開花、結果,在秋天,結出一整個山穀的種子。

對孩子們來說,親手栽種一棵幼苗的機會,會是他們未來很長時間中的美好回憶。而對村里的老人們來說,和這些熱鬧的孩子們一起播種的機會,可能更加珍貴。

年輕的孩子們,記性總是很好。趙堉暄清楚地記得他栽下的蔬菜,一共6株,分散在一小塊地中的各處。他還想再來一趟,尤其是蔬菜收穫的時候,來看看他種的菜,看看村里和他一起種菜的人們。

新京報首席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