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休之爭背後的真問題

近些年,節假日調休的問題,常常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而今年網上關於調休的討論尤其熱烈。「五一又雙叒調休了」「五一其實只放1天」等話題不斷登上熱搜。有觀點認為調休制度不合理,是時候取消了;有觀點認為有的調休「誠意不足水分足」;也有觀點認為,調休存在合理性,一味「抽水」調休並不能解決休息不夠的問題。

調休從1999年開始,已經伴隨國人走過了25年。爭議當前,調休是否該做優化?如何才能讓這個眾口難調的問題在理性的討論中得到進一步解決?值得我們探討。

五一勞動節放假安排 圖源:視覺中國五一勞動節放假安排 圖源:視覺中國

調休真的一無是處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搞清楚調休是怎麼來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只有4個法定節假日:元旦(1天)、春節(3天)、勞動節(1天)、國慶節(2天),共7天。然而,一年到頭長假少,一天不夠來回,很多人只能在春節回趟家。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火車車次少、週期長、載客量小,春節回家還得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通宵排隊買票,忍受候車的等待與煎熬,在洶湧人潮中擠上車,路上再耗費大半時間,才能風塵仆仆地趕到家。

調休的誕生是基於現實國情和回應群眾期盼的考慮。為滿足群眾休息休假和團聚省親需求,緩解春運壓力,再加上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精神消費需求變得強烈,1999年,國務院將7天法定節假日增至10天,春節、勞動節、國慶節各3天,與前後週末拚接形成3個7天長假。這便是調休的最早由來。

2007年後,全國法定節假日增至7個: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的時間依照農曆確定,元旦、勞動節和國慶節依照公曆,清明節依照節氣。節假日與雙休日不能「無縫銜接」,若沒有調休,那麼部分節假日與雙休日之間就會間隔一兩個工作日,導致假期「碎片化」,這會造成諸多不便。

試想,在完整的五天工作日間放一天假,再接著上班,手頭進行一半的工作是否能等上班再完成?還是會造成僅有的一天假也在加班中度過?比如2023年清明節,正值週三,沒有調休,導致許多人沒時間回老家掃墓。還有人說,清明只放一天假不夠用,爬完山祭完祖,累了一天又要接著上班,沒時間休整。

針對調休,有關部門曾公開回應,「總體而言,調休比不調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調。調休就是在節假日總量固定的前提下,為避免節假日「碎片化」所作出的有效政策安排。

所以,調休有它的進步意義。20多年來的調休實踐,本身就是在「既要、又要、還要」的多重約束下尋求「最大公約數」的結果。在一個人口14億多的國家,大到方針政策的調整,小到一項工作的開展,很多時候都是在多目標平衡中尋求最優解,調休的產生也不例外。

漫畫 圖源:視覺中國漫畫 圖源:視覺中國

調休帶來更多調整生活的時間和空間,客觀上還促進了假期經濟的紅火。但有人經歷調休之後,反而覺得「累覺不愛」。這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雖然喜提小長假,但很多人一想到週末補班就焦慮。以損失週末為代價的小長假,儘管總休息天數不變,還是會讓人產生失落感。比如,長時間工作令人疲憊。調休帶來的另一重影響,就是上班族要比原先連續工作更長時間,一些「單休黨」更甚。此外,調休形成的小長假打破了人們習以為常的工作休息節奏,可能導致「節後綜合徵」,影響工作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可能失去週末,還是長時間連續工作,都是伴隨著調休制度誕生就有的問題,而不是什麼新鮮的問題,但是這些年來,這些問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調休制度似乎成為眾矢之的。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更加值得我們思考,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應該引起重視和研究。

比如,過度加班讓很多人身心俱疲。調休引發疲勞的原因不能全怪調休本身。不知從何時起,加班成為很多單位特別是一些互聯網企業奉行的文化。很多人被捲進了職場內耗,五天下來身心俱疲,很渴望週末能得到短暫休息,此時如果工作日再延長一兩天,身心都很難接受。在有的單位,經過調休後,週末原本只剩下一天的休息時間,都被加班佔用了。正如有網民說,大家在「抽水」調休,更是在「抽水」「996」「白加黑」帶來的負面效應。

燈火通明的辦公室大樓 圖源:「央視網」微信公眾號燈火通明的辦公室大樓 圖源:「央視網」微信公眾號

比如,節假日旅行可能比上班還累。這些年來,人們的旅行需求呈井噴式增長。隨著文旅市場趨於火熱,節假日旅遊景區人擠人已經不是什麼新聞。雖然小長假對旅遊業的促進作用巨大,但人群集中出行容易導致交通堵塞和安全隱患,再加上車票機票難買、酒店漲價、景區宰客等問題時有發生,大大降低遊客體驗感。有網民「抽水」,「小長假像是上演‘人在囧途’,感覺在‘花錢買罪受’」「放個假感覺更累了」。

比如,休假制度帶來的獲得感不強。在討論調休的文章的評論區,「先把雙休落實了吧」等對休假制度的呼籲,經常能獲得高讚。我國現行法定節假日11天,週末104天,帶薪休假5至15天,總假期天數處於國際中等偏上水平。但當前帶薪休假制度和雙休制度落實不到位,削弱了部分勞動者對休假制度的認同感和獲得感。有些單位的職場文化甚至以不放假為榮,為不保障員工的休假權找各種冠冕堂皇的藉口,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網絡情緒。

再如,年青人對「放假自由」的追求。集中放假曾經讓很多中國人享受到了長途旅行的快樂。但是,90後、00後年青人並沒有經歷過全年法定節假日只有7天而不調休的時代。他們更喜歡自己做主、隨性出行更多的年青人期盼的是能夠自由安排時間的假期,讓自己來掌握工作和生活的節奏。「誰規定放假必須旅遊,我不能躺平嗎?」「我喜歡放假自由的工作」等話題成了社交平台熱議的內容。年青人更期待將放假定義權握在自己手裡,在客觀上也帶來了新的休假需求。

一味否定調休,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任何制度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不管怎麼調休都難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調休制度現在面臨爭議的原因,與其說是調休制度本身存在先天性不足,不如說是社會發展變化產生了新情況。很多網民「抽水」調休制度,不一定就意味著不調休有多好、調休有多麼不好,而是通過「抽水」,表達出了人們對工作的要求、對休假的需求、對旅遊的渴求更加理性多樣,更希望通過休假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

筆者認為,今天我們看待調休制度,不是調休該「有沒有」的問題,而是要著力解決調休效果「好不好」的問題。今天我們解決休假問題,不是要「單打一」,眼裡只有調休這個政策工具,而是要綜合施策、「彈好鋼琴」。讓人民群眾有更好的休息、享受更多的幸福,需要持之以恒地改革創新,才能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筆者有以下四點看法。

對節假日的優化調整多些耐性。很多人議論休假制度,是打心底盼望一年中的假期時間能夠進一步增加。這一點是否可以實現呢?事實上,國家對節假日的優化調整,始終在以現在進行時的方式回應著群眾期盼。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每年的假期時間經多次調整而變得更長。曾經越來越擠的黃金週,就是在研判中被改成了小長假,人們的公休假因此得以增加。《國民旅遊休閑發展綱要(2022-2030年)》就提出,要繼續優化全國年節和法定節假日分佈格局。製定休假相關制度需要考慮各種因素,相信針對當前各種爭議和呼籲,結合我國實際,相關部門會進行統籌考慮、作出決策。

對抵製無效加班「內卷」多些決心。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加班內耗不能成為一種風尚。無效加班、長期加班,一定程度上是對勞動者合法休息權的侵害,也會影響一個社會的活力。有專家認為,無效加班「內卷」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執法。切實保障好勞動者的休息權,營造一個更加利於維護職場權益、激發創新創造的社會氛圍,需要相關部門再加把勁。

對落實帶薪休假多些用心。帶薪休假的落實有利於人們實現「我的假期我做主」,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錯峰出行、自主安排的客觀需要,但是仍有較大改善空間。當前勞動者「不敢休」、一些單位「不讓休」的現象仍較為突出,而《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並未對帶薪休假作出強製規定,客觀上影響落實效果。社會各界對於強製實施帶薪年休假、完善企業違法責任的呼聲很高,須引起關注和重視。

對地方探索靈活休假多些關心。讓距離群眾更近的基層來優化休假制度,因地製宜地製定「休假套餐」,也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2015年國家出台意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優化帶薪休假制度,實行錯峰休假和彈性作息。至今,已有河北、江西、重慶等多個省份曾出台鼓勵2.5天休假的意見。還有部分企業和地方開始試點「上四休三」制度或是「隔週三休」等模式的錯峰休假。對於基層的積極探索,相關部門不妨多些鼓勵和關心,推動這些探索真正取得實效。

總之,改革優化休假制度沒有完成時,更多需求需要被看見。期待未來更多人在忙碌的工作之餘,能夠享受到更多「詩和遠方」的寧靜與美好,讓休假成為生活的幸福標籤。

各位讀者: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留言在本文發佈的24小時以內得到點讚數最高者,將獲贈《話由心生》一套。關於調休引起的爭議,您有什麼想說的?來評論區聊一聊吧!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