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隊里的「工匠」:滅火救援不只要體力,也要靠腦力

20米的距離,張誌添爬了半個多小時。

那是幾年前的一次救援現場,颱風中,幾個液化石油氣儲罐泄漏,他順著管道往罐頂爬,爬一段、滑一段,最終把一顆木塞錘進了泄漏口。

44歲的張誌添現任廣東省湛江市工農消防救援站站長助理,一級消防長。這樣艱險的任務,加入消防二十多年來,他參與了5000多次,曾被評為「全國應急管理系統二級英雄模範」。

為了能讓救援更高效,他還帶頭髮明了一些工具,為隊伍革新了7套裝備,包括能快速鉤開鐵皮房、防盜窗的車載破拆鈀,還有能伸進各種細小縫隙的鐃鉤。

「滅火救援不只是體力,也要靠腦力。」最近,在一次媒體座談會上,張誌添說道。

廣東省湛江市工農消防救援站站長助理張誌添。 受訪者供圖廣東省湛江市工農消防救援站站長助理張誌添。 受訪者供圖

「往能鍛鍊我的地方走」

「那次往罐頂爬,是我人生中走過最長的20米。」張誌添說。

2015年10月4日,颱風「彩虹」席捲湛江,最高風力達18級。霞山區一家企業3個液化石油氣儲罐大面積泄漏,儘管附近村莊、工廠的數萬名群眾已經被疏散,但周邊還有10多家危化企業,一旦發生連環爆炸,霞山區可能會被夷為平地。

「幾百米外就聽見液化氣泄漏發出‘吱吱’的響聲,白茫茫一片。」張誌添接到任務,需要順著管道登到罐頂堵漏,「如果說不怕,那是假的,但這份職業要求我們往前走,如果你不去做,還有誰會去做呢?」

該怎麼爬,過程中怎麼避免因靜電引發爆炸,張誌添仔細琢磨著。他不敢做太大動作,也沒有攜帶任何金屬器材,全身噴濕,防止產生靜電。逆風攀爬時,他爬一節、滑一節,滑一節、爬一節,本來十多分鐘的距離,用了半個多小時。

張誌添登到罐頂堵漏。 圖源:廣東省消防救援總隊微信公眾號張誌添登到罐頂堵漏。 圖源:廣東省消防救援總隊微信公眾號

登頂後,泄漏口的高壓氣體一直噴射,張誌添多次嘗試堵漏都沒成功。看到身邊的木頭,他有了靈感,就地取材,用木頭做成槓桿壓住木塞,邊錘邊壓,每次剛把木塞錘進去,就又彈起來,四個小時後,木塞終於堵住了泄漏口。

「我是有一種不服輸的勁兒的。」張誌添個子不高,400米障礙訓練時,兩米高的高牆,個子一米七多的戰友一下子就能把身體「掛」上去,「我是兩手一撐再一抓,也能過去,不管是什麼項目,我沒有差過誰。」

他也能吃苦。在農村長大,他開過荒、種過地、放過牛、打過工,後來入伍,「我就朝著能鍛鍊我的地方走。」

自2000年加入消防隊伍以來,他先後參加抗洪、滅火等任務5000多次,疏散搶救群眾1000多人。兩條腿上留下了不少疤痕,「一個傷沒養好,另外一個傷又出來。」

為隊伍革新7套裝備

在訓練場和救援現場,張誌添都敢打敢拚,但他從不覺得這是一份只靠體力的職業。「消防員需要瞭解各類化學品的性質,有時候要用到物理,比如那次堵罐,就利用了槓桿原理,有時還需要用到數學,比如說一個房間的過火面積是80平方米,我們需要計算,用多少個水槍、多長時間、多少升水才能控制住火勢。」張誌添說。

他喜歡動腦。其他家長避之不及的中學數學題,他願意和孩子一起研究。

在隊伍里,他是裝備革新小組的帶頭人。每次救援中遇到難題,他都會思考,怎樣讓裝備更貼合實戰需求。一鑽到工作室,他一幹就是幾個鍾頭,畫草圖、調試裝備、記錄數據,常常到深夜。有時候幾個月想不出來好點子,他腦子裡每天都想著那些圖和數據。

張誌添帶領隊員為隊伍革新的裝備。 新京報記者 彭衝 攝張誌添帶領隊員為隊伍革新的裝備。 新京報記者 彭衝 攝

「我們這裏沒有那麼多工廠,無法依靠專業人員,很多東西都得我們自己做。」張誌添說。好在,得益於鄉村長大的經歷,他動手能力很強。

在大型廠房火災事故中,由於內部有障礙物,會影響內攻和排煙,如果等待挖掘機破拆,又會耽誤救援時機。針對這個難題,張誌添發明了車載破拆鈀,樣子像一把鉤,可以裝在車的吊臂上,能快速鉤開鐵皮房、牆體、防盜網,便於消防人員內攻和排煙。

他還發明了多功能鐃鉤,用來幫居民取掉進縫隙里的鑰匙,或者屋外、樹上不便於拆除的馬蜂窩。還有輕型氣動切割機,用於高空破拆防盜網等金屬物,「消防員把它別在腰間就可以進行破拆,很輕便,可以單手操作。」張誌添說。

最終,他為隊伍革新了7套裝備,其中2套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專利。2022年4月,他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科學練兵

在工農消防救援站的室內訓練場上,也隨處可見張誌添的心思。

兩側牆上裝著黃色的短杠。這是張誌添為了保證大家能在炎熱、下雨等天氣堅持訓練、特意設置的,「湛江夏天很熱,太陽能曬到下午四點。室外的雙杠很燙,會讓人手脫皮。」由於經費等條件限制,張誌添結合現有的場地,把雙杠移到了室內。

工農消防救援站的室內訓練場,牆上裝著黃色短杠。 新京報記者 彭衝 攝工農消防救援站的室內訓練場,牆上裝著黃色短杠。 新京報記者 彭衝 攝

「以前我們是怎麼苦怎麼來,但現在我們更講究科學練兵,在訓練期間,也要保證每位消防員的健康和安全。」張誌添說。

在工農消防救援站,建築一層有明亮的水池和茂盛的植物,宿舍里,每人都有相對獨立的床鋪、書桌和衣櫃,床之間有擋板阻隔,「這是出於尊重隱私的考慮。以前我們的宿舍是大通鋪,2022年改造了,改造前也徵求了消防員的意見,現在隊伍里90後、00後的年輕消防又越來越多,他們更重視自己的空間。」工農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導員張益源說。「所有指戰員24小時戰備,很少能外出,每天都在營區內工作、生活,我們想營造一個家的感覺。」

消防員可以佈置自己的個人空間,「放喜歡看的書籍、獲得的榮譽和一些擺件,舒緩自己的身心或者激勵自己更努力向上。我們也希望讓更多的消防員長期留在隊伍中,做更多貢獻。」張益源說。

整日面對各種災難現場和高強度訓練,消防員承受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救援站的牆上貼著講解心理知識的海報,也常常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和一些團體活動,幫助消防員舒緩壓力。

張誌添和大家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他的桌上擺著一本定製的日曆,上面印著每天的工作提醒,包括內部檢查、人員休息的調配等等。儘管由於年紀增長,他的體能比不上年青人,但他從不缺席任何一場訓練和考核,「新時代有新的帶隊理念,不能用以前的一些觀念去強壓大家,可以用思想去引領,同時也要以身作則。我先跑在前面,雖然跑不快了,但我還是要跑。」

張誌添桌上的日曆,標註著各種工作規劃。 新京報記者 彭衝 攝張誌添桌上的日曆,標註著各種工作規劃。 新京報記者 彭衝 攝

新京報記者 彭衝

編輯 甘浩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