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新技術」讓常年乾旱的河西走廊不再為水發愁

河西走廊是甘肅的糧食主產區,這裏常年乾旱,水是製約農業發展的瓶頸。但今年春耕,記者發現,農民不再為水發愁了,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走進武威市韓佐鎮的麥田,記者發現,一條條細細的管子沿著小麥根部穿梭,一直延伸到地頭。這塊地的主人劉學梅告訴記者,這是他們今年應用的新技術——小麥淺埋滴灌,輸送的是精準配比的水肥,成本低,還不影響機械作業。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韓佐鎮二畦村種植戶 劉學梅:讓它一滴水都不浪費,現在確實節水,以前澆水浪費太大。

浪費太大,源於粗放的澆灌模式。長期以來,河西走廊的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上遊來水多了,會白白流掉,來水少了,又澆不上分散的地塊。這些水賬本、電子錶,詳細記錄了當初每家每戶的澆水時間和水量。一到春灌,村民之間、村子之間,算不完的水賬。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武南鎮下中畦村黨支部書記 陳國輝:矛盾不少嘛,有些戶,像兩戶之間還為誰多澆水2分鐘要爭。你多澆了,我少澆了。

從2022年開始,當地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逐步配套了塘壩蓄水池、水肥一體化管網、輸配電設施等,這為解決河西走廊的乾旱缺水問題打下了基礎。今年,當地有條件大範圍推廣小麥淺埋滴灌、玉米大豆套作水肥分控、綠色種養循環灌溉等,像不同種類作物的需水量、什麼時間澆、澆多少等,都可控可調節。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韓佐鎮二畦村種植戶 劉學梅:往年這個時間,澆水我們都是慌裡慌張的。又怕澆不上水,又怕水輪次過掉了。現在用水有了保障,看到地裡綠油油的麥田,心裡既踏實又高興。

今年,這裏一畝地可以節約用水約100立方米。照這樣算,武威市涼州區的62萬畝高標準農田,節省下來的水,能多灌溉16萬畝農田。水的問題解決了,農民的選擇也多了,從以前的只能種小麥、玉米,到現在大豆套種玉米,從只能種抗旱的糧食作物,到種芹菜、高原夏菜等經濟作物;從一年種一茬,到一年能種兩三茬,群眾增收的路子越來越寬。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韓佐鎮黨委書記 王興鵬:相應地促使我們種植理念、收益方式、經營模式、產業發展方向都有了改變。(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