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樹開花,帶福還家」,第四屆楸樹文化節在石景山慈善寺舉辦

春季來臨,天泰山慈善寺內三棵四百餘歲的古楸樹如期開出粉嫩的花朵,每當楸樹開花時,當地百姓會到樹下祈福,有「楸樹開花,帶福還家」之意。

今天,第四屆楸樹文化節在天泰山慈善寺拉開帷幕。本屆楸樹文化節現場,發佈了多個以楸樹花為原型的特色文創。此外,文化節期間,遊客可現場體驗來自石景山和海澱區的傳統非遺項目。

4月28日,石景山慈善寺,市民在觀看現場的非遺項目展示。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4月28日,石景山慈善寺,市民在觀看現場的非遺項目展示。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用楸樹花製香、製茶,以「楸樹花」為主題做文創

天泰山自然環境優美,山中遍佈楸樹,每年早春時節開放著粉嫩的小花,空氣中瀰漫著花朵香氣。每當楸樹開花時,當地百姓都會到樹下祈福,有「楸樹開花,帶福還家」之意。

慈善寺內,院落里生長著三棵有400餘年樹齡的楸樹,一樹粉色的花朵在風中微微顫動。慈善寺文保所所長劉金銅介紹,本屆楸樹節有諸多以「楸樹花」為主題的文創。

古道凝香——《福臨》是由北京市級石景山區非遺項目「和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孫亮老師潛心研製的「古道凝香」系列產品,圍繞「楸樹開花,帶福還家」的京西傳統民俗,傳承了京西民俗文化,弘揚著中華香道。以楸樹花提煉精油、純露與奇楠沉香為「和香」元素,依古法炮製和合而成,寓意花開富貴,福祿雙臨。

「茉莉花茶窨製工藝」是由石景山區非遺項目「茉莉花茶窨製工藝」第五代傳承人李雅琪設計研發的,她根據楸樹花獨特的消炎祛火功效,設計研發了一款「楸花茶」。原料選用天然野生無汙染無殘留的楸樹花,配以上等烘青綠茶,以花茶窨製工藝,巧妙地將楸樹花的香甜與綠茶的清香相結合。

在慈善寺內門前廣場山坡殿宇的前面,有一個小而精美的非遺項目市集,吸引了諸多遊客駐足。市集上除了以天泰山、楸樹為原型創作的文創外,還展示了京式旗袍傳統製作技藝、和香製作技藝、傳拓、茉莉花窨製工藝暨茶文化體驗、傳統插花、木板烙畫、紫砂陶製作、金鑲玉、絨布唐工藝、花絲鑲嵌等非遺項目。

記者瞭解到,本屆文化節持續兩天(4月28日—4月29日),每個非遺項目每天有15名免費體驗名額,讓市民遊客踏春賞楸花的同時還能感受傳統非遺技藝的多元魅力。

文化節期間,到慈善寺參觀的遊客可憑藉入園門票在楸樹院文化牆處參與抽獎活動,獎品為本屆楸樹文化節獨家定製的限量主題文創,有楸樹花香薰擺台、楸樹花冰箱貼、楸樹花擴香片等。

觀眾在觀看老年時裝秀表演。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觀眾在觀看老年時裝秀表演。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三條古香道彙集在慈善寺,慈善寺古香道文化陳列館今日揭牌

慈善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五里坨街道潭峪路天泰山西側半山腰平台之上,是一座集佛、道、民間諸神為一體的寺院,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於1995年1月20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核定並公佈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慈善寺是京西古香道上的重要文物標誌,從乾隆時期起,如意禮懺錢糧聖會、鮮果聖會、放堂聖會等三十多檔香會組織在慈善寺舉行朝香盛會,是舊時京西著名廟會所在地之一。

民間香會和朝山進香的香客都是沿著古香道進入慈善寺的,現在成為了民俗文化的歷史見證。自古就有南、北、由南向北三條古香道循山而上,最終彙集在慈善寺。

今天,石景山區為新升級為備案博物館的慈善寺古香道文化陳列館揭牌。

據介紹,館內藏品主要以文物古建、彩繪、磚雕等為特色,其中彩繪、磚雕、瓷器、鐵器以及匾額等品類,反映自明正德年間至民國時期西山永定河地帶的文化發展脈絡及歷史變遷。

4月28日,嘉賓為慈善寺古香道文化陳列館揭牌。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4月28日,嘉賓為慈善寺古香道文化陳列館揭牌。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慈善寺文保所所長劉金銅介紹,寺院內均為硬山頂建築形式,文物保存完好,古韻十足,「據史料記載,大悲壇的彩畫、壁畫,最後一次修繕是在1800年,到目前已有200多年了,保存得十分完好。」

慈善寺古香道文化陳列館名譽館長、石景山區政協原常務副主席陳國華告訴新京報記者,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曾於1912、1917、1924年三度在慈善寺隱居,「還有一次是路過,在香山和蔣介石開完紀念孫中山的會議,他騎著小毛驢兒又到這兒來了,所以嚴格算起來馮玉祥將軍和慈善寺有四次緣分。」陳國華說。

市民參觀慈善寺內的馮玉祥事蹟陳列館,該處曾是馮玉祥將軍當年的隱居之所。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市民參觀慈善寺內的馮玉祥事蹟陳列館,該處曾是馮玉祥將軍當年的隱居之所。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陳國華說,馮玉祥在這裏有很長的故事,他共留下六處珍貴的摩崖石刻,在慈善寺將軍亭東面刻有馮玉祥親筆書寫的「勤儉為寶」和「真吃苦」等摩崖石刻。「馮玉祥書寫這些石刻是為了起到教育意義。」

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編輯 陳靜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