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缺口與求職無門共存 專家解碼新職業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滋生孕育出許多新職業。我國已經認定了五批、74個新職業,涉及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等多個領域。新的一批新職業已經在路上了,2023年10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面向全國開始徵集第六批新職業。目前,有429個職業參與申報,徵集工作已經進入評審論證階段,通過專家評審論證、徵求意見、公示和審定後的新職業將正式發佈。

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新職業嗎?這些職業又「新」在哪裡,和「舊」職業有何區別?這麼多新職業是如何認定的?當熱度褪去,就業前景又如何?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從業者和專家,解碼新職業。

2023年7月22日,朝陽路,一位外賣小哥冒雨送貨。 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2023年7月22日,朝陽路,一位外賣小哥冒雨送貨。 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入場

74個新職業來了

碩士畢業後,阿林在今年3月進入到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成為一名大數據開發工程師,他需要基於數據開發技術,為用戶或產品設計提供一整套完整的大數據解決方案。阿林學習的是航空航天相關專業,出於興趣,選擇了新興的大數據方向,並自學了相關技能。

在大數據的「藍海」中,他還是一個「新兵」,但對於這一職業未來的發展,阿林非常有信心。「就像《數字中國整體建設佈局規劃》里提到的一樣,數字技術和經濟、文明等融合,是未來的重點佈局方向。」

當前,大數據技術應用在各行各業全面展開,我國需要越來越多的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這一職業也於2019年4月由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認定為新職業,成為首批新職業中的一員。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滋生孕育出許多新職業。自2019年開始,人社部等部門已經發佈5批74個新職業,第六批新職業正在評審論證中。

新京報記者梳理髮現,首批新職業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如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從業者有較高專業技術知識和能力,普遍具有高學曆。同時,基於計算機的競技項目發展迅猛,電子競技已成為巨大新興產業,電子經濟運營師和電子競技員也被納入新職業範疇。第二批新職業主要集中在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兩個領域,備受關注的網約配送員就在其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第三批新職業也涉及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人員,比如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活動能力、認知能力等健康狀況測量和評估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為社區群眾提供就診和保健諮詢、代理、陪護等服務的社群健康助理員。在綠色發展理念與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目標要求下,第四批和第五批新職業中都出現了綠色職業,比如碳排放管理員、碳彙計量評估師等。

2023年11月28日,懷柔區渤海鎮六渡河村,民宿主理人姚遠在畫室里畫畫。 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2023年11月28日,懷柔區渤海鎮六渡河村,民宿主理人姚遠在畫室里畫畫。 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作為新職業評審專家,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企業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範巍日前作客新京報和千龍網主辦的主題論壇時指出,新職業反映了數字驅動和數實融合背景下的職業演變、新技術變革,新職業的出現表現了社會變革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和嚮往的導向。

實際上,對於新職業的認定,並非只在於一個「新」字。據人社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新職業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中未收錄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已有一定規模的從業人員,且具有相對獨立成熟的專業和技能要求的職業。要被認定為新職業,需要在向社會公開徵集的基礎上,經專家評審、徵求相關部門意見、向社會公示後,由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發佈。

就業

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曾提出,新職業信息發佈有助於促進就業創業,通過發佈新職業信息對新職業進行規範,加快開發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容量,強化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促進勞動者就業創業;也有助於促進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改革,推動專業設置、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和企業生產實際相適應,促進職業教育培訓質量提升,實現人才培養培訓與社會需求緊密銜接。

多方數據顯示,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創造出大量就業機會,開闢了多元就業選擇。去年7月,全球化智庫發佈的《新就業形態下中國新職業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將為青年群體提供大量就業機會,2021-2025年,互聯網營銷師、企業合規師、人工智能訓練師等20種新職業人才缺口接近1.2億人。

調查顯示,勞動群體對於從事新職業多持積極態度。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合阿里巴巴釘釘發佈的《新職業在線學習平台發展報告》顯示,96%以上的職場人士希望學習新職業,用戶對於數字化技能的偏好成為新職業時代的顯著特點。數字化管理師、無人機駕駛員、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農業經理人、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成為用戶最想學習的新職業。實際上,在74個新職業中,數字職業佔比較大。以第五批新職業為例,由數字經濟發展催生的新職業有9個,佔比最大,包括數字化解決方案設計師、數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等。

在近期舉辦的2024年全國大中城市巡迴招聘北京站活動中,網絡安全、工業互聯網、機器人等全國重點領域企業到北京科技大學進行現場招聘,提供了萬餘崗位,其中包括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電子競技運營師、全媒體運營師、在線學習服務師等新職業。記者注意到,高新技術領域的新職業薪資較為可觀,用人單位釋放出積極的求賢信號。比如某科技公司招聘大數據開發工程師,薪資是總包18萬左右。遊戲行業新職業的月薪也頗具吸引力,比如某遊戲公司開出12000-16000元的月薪招聘電子競技運營師。「近幾年,遊戲行業整體走勢向好,在疫情期間,我們公司的招聘需求甚至出現了增長,這幾年我們收到的簡曆也是逐漸增加。」一家遊戲公司校招負責人表示。

2023年5月17日,中國傳媒大學首屆高校大學生電競文化周啟動。學生戰隊現場進行王者榮耀電競表演賽。 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記者採訪發現,對於職業發展前景,新職業從業者相對比較樂觀,職業體驗也較好。「從業以來,我發現大數據廣泛存在於我們現實生活當中,而不僅僅服務於管理層決策,使用大數據技術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產品更好地服務用戶。」阿林說,「當我做的或者參與的項目,被實際應用到線上(上線)後,供用戶去使用,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覺得從業體驗還是比較好的。」

李楠也是新職業從業者,他在一家培訓機構作為一名職業培訓師為學員提供物聯網相關知識和技術培訓,幫助學員成為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此前,李楠已有10年的技術工程師從業經驗,將技術經驗傳授給有誌於進入物聯網行業的新人,讓他們搶佔新職業先機,擴寬就業渠道,他認為很有價值,「我國物聯網發展迅速,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也被認定為新職業,這些都是時代為青年群體就業創造的機遇。」

難題

難招到人與難找工作

新職業釋放出巨大的就業空間,但人才短缺也是亟待突破的難題。「新的領域發展迅速,特別是隨著技術快速更迭而出現的領域,人才需求也增長迅速,供給難以跟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

青年群體是就業創業的主力軍,當下卻面臨著相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一邊是人才短缺,一邊是求職無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與高校畢業生的個人選擇和高校專業的適應性有關。」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分析,就個人選擇而言,多數新職業誕生於新業態,而新業態中多為民營企業,「當下畢業生就業導向以穩為主,大家都怕風險。」所以,部分畢業生不願意選擇新職業。從高校專業適應性來看,普通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注重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適應能力很強,只要有實踐機會,很快就能學會新職業所需技能。而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不能完全對應,導致學生畢業後出現就業難題。

「這是個人能力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剪刀差’。」儲朝暉表示,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很多個體,包括高學曆的人,主要學的標準化的普通知識,從普通小學到普通中學,再進入普通大學,但當前社會很需要多樣的技能人才。」數據顯示,我國高校畢業生一年有1000多萬人,但預計到2025年,僅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技能人才缺口將達到近3000萬人。儲朝暉說,「高校畢業生缺乏特定行業、特定領域的職業技能,這是我們現在的教育結構存在的突出問題。」

同時,部分新職業的權益保障問題也頗受關注。數字經濟時代,我國約有8400萬人從事依託互聯網平台的新就業形態,這其中就活躍著網約配送員、互聯網營銷師、在線學習服務師等新職業從業者,這一群體的勞動權益保障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議題。這一群體工作自由度、自主度較高,勞動者對企業的依附性較弱,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係較難根據現有法律進行認定,企業承擔的社會保險等義務在具體實踐中也有差異,所以勞動權益受侵害的情況時有發生。

另外,一些新職業從業者面臨著工作強度大、工作量超負荷的情況。《新就業形態下中國新職業青年發展報告》表明,六類新職業受訪者中,超過四成(41.8%)每天工作時間在6-8小時,近三成(31.1%)每天工作時長達8-10小時,也有兩成(21%)每天工作時長在6個小時以下。小滿曾在一家全國連鎖的奶茶店當調飲師,她一度覺得自己就是一台「沒有感情的調飲機器」。奶茶店的工作不分節假日,小滿當時一個月僅有四天休息時間,她每天需要站著工作九個半小時,「早班是八點半到六點半,晚班是中午十二點到晚上十點,中間只有半小時吃飯。」而她的工作內容涵蓋了備料、佈置前台、檢查效期、接單、調飲等方方面面,「真的很累。」

2022年10月3日,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桐君街道梅蓉村,奶茶店工作人員在製作奶茶。 資料圖片/IC photo2022年10月3日,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桐君街道梅蓉村,奶茶店工作人員在製作奶茶。 資料圖片/IC photo

此外,儲朝暉還指出,有的新職業與現有職業之間存在交疊,無法完全體現出新職業的獨立性。「比如,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資格認定,這個標準研究我參與得比較多。我發現這一職業與中小學教師存在很大程度的交疊,職業邊界不夠清晰,比如我是一個優秀的教師,是具備成為在線學習服務師和家庭教育指導師資質的。但是一名優秀的教師回報與發揮空間比這兩個新職業更大,進入到新職業中其實是窄化了個人發展的。」所以儲朝暉認為,一些新職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仍具有一定不確定性,甚至存在一些市場選擇的矛盾之處。

建議

應用型本科開設「微專業課程群」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副主任劉明亮曾指出,要把產業端對人才需求的規模、規格、要求、實踐標準,引入人才的教育培養和供給端,把平台構建起來。

2021年,人社部印發《關於加強新職業培訓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力開展新職業培訓特別是數字經濟領域人才培養。鼓勵培訓機構依據國家職業標準,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培訓。對於數字技術技能類職業,探索引入現代化手段和方式開展培訓。廣泛組織開展新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充分發揮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作用。

從院校培養的角度而言,應用型本科畢業生就業的主要籌碼就是手上掌握的技能,要彌補新職業人才缺口,餘勝泉認為應用型本科的專業設置必須與市場和經濟社會密切相關、動態調整。「當下,學生被框在自己報考時的專業中,要想跨專業、跨院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技能,存在一定難度。」他建議應用型本科要實施完全的學分製,建設「微專業課程群」。「微專業課程群」是學校為了培養學生的某項技能或素養,提煉4至5門核心課組成課程群,面向全校開放,學生修完課後獲得微專業證書。餘勝泉表示,「這樣能充分尊重學生自由選擇課程的意願,讓學生可以跨專業、跨院系甚至跨學校選修課,提升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

《通知》中也提出,結合新經濟、新產業、新職業發展,建立職業與教育培訓專業(項目)對應指引,修訂技工院校專業目錄,完善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專業科目內容,增設與新職業對應的新專業(項目),加強新職業人才培養。

《通知》也要求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力開展新職業培訓特別是數字經濟領域人才培養。鼓勵培訓機構依據國家職業標準,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培訓。對於數字技術技能類職業,探索引入現代化手段和方式開展培訓。

2023年8月8日,平穀區峪口鎮未來果園博士農場,一架無人機起飛,對果樹進行施藥養護。 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2023年8月8日,平穀區峪口鎮未來果園博士農場,一架無人機起飛,對果樹進行施藥養護。 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記者觀察到,當前職業培訓發展如火如荼,在打通教育和就業「最後一公里」上,一些培訓機構也在嘗試發揮積極作用。李楠所在的培訓機構開設了新職業培訓項目,聯手用人單位,通過小班教學、理論和實踐並重的培養方式,輸送新職業人才。

此外,《通知》還要求廣泛組織開展新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充分發揮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作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就增加了20個新職業和數字技術技能類賽項,如全媒體運營、互聯網營銷等項目。

針對新職業從業者的勞動權益保障問題,我國的制度建設也正在逐步完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其中對勞動關係認定、社會保障等內容做出了詳細指導。

(應受訪者要求,阿林、小滿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