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著」飛機去種田 新一代無人機飛手上場

農業無人機等智能設備替代了大量人力,也孕育了一種新的職業——無人機飛手。

楊良32歲,是天津寶坻人,在北京順義做了十年的農機手,他原以為,這一輩子就和田地打交道踏踏實實開農機,沒想到轉型做了農業無人機飛手,「開著」飛機去種田。

4月26日,農業無人機飛手楊良在順義區一處麥田進行作業。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4月26日,農業無人機飛手楊良在順義區一處麥田進行作業。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

老農機手向無人機飛手轉型

新型農業無人機可是個「大傢伙」,機器淨重100斤。4月26日,在順義區一處麥田地頭,1米7出頭的楊良,能將它從貨車廂里輕鬆拎起來,再擱穩在地上。

他操縱手柄,機器呼嘯離地,螺旋槳刮出的風吹倒一片麥子。他能將這大傢伙,穩停在樹杈下僅半米左右的位置。1000畝地的打藥作業,他自己一個白天就能幹完。

新型農業無人機相比傳統農機,搭載了智能化技術,工作效率是後者的幾十倍,操作也更簡單。但是,傳統農機手向農業無人機飛手轉型的並不多。在老齡化的鄉村,飛手多是「80後」「90後」。

同時,農業無人機等智能設備替代了大量傳統農業機械。楊良所在的這個大型農場中,農機手數量十餘年間減少了約50%。

「但這不意味現代農業完全不需要傳統農機手了,很多複雜情況下,還是需要農機手上陣。」楊良說,技術進步帶來的是效率提升,十多年前,一萬多畝地到了農忙時期,得六七十個農機手全上陣,現在最忙的時候,四十來人就夠用了。

農業新「工具」催生新職業

轉型前,楊良是有預感的。

2019年左右,楊良發現農業無人機在京津冀地區多了起來。寶坻有100多萬畝小麥等農作物,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能操作農業無人機的「能人」。農業無人機能通過智能導航系統實現精準施肥打藥,使得肥料噴灑均勻,且作業效率極高,是傳統人工作業的幾十倍。

他所在的農機合作社管護農田一萬多畝,如果有農業無人機的加入,是不是就能提升效率?這個設想很快就成真了,2022年,農機合作社購進兩台農業無人機,楊良在農機手中因為最年輕,又愛鑽研機器,成為飛手人選。

當時,農業無人機應用方興未艾,楊良被派到廠家參加了三天培訓,取得了農用無人機操作證書。「不但要學習如何操控無人機,還需要琢磨怎麼能適合農田。」首都機場在順義區域內,無人機的操作更需要精細化、規範化。

合作社負責人張金介紹,如今,農業無人機參與生產,已經成為農場的常態。

4月26日,順義區一處麥田地頭,農業無人機飛手楊良正在檢查設備。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4月26日,順義區一處麥田地頭,農業無人機飛手楊良正在檢查設備。新京報記者 陳超 攝

新手在「炸機」中成長

楊良感覺,越新款的無人機越容易操作。楊良用的這款無人機是兩年前新出的,他用手指在手機APP上,就可以圈出飛行地塊,設置好飛行速度、飛行高度和畝用藥量等參數,隨後機器就可以自動進行農田作業。

手機屏幕上呈現出綠色線條的飛行地圖,機器移動了多少米、藥箱里還存多少升藥液,都能實時動態呈現。他說,要成為一個農業領域飛行好手,僅掌握軟件應用是不夠的,還要對農田地塊形貌等方面有基本瞭解。

楊良說,他在累計飛行一萬畝地的時候,才感覺摸著門道了,算是入了行。一開始碰無人機時,總沒法精準控制它在空中的形態。他做新手時,曾有過兩次「炸機」。有一回,他把飛行速度調整到10米每秒,稍後一個不留神,百斤重飛機連帶著30升藥液就都撞在樹上,瞬間機器肢解。

第二次「炸機」來得也很快,在一次操作中,可能是因為風速沒掌握好,他眼看著無人機偏離,盡力手動糾正,但還是墜落在田間。他急匆匆追過去才鬆了一口氣,機器落在了田埂上,沒砸到莊稼。

「‘炸機’有陰影,我得不斷鼓勵自己,一定能飛熟練的,新技術不可怕。」張金也鼓勵他,不要放心上。

有過幾次「炸機」經歷,讓他心裡有譜兒了,知道了機器的能力邊界,再進行作業時,他會觀察好地形,尤其是土地不規整、樹林稠密且電線杆較多的地塊,需要人工及時干預,將機器的速度放慢些、高度放低些。如果附近有別人家的田塊,還要考量風力和風向因素,預防藥液偏移到別人家田裡頭。

無人機不僅效率高,還節約水。若是人工作業要用一萬多斤水,無人機作業可能只需幾百斤。他帶著無人機打藥的時候,一些年紀大的農民面露好奇,問他機器好不好。他說能節約很多水和藥,對方聽後總舒展開滿臉的皺紋,露出笑容。

技術變革很快,飛手需要不斷學新知識

如今,在他工作的農場,裝有農用北鬥作業監測終端和北鬥導航農機駕駛系統終端的收割機、玉米播種機正在忙碌。每台農機都安裝了智能監測設備,農機手通過手機、電腦等客戶端,可隨時隨地輸入帳號密碼查看作業信息。張金在辦公室內,就能實時看到地裡的農機作業情況、是否有故障等。

農業無人機每一兩年就會更新換代。以國內某頭部企業產品為例,該企業2022年新出的農業無人機噴灑載重是40公斤,到2023年已達到50公斤。2017年,該企業將毫米波雷達技術應用在農業安全避障領域,解決了複雜農田環境下無人機飛行安全的問題。到了2021年,農業無人機已經搭配有源相控陣雷達,這是該技術首次運用在這個領域。

楊良記得,最早接觸的農業無人機功能單一、設備簡陋。一台無人機要配兩三個人,一人是操作手,另一人要充電、兌藥。對面地頭上還得再站一個人「望風」,等到無人機飛到眼前了,他要高呼一聲「到了!」這樣對面的操作手再把無人機拉回來。

如今,順義的幾個大型農場,擁有10台左右農業無人機。據我國農技中心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植保無人機保有量只有約4000架,到2021年僅病蟲害專業防治服務組織的植保無人機就已超12萬架,有超過20萬名飛手活躍在田間地頭。

楊良很期待智慧農業時代。在他看來,未來農業用人需求量會更少,但也需要更有想法更愛琢磨的人。他小時候曾和父母在水稻田里背著藥桶打藥,腿腳上都是泥,高溫下還容易中暑。現在他操控的無人機掠過麥田,藥液能噴灑到每一片葉面上。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付春愔